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写作突破

(此文发表于武汉大学《写作》杂志2008年7期)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特征、本质、功用和发展变化等进行解说,从而给人以某一方面知识的文体。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内容科学,是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可以分为:实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程序说明文,如《景泰蓝的制作》;事理说明文,如《向沙漠进军》。

一、写作要领

如果说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重在“以知益人”,要给读者以知识。因此,必须对说明的对象有正确的了解、认识,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说明、介绍是科学的。对说明对象的介绍、说明,要抓住特征,突出本质属性。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进行具体说明。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恰当的采用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据、画图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一般性说明文,语言准确、平实、简明,用词、造句恰当、无误,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恰如其分,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简练,明确,不啰嗦,简洁明了。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则运用文艺笔调(通常用比喻、比拟等手法,对话、故事等形式)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寓知识于形象之中,描写与说明兼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

根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不同,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及主次顺序、因果关系等合理的顺序,条理清楚的进行介绍、说明。

说明文写作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说而不明。对说明对象没有准确的了解,没有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灵活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或者语言不准确,因而对说明对象的介绍、说明不能做到清楚明白。

条理不清。没有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来确定恰当的说明顺序,或者没有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因而对说明对象的介绍、说明不能做到条理清楚。

二、重点突破

(一)条理清楚的说明事物

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安排顺序和结构,力求适宜、得当。

每个段落的顺序和结构必须安排好。请看《钱塘江潮天下闻》中的一段:

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上的海水有吸引力,海潮就是这种引力造成的。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走到一条直线时,会形成较大的海潮。中秋节时,月亮离地球最近,引力也最大,海潮也特别大。由于钱塘江的出海处杭州湾是个喇叭口,外宽内窄,最宽处约一百公里,里口仅三公里宽(海宁盐官镇附近)。窄小的江口一下就把东海涌进的海潮挤高很多。随着海潮的加大,前面的浪头跑不快,后面的浪头又追上来,后浪推前浪,一层迭一层,终于在盐关镇形成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所以盐关镇成了观潮的第一胜地,每年都吸引着大批中外客人。

[简评]这个段落首句和尾句总说,中间分说,是“总—分—总”的结构。整个段落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海潮→杭州湾的地形特征→钱塘江大潮→吸引大批中外客人,是逻辑顺序。再看写海潮的部分:海潮→较大的海潮→特别大的海潮,也是逻辑顺序。整个段落,顺序适当,结构合理,因而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总—分—总”是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其变式有“总—分”式,“分—总”式。“分”的部分可以采用纵式结构(主要是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横式结构(主要是空间顺序)等。

整篇说明文的顺序和结构更要精心安排。

1.按时间先后安排顺序和结构

用时间顺序,可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制作程序,使用程序等。写作时以灵活的方式交代时间的变化。

叶脉书签的制作

一片树叶,除去叶肉,叶脉的结构看得清清楚楚。涂上喜欢的颜色,在叶柄上系上一根彩色丝线,就制成了一枚漂亮的书签。

制作过程分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材。……

第二步,煮。……

第三步,漂洗。……

第四步,吸水。……

第五步,涂色,系线。……

一片小小的叶脉书签,会成为你很好的学习工具,它会勾起你美好的遐想。

(作者:陈宇春。有删改。省略号代表删去的内容)

全文结构“总—分—总”,主体部分以制作程序为序,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楚。

2.按内在联系或认识过程安排顺序和结构。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就是逻辑顺序,包括:原因→结果,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区别→联系,具体→抽象,特殊→一般,浅→深,总→分,主→次,表→里,等等。运用逻辑顺序,必须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有高度的认识。

芙蕖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篷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作者:李渔)

作者自称夏天以荷花为命,对荷花的观察特别仔细,了解也特别深刻。他把“芙蕖之可人”分成“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几个方面,由主到次进行说明,是逻辑顺序。作者是把芙蕖当作一种观赏性的花,所以详写“可目”,略写其他几个方面。写“可目”,荷钱出水→茎叶既生→菡萏成花→花之既谢→蒂下生蓬→篷中结实,用时间顺序。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顺序和结构都安排得很好,文章也就很有条理。

3.按观察角度的变化和空间位置的转换安排顺序和结构

观察角度的变化和空间位置的转换,包括:外→内,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远→近,整体→局部,等等。写作时要注意选好参照点,确立立足点,用准方位词。说明介绍时还要尽量关照到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这种方法常用,不再举例。

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生、发展的过程、规律等,所以要条理清楚的说明事物,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顺序。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在忠州任职3年,不仅吃过荔枝而且亲手栽种过荔枝,对荔枝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故能恰当采用说明的顺序和合理安排说明文的结构。作者从产地、树、果实三个层次介绍荔枝。写树,从树形、叶、花、实几个方面,由整体到局部作概括说明。叶→花→实,既是时间顺序(冬→春→夏),又是逻辑顺序(先开花,后结果);重点说明荔枝果实,朵→核,由外到内;壳→膜→瓤肉→浆液,由表及里,由观赏到品尝,都是逻辑顺序。(可把“核”放到“浆液”之后说)果实→保鲜,是逻辑顺序。说明荔枝不耐保鲜按时间顺序。兼用多种顺序,结构合理,因而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二)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

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说明文也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把看似枯燥无味的科学内容,说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文艺说明文(科学小品)就是这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常用比喻、描述、拟人、对话等方法。如《人体世界的小公民——细胞》一文有这样一段:

小公民——细胞,和它的主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它们有的是“薄命郎”,如白细胞、血小板,只能活几天,需要不断地更新;有的则是“老寿星”,如神经细胞,能伴随人终生。细胞死亡之快,生育之多,十分惊人。一个健康的人体,每天大约有十亿个细胞死亡,又有十亿个细胞诞生。不过,细胞的“生儿育女”,可不用结婚配偶,只需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进行分裂就行了。细胞若停止繁殖,人的生命就会终结。由此可见,细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相同的说明对象,可用不同的笔调进行说明。例如“筷子”——

〖平实的写法〗筷子是人们吃饭常用的工具。筷子的材料通常是木、竹、塑料,也有白银、象牙等。筷子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持筷人的口内。筷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

〖生动的写法〗我是一双结构简单的筷子,出生于中国古代,还被荣幸地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自从我在中国扎下了根,经过长期的发展,我们筷子家族已经很庞大了,姐妹特别多。有竹制的、木制的、塑料制的,还有象牙制的、金制的、银制的,等等。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高约为25厘米,下端圆,上端方,看上去匀称、可爱。

人们吃饭时几乎离不开我,因为我是他们吃饭的工具。人们吃饭前,都会将我从筷兜里轻轻取出,在桌上放好,等饭菜做好后就直接动用我;吃完后,又会把我收起来清洗干净后送回筷兜里。我真可以算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言之有序。前文语言准确简明,后文则生动活泼。后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筷子自述的形式,生动有趣,而又准确鲜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