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料器“佛说眼明经”描金盖罐

料器,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料器的前身可追溯到汉魏时期的琉璃烧铸艺术,我们现在所说的“料器”的生产则始于元代,经明代发展和完善,在清代达到了艺术成就的最高峰。料器在清代以其器型的美观、色泽的艳丽博得了康熙的喜爱古玩收藏瓷器,造办处专门设立了制作料器专门的制办处,时称“御琉璃”。

料器制品可以根据最好的玉料的色泽来调制料颜色,加之制作时间相对较快、有着高仿真度,故而有时会代替玉器来使用.在那时,这种手工艺的作品只能为皇家御用古玩收藏瓷器,民间是不允许流通的,老百姓是不得见这些作品的。后来乾隆皇帝认为“琉璃”的谐音似于“流离失所”,不太吉利,所以下令将其改名为“料器”。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最高水平,持续了近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和质的革命性变化。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玻璃器皿,施行兼容并蓄的管理政策,使中西文化得以交融。斥巨资扩建玻璃厂,改善设备,在传统皇家风格基础上招聘法国技师,烧造洛可可风格的灯具与摆设物。乾隆时期的宫殿玻璃器烧造量大,造型繁复。各种摆设、祭器、饰品、日用器皿,器型达百余种。

乾隆朝皇家玻璃品种远远超过康、雍二朝,单色玻璃已有20余种,复色玻璃富丽多彩,如新出的金星玻璃、点彩玻璃、夹金洒金玻璃、夹彩玻璃以及绞丝玻璃等等。套色玻璃出于康熙朝并得到很高的评价,而乾隆朝套色玻璃更加丰富多彩并留下大量遗物,确已达到至高境界并胜过前朝一筹。套料,或称套,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经出现,至乾隆时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是用涅白色玻璃制成器胎,再根据设计需要,将彩色玻璃料加热至半流质状,粘接在器胎表面,然后加工细部装饰;或以彩色玻璃为地,白色或彩色玻璃做装饰。套料作品颜色丰富,除套红外还有套蓝、套绿等多种,反映了此时套料玻璃的成就,较好地体现了乾隆时期玻璃的艺术风格,成为这一时期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的代表作。

此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雕刻、描彩、描金、珐琅彩等加工技巧。涅白玻璃胎画珐琅虽属玻璃与珐琅两种工艺的复合作品,但若没有玻璃厂烧炼出的白如羊脂、温润如玉的涅白玻璃作器胎,那么珐琅则失去依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会剩下金银及瓷陶为胎的珐琅彩或画珐琅。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内宫才可以接触到料器哦!普通老百姓是无法接触的!料器是专供内宫玩赏使用的琉璃器皿,当时被称为“宫料”“御琉璃”当时的料器工坊皆隶属工部御厂,直到民国年间,这批手工艺人流落民间,普通人家才有机会接触到料器。料器又称“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温中一气呵成,极大考验工匠的手法和熟练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种颜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晕色,颜色的过渡等工艺全靠艺人的眼上功夫。

此件清代料器“佛说眼明经”描金盖罐高18厘米,底径13.5厘米。直口,丰肩,广平底,底部有乾隆年制。造型规整饱满,质地晶莹通透特别是在光线下更为纯净,品相完好如初。盖上描绘描金一朵莲花,罐身描绘两朵出於泞而不染的莲花旁描金佛说眼明经:千手千眼观世音,两眼似金灯。

佛座西方一座塔,如来会上一藏经。

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象王。

两眼似天堂。

人里魔,眼里魔,眼中翳障尽消磨。

人里膜,眼里膜,眼中云雾尽消落。

人里明,眼里明,眼中斗点尽光明。

有人诵得眼明经。生生世世眼光明。

孔雀明王灵感应,观音菩萨保安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