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生活》-112【擀毡子】 2024-08-04 00:19:57 - - -指尖上的山西 026擀毡子这是一种已经消失在三晋大地的老手艺,寻觅的脚步走过了近20个县,终于在静乐县完成了拍摄。静乐地处晋西北,自古便是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之地。据史料记载,擀毡子最早来源于游牧民族,宋元时期传入汉人居住之地,静乐沿袭并将这一行业有所发展,直到上世纪末才日渐淡出视野。 静乐方言把擀毡人称为“毛毛匠”,窑会村一带就是当地有名的“毛毛匠”集中之地。据同行的县领导文联范主席介绍:“村子现在有226户,636人,村民在上世纪大约半数以上都会擀毡,而且技艺娴熟,毛毡上能做花,会做毛袜子、毛鞋,织毛布袋,打毛绳等。他们以此为生,走三晋、出太行、上内蒙、过陕西等、以一技之长享誉周边。”每年的农历七月,就会看到很多的村民三两组合开始游走他乡。徒弟在前,肩扛房檩粗,长丈余的一卷竹帘,手提六七尺长的一卷小竹帘,还有一副褡裢里装着沙柳条等小工具。师傅在后,扛着六尺左右的弯弓,拄着一把三尺长的木尺。擀毡子之所以选择这个时节,是因为七月剪的羊毛是羊吃新鲜绿草后,较干净的羊毛,比起清明剪的毛较适合擀毡子,弹羊毛时可以省些力气。 他们大多会游走一季,等天冷的时候陆续返回,这一季基本上可以赚回很多现钱,够家人一年的开销。擀毡人那个年代是凭手艺吃饭,无论走到哪里都很受欢迎,再加上能擀毡的人家一般都比较富足,吃食都比较丰富,他们行走吆喝、唱着擀毡调,倒也算自在。 毡子是目前人类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非编织性织品。多以羊毛、牛毛为主要原料,佐以胡麻油与豆面,然后使用弹弓、竹帘、沙柳条等工具,合两到三人之力,经弹毛、铺毛、擀帘、洗毡、整形、晒毡等六道工序,利用羊毛上的鳞片遇热张开竖起,施加外力挤压、搓捣,使其相互纠结,且紧密收缩在一起毡化的特点制作而成。 1、弹毛:这是擀毡过程中最费力气的技术活。首先用几根棍棒搭成架子,再铺上竹帘,搭成简易工作台。工作台所选的位置一般在较为密闭的房间,以免羊毛乱飞,多为存储粮食或饲养牲口的房间。在工作台上方的梁上系绳,将弹毛弓悬吊,然后把羊毛平摊帘上。师傅首先上场,左手持弓,右手臂膀上套皮套子,套子下端有绳连接约四五寸长的木棒。用右手紧握木棒拨动弓上的弦,让弦强有力的振动,弹开缠绕的羊毛。木棒拨动羊肠弦会发出一种悦耳的“噔嘎、噔嘎”声,羊毛随弦动,狭小的空间内瞬间变成白色的世界。墙角有阳光透入,可见羊毛闪烁着细细的光芒。匠人身上、脸上、睫毛上都是白花花的,粘满羊毛,如一位圣诞老人。 师傅将羊毛弹出个大概,接下来便是徒弟登场,徒弟年轻气盛,往往把弓弦弹的很响,羊毛纷飞。师傅蹲在门外,不时会发出指令,让弦音变得稳定而有节奏。据师傅讲弦是用羊肠衣精纺而成的,弹毛过程中为了使拨弦的木棒和弦减轻摩擦力,木棒多选用本土生长的灌木枝杆,这种灌木最大的特点就是木质瓷实耐磨且发凉,长时间不停地拨动羊肠弦也不会因摩擦发热而损伤羊肠弦。随着“噔嘎、噔嘎”的旋律,帘子上的羊毛变得洁白、变得绒细,如洁白的云团,混杂于羊毛中的柴草、泥土、粪渣等杂物与羊毛分离,漏到了竹帘下面。小屋内泛出柔和的光芒,朦胧有致,伴着那忽高忽低、铿锵有力的炫音,如一个雪白的童话世界。 2、铺毛:羊毛弹好了,下一道工序就是铺毛。铺毛也需要绝对无风的天气或密闭的室内,因为羊毛弹后绒细,遇风便四处飞扬,不利于铺毛。我们选择了村里的舞台上,空间够大,又可避风。师傅把长竹帘平铺于地面,量好尺寸开始铺毛,农村常见的有三六毡(毛毡成形时保持三尺宽六尺长),二五毡(二尺五宽五尺长)等。尺寸确定,师傅左手戴上一块形似瓦片的竹片,抓一把弹好的羊毛,右手握一把三齿长竹照着左手的羊毛团开始拍打,羊毛似雪花飘落于竹帘上。 竹杈与竹瓦撞击发出清脆的“叭叭叭”声,徒弟如法炮制,从帘子的另一头开始铺毛,“叭叭叭”的声音便有了混响,飘荡在空旷的舞台上。忙碌的身影、节奏鲜明的伴奏,仿佛上演着一出独特的戏剧。毡坯差不多要铺一尺厚的羊毛,师傅用齿竹杈按压羊毛,发现有铺毛薄厚不匀的地方再续添或削减羊毛。铺好的羊毛一般都要比做成的毛毡面积大,具体三六毡、二五毡各铺多大尺寸,师傅心中有数。 根据毡子的规格铺好厚度和尺寸后,要开始在毛上喷麻油、撒豆面、撒水用以粘合羊毛。铺一层毛便需喷油,只见师傅端起油碗,含了满满一大口,整个腮帮都鼓起来,然后,油从师傅的口中“噗”的一声喷薄而出,如同喷雾器一般将雾化成细小的油均匀散落在铺好的羊毛上。油雾弥漫在阳光下,角度合适便可以看到彩虹,我最迷恋这一环节。有俗语赞:“风吹马尾千条线,羊毛见油一片毡”,描述的就是这个环节。接着便是洒水、撒面,再用齿竹杈将羊毛按实一些,而后继续在上面铺毛,如此反复三次,铺毛就算完成了。 3、擀帘:用竹帘子卷好捆住,在地上来回滚,便是擀帘。王好拴与王绪红二位师傅协同配合,将铺好羊毛的竹帘紧紧地顺势卷起,再用几截专用的绳子把卷好的帘子扎紧。两人分两边站立,你一脚我一脚,你蹬过来,我蹬过去,如同玩耍一般轻松自如。擀一会还需展开将周围的毛边修整翻转回去,上面再铺一些羊毛,再喷少许麻油,撒些热水后再紧紧地卷帘。左蹬一脚竹帘滚过来,右蹬一脚竹帘滚过去,蹬来蹬去,滚来滚去,一块毛毡坯就这样初步形成。“擀毡”这一词也许就是这样来的。 4、洗毡:洗毡是较为有趣的环节,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一者为了洗去毡子里的杂物,二者是为使其更加致密均匀。 毛毡坯移到另一块小竹帘(或席子)上卷紧捆实,通常会放置于一扇实木门板上,门板搭成一个坡面,竹帘两头各系一截短绳。烧好了洗毡用的开水,用笤帚均匀地将开水洒泼在铺好的毡坯上,将其折叠并卷起,然后脱鞋入座,并排坐在门板后面,脚蹬毡子,手拉短绳,双脚使劲蹬竹帘,竹帘向下滚动,手拉短绳又把滚出去的竹帘卷拉回来。顺着带子的收放、四脚来回蹬搓着卷好的毡卷,一松一紧、一上一下,毡卷在脚下的门板上翻转来回滚动,节奏均匀、整齐划一。 看到捆竹帘的细绳松动就要暂停,打开检查毡坯有没有分层的现象,如有出现两层皮的现象就用针线将分层处缝合在一起,将竹帘卷紧捆实再蹬。人们都知道擀面条是越擀面团越薄越大,羊毛却不同,虽然也是越擀越薄,但毡坯的面积却越擀越小。随着毡坯越蹬越薄越结实,脚上用力可以越来越大。 捆绳再松动,再展开观察,发现毡坯边有凹凸不齐的地方,需要一手揪着凹口处的毡边,一手用力往外抽打毡坯,凸出的地方则反方向抽打,使毡边保持齐整。所以民间有:“长木匠短铁匠,毡匠不够逼兜上”的说法。毡坯不停地滚动,我有些痴迷于他们的动作节奏,两人动作协调整齐,快慢统一,这应该是长期配合的一种默契,是对技艺浸淫到极致的默契。 师傅们慢慢地把整好边的毡子紧紧地卷起来,再拿几条细绳把毡卷捆实了,立于院子里,将几壶滚烫的开水浇灌于毡卷的向上一头,毡内的污水渐渐的向下流,待毡卷中的水流净了,再放在倾斜的门板上重复蹬拽的轮回。喷一次水再擀一次,这样反复多次。擀最后一遍时,要喷上大量的水,作用是,通过擀压,把羊毛里的油泥杂质随着水被排出,达到毡子白净整洁。 5、整形:整形先整边,先把凹凸不齐的毛毡四边用强有力的“逼兜”(方言:抽打的意思)修整齐,然后把擀好的毡子平铺在炕上,用双手把四条边反复地揉搓,形成整齐的圆楞,使毡子整齐悦目。然后是整体定型,凭借木尺,测看毡的长短与宽窄是否合度,适度调整。 6、晒毡:把毡卷移到房顶上展开晾晒。随毡卷中的水分越来越少,整块毛毡也越来越白亮起来,待毡子彻底晾干了,毡子也定形了,一块雪白的毛毡终于完成。 一块毡子在过去的岁月给了我们很多温暖,虽然看似简单,但经过匠人每一道工序的精心打造,呈现出来的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精彩。我们明白这一块又一块唯一的珍贵性,但还是无法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阻止这一工艺的流失。 在随后的闲聊中,我们的话题围绕着如何保留这一工艺而展开,来自云南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线希望。那里的人们将擀好的毡子上色、绘图,将当地极具民俗风情的图案与自然风光、动植物绘制到白毡上,发展出具有装饰性的挂毡、实用性地毡、坐垫、桌垫、车垫、沙发垫等,开创了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文明结合创新的先例。让一块毡子带着当地特有文化,浸透着浓厚的民族风俗走向现代市场,很好地保留了这一传承千年的工艺。 一天的时间就在羊毛纷飞中结束了,夜色朦胧中那张白色的毡子如月光一般皎洁,如一曲思念空灵明悬。整理好一张又一张图片,写出一个又一个文字填满图片的空隙,纠缠在记忆与现实之间。仰望月光水岸,暗思逝水流年,让脚步与心倾听孤独的漫延,任一袭碎念轻跃纸鸾,等候着、期待着再一次遇见。 大山也期待您的关注 这将是我坚持行文最大的坚持 赞 (0) 相关推荐 我的姥爷是个擀毡匠 本文作者:南哲超 中国的北疆在历史上畜牧业十分兴旺发达,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羊,因此羊毛产量很大,也造就了一批羊毛手工艺人--毡匠. 我的姥爷,正是这一年代众多民间手艺人中的一名毡匠. 姥姥姥爷祖籍 ... 【散文】韩光/心中的彩虹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韩光 前些年,每到春节阖家团圆的时候,母亲总指着 ... “守”艺人赵书义 赵师傅头戴毡帽,身穿半长罩衣,手执一根长竹竿,站在一个三面土墙一面敞口的小楼上选羊毛.羊毛在一个电动刀盘前飞舞,随着刀片的旋转,羊毛里不时弹出一些砂土.小楼的上下楼之间用篾笆隔开,飞溅的砂土.渣滓已在 ... 濒临失传的手艺——擀毡 擀毡,这个纯手手艺活,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垫毡.披毡.兜肚,毡帽.毡袜,刀鞘等物品除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外,因其做工精致,造型精美, ... 《行摄生活》-99【擀豆面】 面遇到蒿子 手遇到面杖 凌晨三点多的保德街巷,寂静无人.黄河的涛声伴随着我的脚步,匆匆而过.拐入一条幽深的小巷,一缕灯光从巷子深处透射而出,那里便是今天寻访的擀豆面作坊. 走入作坊,主人姓贾,叫瑞文. ... 《行摄生活》-147【打铁】 - - -指尖上的山西 056 打铁 寻找铁匠的路很是曲折,几百公里巡回都是失望而归.铁匠铺有,但全部改良为器械辅助人工,再也听不到那富有节奏感的叮叮当当声. 车行保德县,推杯换盏之余又出遗憾之语,当 ... 《行摄生活》-148【面沙子】 - - -指尖上的山西 057 面沙子 寻找山西手工业的路延续到岚县,当地朋友热情推荐了面沙子,言语之间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神秘. 牛怀珠是作坊的主人,也是面沙子传统手艺的传承人.老人个子不高,但腰板 ... 《行摄生活》-149【堆绫】 - - -指尖上的山西 058 堆 绫 走进交城县堆绫艺术制作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我顿时感觉目不暇接,被作品的精美绝伦惊讶到目瞪口呆.这里是堆绫的世界,更是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殿堂. 解爱英是这里 ... 《行摄生活》-146【向阳而生---记左权盲宣队】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行摄生活》-150【芝麻饼】 - - -指尖上的山西 059 芝麻饼 走在柳林县的大街小巷,总是可以闻到一种混合着面香与芝麻香的特殊香气,随风入鼻,吸引着味蕾. 寻香而去,一处僻静的小巷深处,传来一阵节奏鲜明的敲击声,叮当,叮-叮 ... 《行摄生活》-145【向阳而生】19 向阳而生 谁说是桃花红来,谁说是杏花白, 瞎瞎地活了这辈辈,我可没看出来. 山路路你就开花,漫天天你就长, 太阳开花是甚模样,这辈子难思量. 与盲哥们相识是在2007年秋,去寻找他们的路上秋风瑟瑟,车 ... 《行摄生活》-144【老陈醋酿造】 - - -指尖上的山西 055 编席 有一种感知叫味觉,有一种生活,叫味道.我们生存的空间中有许多味道,酸甜苦辣在岁月的时空中飘香,在绵绵的回忆中拉长,在分分秒秒中浸润.每一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味觉记 ... 《行摄生活》-144【自如桃源—应县白马石游记】 <自如桃源>--涂向东书 摄影--涂向东 旅途 光阴流逝着,像丝丝风语,如片片云絮,复制着岁月的山高水长.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而有序地向着无限延伸.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任时光来去,从容面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