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故事:丈夫在战乱中尸骨无存,妻子最终与其牌位合葬
生老病死,人之常事。大概是在清末的某一年,在胶东半岛西部的莱州府掖县地界,有一位刘姓妇女的生命,即将划上句号。
在去世之前,刘氏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喊到身边,向他们交代了这样一件后事:“我死之后,与你们父亲合葬。”
这句话在外人听起来,并不觉有异。但刘氏的两个儿子却知道:母亲所说的合葬对象,并不是父亲的棺椁,而是他的牌位(木主)。
在古代,“夫妻合葬”是一项重要的礼法制度。虽然也曾有学者认为:“合葬非古。”但大多数人还是会主动遵循这一制度,正所谓“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不过,由于一些特殊因素(比如战乱等)的存在,有时难免会出现一方“尸骨无存”的悲伤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只能采取变通方式来遵循“合葬”的规则,比如“招魂合葬”、“衣冠合葬”等。上文提到的刘氏要求之“牌位合葬”,也属于变通方式的一种。
之所以如此变通,正是因为她的丈夫此前就遭遇了不幸。
根据《掖县志》的记载,刘氏的丈夫名叫赵卿云,是掖县路旺社人(具体哪个村没有记载)。两人结为夫妻,推测是在咸丰年间。
婚后,这对夫妻过着平淡而温馨的胶东田园生活,先后育有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凤楼、凤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咸丰十一年(辛酉),捻军大举进攻胶东半岛,地处半岛西部的莱州府首当其冲,掖县、平度、昌邑、即墨等县均遭涂炭。
其中,掖县西南部(包括路旺社)及平度中部,由于无险可守(多平原地形),死于战乱者尤多,赵卿云就不幸在战乱中丧生。当年,刘氏只有二十五岁。
躲过这场战乱之后,刘氏着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丈夫的遗骸安葬。可惜由于兵荒马乱,最终并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刘氏只能请了“木主”(木制的神主牌位)进行祭奠。
在古代,礼法虽然提倡妇女守节,但如要改嫁,其实也并不禁止。但刘氏没有改嫁,而是一人拉扯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坚持过了下来。
从县志的记载来看,刘氏此后的生活“艰难但有尊严”,所谓“虽连日不举火,未尝向人乞假”,如此很多年,一直到两个儿子先后成家立业,条件才多少有所改善。
而在这些年当中,刘氏也始终没有忘记不幸遇难的丈夫。她将丈夫的牌位终日供奉在家中,俨然视为精神寄托。到了最后,又提出了与牌位合葬的想法,而两个儿子后来也遵循了母亲的遗愿。
“与牌位合葬”的情况在历史上虽非仅有此例,但毕竟很少出现,尤其是在一个县的范围来说。因此,刘氏的事迹很快在乡间传开。清末掖县续修县志时,也将之视为道德模范人物,收录在了《列女传》当中。
虽然时代早已不同,观念也发生了巨变,但读书至此,“刘氏心中的那份执念”仍然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