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里的情感劳动
作者:莫小北
双十一快到了,这时候最忙碌的群体就是商家和快递员,然而他们遇到的不仅仅是辛劳,还有无所不在的情感劳动。
在霍赫希尔德看来,情感劳动是在资本掌控下,个体受制于情感规则而不得不规训自我情感表达与感受的过程。这篇小文试图指出,情感劳动不仅是资本的设计,也是文化特别是性别文化的建构。
首先是客服。在与顾客的沟通中,“亲”“在/好的呢”以及微笑、玫瑰等表情均十分常见。这些符号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娇、很媚的感觉,这种沟通的女性化现象反映出互动双方的不平等。
在卖家与买家的交换关系中,买家拥有卖家需要的资源即金钱,为了维续这段不平等交换,卖家与买家进行了权力的分化,这时候,买家为了留住卖家,只能付出代价更高的资源——尊敬。
关键的是,尊敬的表达是通过很女性化的方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权力中的弱势方被预设为了女性,这不恰好反映出被贬低的女性之刻板印象么?
客服之外,快递员也是很辛苦的群体。虽然快递员以男性居多,但事实上他们并未展示出主流文化对于男性的传统期待。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只需想一下为什么要称呼“快递小哥”而不是“快递哥”就可以了。“哥”给人一种大佬的感觉,是强势的,属于霸权型男性气质,而一个“小”字,就抹除掉高高在上的男性形象,“小”和“哥”这两个一弱一强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矛盾、尴尬、错位的男性形象,是谓边缘型男性气质(在提出者康奈尔看来,黑人男性是边缘型男性气质的典型)。他们无法真实地表露自我,只能服从“只能服从”的行业情感规则。
苏熠慧老师发现在商店工作的男性会通过“后台”来弥补他在“前台”积蓄的压抑和不满,梅笑老师发现通过自主地构建象征性边界,以建立平等积极的社会关系,这样的观察反映出在资本、文化之外理解情感劳动的第三个维度——能动性。那么“概念”与“执行”的分离是否具有普遍性,劳动者如何处理情感劳动的表层表演(对言语等外在的控制)和深层表演(对内心认同的型塑)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更多的耕耘。
这篇小文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是想想双十一还有一类特别忙碌的群体——消费者。在消费社会,消费者的情感也被异化了。通过算法和宣传等手段,商家精准地操纵着消费者的“嗨点”,使我们迷失在一个比真实(现实)更像真实(期待)的拟真实幻境中。商家服务的麦当劳化(可计算、可控制、可预期等),商家宣发的迪士尼化(梦幻、连锁、同一等),都使我们“赋魅于祛魅的世界”,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沉迷与癫狂。通过被调动消费激情的方式,我们成为了商家进行情感劳动的控制对象。
注:将双十一与情感劳动相联系的思路,受惠于“硝美丽”公众号的相关讨论,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