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张洽绘《山楼秋韵》

一年有四季,季节更替往往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诗经》中的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就是秋天河边的美景。随着山水文学、山水诗的兴起,以季节为主题的作品越来越多。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们除了写生自然美景,开始在诗文中寻找创作灵感。

古人对秋天的感情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悲秋,其二是美秋。所谓悲秋,就是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诉说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寄情于凄凉荒寒。所谓美秋,就是赞美秋天。秋天天高云淡,流水无痕,山林炫彩,容易让人产生豪情万丈的雄心。

张洽 山楼秋韵

这幅《山楼秋韵》就是一幅以“美秋”为主题的佳作,画中描绘了崇山峻岭之间的旖旎风光。座座临水而建的阁楼位于山中,可以听松风泉声,可以看浮云山岚。这样美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画《山楼秋韵》的画家叫张洽,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年间,据说他活到了90余岁。张洽可以寿享天年,估计和他的性格有关,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来豁达自在的洒脱气质。

张洽和清代宫廷画家张宗苍是同族,他的画风明显受到了张宗苍的影响,既有四王的正统气概,又有元代画家的笔墨情趣。从用笔来看,王原祁对他的影响很大,细节处笔力强劲,和王原祁作品如出一辙。

张洽 山楼秋韵 局部

古人觉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张洽在创作中特别注重抒发文人情怀,远看画中山水可游,近看画中山水可居。为了营造出江南山水的特有明润,张洽用淡墨反复积染山石,通过刻意的留白,表现出石块的立体感。

从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寻找灵感,着力表现林木繁茂,借用流水形成的动感,打破细笔的呆板。张洽喜欢强调作品的细腻,一方面可以彰显他的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画面的真实感。

张洽 山楼秋韵 局部

张洽曾经说过,衡量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合古法而有己意”。从《山楼秋韵》可以印证他的观点,画中还借鉴了五代名家董源的画风。董源擅画潇湘山水,作品适合远观。张洽画远景的时候,为了拉伸空间,画了一组连绵起伏的山峦。这处细节,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

古代文人从悲秋到美秋,标志着创作上的多元发展。画家创作以美秋为主题的山水,把重点放到了山水本身。这不是说张洽忽视了文人画的思想内涵,而是说他在创作中找到了形成风格的手段。内容有新意,作品就焕发了新生。

张洽 山楼秋韵 局部

张洽曾经作为钱维城的代笔,有机会看到很多古代书画佳作。不过,代笔这段经历影响了他最终的成就,导致他的作品局限于细腻,缺少了一点儿自由天真美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