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导演对老英雄缺乏基本尊重,连最基本的民俗地理知识都出错,也是绝了

说到这个,我觉得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并不关心他们自己的工作,对这些工作缺乏严谨的态度,对需要表现得人物缺乏必要的尊重

在军事片、主旋律片中特别明显

按照正常逻辑,如果要拍军事片,得去了解下真正得战史吧?不,他们只会去看过去的电影,从电影里学。比如八百、比如集结号。上至导演、下至编剧,他们并不关心历史事件的内容,只关心电影拍出来是否能卖钱。

拍主旋律篇,歌颂某个英雄人物,得去了解下这个人的生平、喜好、背景吧?但他们就不,拿个基本的剧本就开始拍,不懂得地方随便百度一下就行,也是绝了

最近的例子,比如功勋中的张富清篇

导演和编剧对老英雄缺乏基本的尊重,连最基本的民俗和地理知识都能出错,也是绝了。就这,还是重点影片,理论上得到了政府宣传部门的关注。

作为张老英雄老乡,说几个点:

1、张老英雄喜欢吃油泼面,他回家时父母给他作油泼面,说张喜欢吃。

嗯…………陕西分为关中、陕南、陕北,地形民俗相差很大。洋县属于陕南的汉中,本地不产小麦,以水稻为主食。张的时代,富人吃米饭,穷人吃土豆+杂米+玉米等,面食在汉中属于稀罕玩意儿。张本人走南闯北,喜欢吃油泼面有可能,但他父母给他做油泼面就不正常(一直到现在,汉中就没有卖油泼面的面馆,本地面主要以挂面为主,土生土长的洋县人会在家里做油泼面?哈哈)

2、第5~6集,张老英雄回忆澄县战斗,旁边的战士问他老家在哪儿,他说“不远,洋县”

嗯………………地图上量一下,汉中洋县、渭南澄县直线距离大约320km,在没有宝成铁路的1948年,光行路都要3~4天的路程,这叫不远?当然,那个战士说他老家是佳木斯的,这个确实远。这个情节实在是不知道导演编剧故意还是无意。以我本人的经验,90年代通过宝成线到西安需要8~9小时,绝大多数汉中人都认为西安已经很远。

3、张老英雄在卯洞的家,屋顶有很大块儿的漏洞,在很多场景中都能看到

先说汉中本地的情况,其实地形、天气貌似跟湖北差不太多(雨会少一点),但再穷的家庭,找片竹席(陕南属于巴山山脉,竹制品非常丰富)给屋顶上盖上、再用草绳固定住,很容易的事。后来用牛毛毡、塑料布等等,最后富裕了用瓦片,但这都是90年以后的事儿了。

事实上,八九十年代有类似的情节,表现手法是家里女人和孩子拿锅碗瓢盆接雨,男人冒着雨在屋顶上补窟窿。张即使长期不在家,随便个成年人,比如他老婆,随便找片席子也能把屋顶的窟窿补上。且剧情中但凡出现其他人家,家里再穷也没张家那种屋顶。

但导演就是要张富清同志忙于工作,家里的屋顶开天窗了也不补,这就是卖惨卖的过了,无视了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4、两个小细节,湖北本地人可以说下是不是这种情况?

比如卯洞的家,墙壁是用细木板钉起来的,中间有很大的缝隙,透风。

比如张下队干活,睡觉都是铺茅草(后来才有席子,目测是编制的比较细的那种)。以我对巴山山脉的了解,多雨的地方草很难干,而且虫、蛇多,铺茅草反而不容易发现(我老家以前睡觉前,都要抖一下被子褥子,怕里面有蛇、蜈蚣、蝎子之类的毒虫)。所以一般都是在地上铺个竹席就能睡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