学术观点:《当下青少年艺术教育现实考察和发展思考》
周星、刘仁洲
摘 要 :以德育人的口号近年越来越成为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因为更加看重培养人德行的意义,也意味着教育超越了生存单一目的而具有全人格培育的完善价值的意义,在这里艺术教育给予的审美熏染的价值也更为凸显。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着想,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更为强力的支持,才有益于少年强则国家强的呼唤实现。
关键词 :青少年艺术教育; 现实考查; 发展; 思考
无论到什么时候,对于青少年的艺术教育都是教育之中最重要的存在之一。教育是给予一个完人的分阶段的精神和知识的熏染,但许多时候,人们把教育仅仅当成成长护航的一个知识性的存在。事实上教育真正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精神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伴随身心成长,而造就逐渐能够安身立世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一、中国青少年艺术教育的现状
时至今日,中国的儿童教育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成长模式和教育体系,从学校教育配套包括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再到大学阶段教育,其中的中国艺术教育也随之实现有成熟建制、并形成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形态发展态势。近年来国家修订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标准,延伸到制定高中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以及在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的相关配套都更为蓬勃。学校教育体制中,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也蓬勃发展。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城市中看到风起云涌的校外艺术教育机构林立,社会艺术教育适应需求发展得具有越来越多样化的构建体制,包括国家体制的少年宫的艺术教育、民营和私营的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与政府体制中的课程设置的公共艺术教育相互辉映。由此形成了社会自然呈现趋向,即从孩子出生之后,家长们一般都会不由自主地让下一代接受多类型的校内外艺术技能技巧教育。
由此而论,一般意义的艺术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已经具有体制建构性和形态的多样性。而社会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刚需,星罗棋布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协调学校艺术教育不足的侧面呼应。最重要的是随着倡导数十年的现行青少年艺术素养需求成为共识,新一代对于艺术技巧的认知和艺术能力的提高,都有了不同以往的成绩。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和社会艺术教育培训,为艺术的普及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适合艺术教育的整个体制与持续鼓励支持和投入是有密切关系的,中国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丰富发展已经在证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蓬勃发展现实也证明中国人对于孩子的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相当提高。但是,和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相应的,和期望下一代更美好地成长和多种需要相呼唤的,和社会整体艺术素养需求迅速提升相要求的,中国的艺术教育无论在体制设立上的短板,在课程设置的不足都十分明显。由此促发着需要进一步拓展中国青少年艺术教育的迫切任务。
二、当下青少年艺术教育发展状貌
谈论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不能不从最高端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状貌来聚焦和体现。作为艺术学科和专业在高等教育乃至于研究生教育中,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这正是中国的艺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之中重要地位的体现。近年来,随着艺术学科的蓬勃发展,艺术在学科体制和社会观念的重视程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总体而言,大、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走向,显示了艺术多元性的观念的变化。我们要重视基础的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只有实施好良好的青少年的艺术教育,才能显示出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扎实度和培育人的良好条件。尽管青少年艺术基础教育还没有实现我们最希望的理想程度,无论从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接受艺术教育的多种途径、多门类的艺术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以及从政策上制度上保证艺术教育在中小学能够得到普遍性的展开,都还缺乏更理想的程度,在城市和乡村对于基础艺术教育的实施也还有巨大的差别。但可以看得到中国的基础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最重要的是,在观念形态上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只是各种条件相配套还要有待时间来验证。
当下的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不足体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艺术教育与人的成长、尤其是与进入小康社会的人的成长的需求还不尽吻合,无论是艺术的多类型的教育方式,还是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课程类型的丰富性都显然不足。在中小学的课业之中,艺术教育的课程被人们戏称为小三门,无论就重视度和实际上所呈现的位置地位,还是师资配备和授课时间,都显然大大不足。从调查来看,遇到重要的时节,艺术之小三门经常就被让位于大三门,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对于中小学的艺术老师而言,他们抱怨的是因为艺术等小三门并非是高考的必考科目,所以时间经常被占用,而老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显然不如其他学科的老师。某种程度上的 “等级制”观念,还体现在艺术在中小学教育之中还没有得到很稳固的地位。同时,和小康社会所需要的艺术的多样性、适应学生对于艺术喜好接受的多门类相比,现实的艺术教育也依然存在着差别。长期以来,艺术教育基本局限在艺术两大重要领域即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即便如此,在音乐和美术教育的师资配备上,相比其他的所谓的刚性学科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等,艺术教育还属于软性的学科对象,师资配备也多属勉为其难。以音乐、美术作为范本的艺术教育,在中小学中普遍成为替代艺术的全部教育的对象,这在以往艺术教育还不普及的时候,显然有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蓬勃发展的艺术教育大趋势以及青少年们越来越高的文化素养的需求,他们从校内外的艺术教育中所接触到的需求,就远远超越了音乐和美术,并且对于既有的音乐、美术的艺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质量和更丰富性的要求。既往的艺术教育有些落伍,如在一些学校,音乐教育就是唱唱歌和简单的音乐欣赏,即便是音乐课也有不少就以集体合唱作为他们的艺术集体活动的代表,音乐原本有更丰富的内容却不能得到更好发挥。类似的在美术教育中,也更多地以美术的绘画作品作为主体,更多样的美术包括书法在内,和更多美术的样式譬如地域特色非遗的艺术形态、当地的民族艺术的特长,以及包括美术的延续而存在的剪纸、泥塑等相关的一些对象,也很难纳入仅有的艺术教育样式中。显然扩大视野和容纳多元艺术,形成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局面依然需要努力。但是随着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过去阙如的戏剧和戏曲的艺术教育,与现代化的电影和电视的艺术教育,以及向着新时代拓展的网络艺术的教育近年也开始得到重视而发展。
三、2020 特殊背景下青少年艺术教育变化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也给中国的艺术教育实施带来重大影响。在这段期间,当人们从疫情爆发中慢慢舒缓过来,开始探讨教育形式变化而寻求补救措施的时候,整个教育生态从学校教学、课堂教学和老师面对面教学等常态,开始转换为线上教学,必然让艺术教育的整个景观也发生了变化。艺术教育包括讲授传授、感知与身体力行的实践摸索,首先需要接触感知。疫情袭来改变的是教学认知,但在跨越疫情爆发阶段,通过电视传媒和互联网感受艺术形态的逐渐复苏,也对于学生感受艺术有所弥补。尤其是一些艺术表演人才通过短视频展示他们的艺术才能,后来逐渐出现了一些讲授艺术项目、教授艺术技能技巧以及自由的展示艺术表现等,使得人们能够有所熏染。孩子们在网络逐渐看到各式各样的艺术短视频,也算感知着艺术的气息。也许要欣慰的是,这一次疫情让孩子们真切知晓大自然和社会的遭际,是他们成长难得的一种认知收获。而逐渐增多的艺术家亮相视觉传播平台,也许弥补了日常忙碌上课所不能有的更多欣赏机会。随着抗疫的深入,许多令人感动的医务人员的动人事迹开始呈现,包括更多出色的艺术工作者开始隔空联袂表现他们对于医务人员奉献的真情,也对于知晓艺术和生活情感的联系有了直观真切的感受。在艺术的协调和表现上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形式,从不得已的隔空到杂糅表现的艺术展示和反串的方式,以及用比较新鲜的手段来表现抗疫生活,这些都对学生会有一定的良好影响。
总体而言,正如抗击新冠肺炎带来了整个生态包括教育生态的改变,艺术教育的主课堂失去了应该如何利用,超越于课堂教育的艺术和社会教育的艺术如何来实施网上的艺术教育的方略,还处在未曾适应的局面,对于青少年即时性的网络艺术教育的措施严重不足。有效地组织艺术家奉献有逻辑、有体系地推出适应抗疫期间的艺术教育,本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也没有得到特别系统的应对和实施。在电影不能在影院放映的时候,将不能放映的部分影片放到网络上满足抗疫期间的人心需求却没有实现。这就提醒我们无论在时间空间的变化上,在难免遭遇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组织专家队伍的引导是极其必要,应当有预案也需要日常未雨绸缪。有效利用线上给予青少年艺术教育和熏陶,用他们更适应的线上艺术教育来弥补损失,甚至说开创艺术教育新局面,将来一定是会越来越得到倡导的,因此线上艺术教育的经验摸索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之上了。
四、青少年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整体上的繁荣,和在某些方面显然还并不能适应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向,是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
首先,和学校教育相匹配的社会艺术教育的庞大体系,在一夜之间几乎全部停止,需要群体聚集才能生存的社会私营、民营艺术教育机构,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培训可能,无论是场地空间还有出行都受到了限制,一大批量的社会教育机构生存都遭遇巨大问题。禁令之下长此以往几乎难以为继,后抗疫时期如何恢复是一个难题。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艺术教育的课程和技能训练都无法实施,又没有找到能够替代的方式,所以社会艺术教育遭遇不得已的洗牌也必然需要面对,也许会是一次大批量衰退的局面,可能影响到社会艺术教育的机构消亡。何时能够恢复暂且不说,但是可以看出面对意外灾难疫情,社会教育机构应对能力很差,仅仅依靠于单一的线下授课方式会遭到致命性的打击。但只要现在开始设计和鼓励支持,应当会有新的局面。
其次,学校艺术教育也跟随着停课很长时间,导致艺术教育的疏远。在恢复课程的主课上采用网络课程授课方式,也仅仅是以突击性的国家要求和必要保证主课的临时应对方式来实施,其中凸显出艺术类的课程不仅在日常的人生教育之中是并不重要的对象,而且在保证主课学习措施中,艺术课程暂时也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很少有一些学校会利用各种方式来接续原有的艺术教育的课程,更不用说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外的艺术教育基本就没有纳入网络复课的视野之中。所以从绝对意义上来看,抗疫期间公共的艺术教育,都因为特殊的时期而受到极大的影响,校内校外的艺术素养的教育都几乎处于相对空白的境地。问题在于,抗疫所凸显出的日常生活中艺术教育师资的不足和课程授课的不足,理论上应该在这一个独特的时间,以强化聚拢的方式更好地发挥网络在艺术教育上的功能。但如何使网络艺术教育授课方式找到新的突破,创造新型的网络和艺术的结合,引导学生对于多样性的艺术表现的认知,还必须从观念上打破陈俗,并到实践上寻求方略。其实远比一些单一型的授课的主课具有更灵动的可能性的艺术技能技巧课程,需要的不仅是措施和方法,还是观念和思考的开拓改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艺术资源,积极主动地学习艺术,适应网上的艺术受教,为艺术贴近时代人心和适应时代发展找到新的方向。
新时代对于青少年寄予更多的期望,抗疫也带来中国建设发展的新的应对需要,如何强化青少年艺术教育也需要新的思路。
首先是目标的确认。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的目标,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而是情感的熏染教育,更是一种柔性的人格教育。而教育目标,在终极上应该是培养人的素养和品德,所以观念上必须提升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以德育人的目标。艺术教育重在育人,实现艺术以美化人的功用是要实现以德育人的目的。以艺术教育来实现培育新一代完善品格和人格,是青少年艺术教育设计新思路的教育目标和路径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是核心的确认。无论是从哪方面,哪个层次的艺术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是美育,即给予人的审美教育。在强化审美精神教育这一核心上,对于青少年艺术教育内核的意义的认知需要调整,高度重视美育的功能和美育与艺术技能教育的异同。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价值是审美精神的培育,学习艺术不仅是掌握艺术技巧而是熏染感知艺术精神,通过艺术学习给予学生审美的鲜活感和领受力,才是艺术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第三是范围的强调。基于现实中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的范围还相对狭小,除了音乐和美术之外,无论是戏剧、戏曲、书法、舞蹈、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视频等艺术形态,都是青少年艺术素养、媒介素养和应对智能时代的多维素养的需要。扩展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内容范围和丰富性势在必行。既往艺术教育受限于少量的艺术领域,尽管已经从音乐、美术教育向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学习推进,但对于戏剧、影视等越来越明显适合学校艺术活动和学生接受形态的教育,应该加大进入校园学习的力度。在社会艺术教育中,舞蹈、主持、书法以及戏曲兴趣培训班的增多,也启示学校艺术教育不能囿于传统而应该扩大视野。
第四是现实需求适应性。中小学的艺术教育,除了完成上面所要求的任务之外,关切中小学孩子身心成长尤其是他们所面对的现实的需要,让艺术教育和生活、和周边的环境以及他们将来发展的必要性的联系,是实现艺术教育效能的重要所在,主动适应青少年状况的艺术教育和媒介教育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网络已经是时代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对象,互联网的承载和传播对于青少年的艺术接受和影响日渐强大。面对时代发展趋向,艺术关涉媒介变化影响青少年的现实,要求艺术教育更为重视网络和智能时代到来的形态与传播方式的价值,构建艺术教育新的平台和传播形态,需要艺术教育体制灵动变化。
作者简介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仁洲,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 2019 年教育学重点课题 “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研究” ( 编号: ALA190017)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