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非常可爱的人,真应该遇到最好的人
人的一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应该喜欢自己,也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或者别人怎么想我。其实,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
——席慕容
翻转旧能量
关键词:应该
付出不是为了责任,而是因为我愿意
我应该孝顺、应该知恩图报、应该尽一个妻子的本分、我应该……但这是我愿意、我想要的吗?
因为别人这么说,所以我也应该这么做;
老一辈说家里一定要生男孩子,传宗接代才是孝顺,所以我也应该这么做?
“食人一口,还人一斗”,才是有情有义?
各种乍听之下理所当然,“应该”没有问题吧?
对我们而言,“孝顺”就像是岳飞的十二道金牌,所有是非对错的最高指导原则。只要谁不顺父母的意,被挂上“不孝”二字,街坊吐得口水都快可以把人淹没。
电视剧《一仆二主》中,江疏影饰演的顾菁菁是一位都市白领,一路打拼过来的她,用尽一起资源,想有朝一日将母亲接到北京来住,给她最好的照顾。
当她遇见张嘉译饰演的杨树时,误以为他是有钱人,觉得符合自己“风趣、富有、又有品味”的择偶标准,想要和他在一起,完成母亲对她的期待。
我们以为孝顺只是对父母好,满足父母的期待其实它更要你从心中产生爱来关心家人,而不是一味的违背自己的想法,来满足别人的期望。
后来,当顾菁菁发现杨树不是有钱人后,就对他说:“你为人很好,也很热心肠,但是咱们是不可能的。”
虽然对杨树抱有好感,但是她知道这样条件的男人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她希望另一半是一个有经济能力,保证她和母亲可以过上良好生活的人。
顾菁菁的母亲一个人把她带大,从小她都是数理化一路拼上来的,考了名牌大学,在一家外企工作,什么事情都听从母亲的安排,她以为这就是孝顺的方式。
“别的孩子在玩的时候,我在学习,我在上补习班……”我们常常以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就是孝顺,顺从就是对父母好。
为了尊重母亲的意愿,顾菁菁与之前交往多年的男友提出了分手,只是因为他不符合母亲的择偶标准:没有经济能力、没有高薪的工作、前途堪忧……
当顾菁菁的妈妈看到女儿的前男友登上了富豪排行榜时,感到愧疚的她对女儿说:“当初拆散你们,是因为他连工作都没有,可是如今他有这样的成就,早知道就不应该让你们分手……”
我们总认为听从父母的安排就是孝顺,但孝顺不是盲目的听从,而是要在保证自己立场的基础上,表达爱。
孝顺是爱的回馈,而是不是一种“压力”
当今普遍认为:百善孝为先,包括:生儿子传香火就是为了养儿防老、不想和父母同住就是不孝,当然若是孩子真心主动乐意与父母同住,那没有什么问题,若要是为着“应该”,紧接着亲子战争或婆媳纠纷的洒狗血剧情就此展开。
“父母亲养育我们,所以我们长大要孝顺,这个观念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很沉重的压力。对大多数的动物而言,母爱是一种自然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为什么要求反馈?”难道我们不必奉养长辈吗?
“我们可以把照顾、奉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用贴上孝顺两字。如果我们有了标签,做不到孝敬的事情就会被贴上不孝的标签。今天我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情,报恩是不要有压力的。”
在寒流来的时候,除了为自己加件衣服,同时打个电话回家,问问爸妈是否做好保暖;或是工作应酬吃到好吃的菜色,也会想要带一分给他们尝尝;想他们时就回家看看,忙碌时也不需要勉强自己……
发自内心天性孺慕的愿意,而不是担心背上不孝罪名,充满“应该”的负担。
孝顺不止是义务,更需要发自内心
就像人们常说的:“施比受更有福”,通常会说这句话的人是要你“施”,同时要让“受”的人感觉到压力。其实我们在帮别人的时候,是不需要让对方感觉到痛苦跟压力,也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帮助的。
在灵性的世界里,其实“施”与“受”在发生的同时,已经平衡,如果我想要反馈,那通常是基于我个人的意愿,而不是压力。
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于是在脑中植入了许多要求自己必须竭尽所能、全力以赴的“应该”,包括每个角色应尽的“义务”。
例如,妻子应该要煮饭打扫、丈夫应该要撑起家中经济、母亲应该要牺牲奉献等等,很容易被责任束缚而感到沉重的压力。
当我们用脑理性思考这些社会责任压力的时候,常忘记问问自己的心怎么说。当你开心自己有能力成为经济支柱、让家人能够安心生活;当你看着家人吃下自己亲手做的晚餐,感到好满足……这些心情,绝不是因为应该负起责任而产生。
翻转关键词“应该”:
不是因为“应该”而只好去做,而是因为我“愿意”、我想做。无论外界多么纷扰,请做自己的主人。
···
本文由本平台原创,部分文字选自《魅丽》杂志,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