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书生无钱赶考,流浪艺人解囊资助,书生的做法值得点赞
人只有在落魄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人情冷暖,也才能感受到危难之时的真情可贵。本故事就讲述了这样的真情,意在劝喻世人,心存善念,要对人世间充满希望,要像文中的老汉一样乐于助人,也要像文中的书生一样,知恩图报。如果人人都伸出援手,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这个世界便会增添许多暖色和亮色。
宋理宗时期,一位姓步的知府,因为得罪朝中权贵,遭到弹劾,被罢官抄没家产。步知府带着妻子杨氏和儿子步仲尘,回到老家休养。不到两年,他郁闷而终。步仲尘和母亲相依为命,无奈家境贫困,渐渐地入不敷出了。
步知府生前结交了许多好友,也有不少亲远亲近朋,为了巴结步知府的权势,一直和步家走得火热。后来,步知府罢官回家,亲朋好友渐渐冷落起来。步知府死后,几乎没有亲朋好友和步家走动了。
杨氏变卖家产,供养儿子读书。等到家产卖完,步仲尘也十八岁了。好在他从小喜欢绘画,小时候师从名家学画,如今可以卖画维持生计。因为没有名气,画价抬不起来,他还要抽时间读书,因此卖画的钱也只能勉强糊口,手头上没有结余。
步仲尘勤奋读书,一路科举考下来,中了秀才举人。这一年要去京城参加会试,路费和在京城的住宿费,需要一大笔银子。步仲尘手头上没有钱,无法成行,母子两个相对叹息。
母亲叹口气说:“还是去借吧,一家一家去借,那么多亲朋故旧,总会有一两家心善之人,伸出援手。”步仲尘依言,一家一家拜访,却一无所得。晚上,母子两个叙话,说起步知府生前有个姓顾的至交好友,住在县城里,是个大户人家,或许他会念及旧情,帮他一把。
第二天一大早,步仲尘去了县城。县城比较远,他到了县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找到顾府,顾大户却不相见,让人传话出来,家里没有余钱,对不住世侄了。
步仲尘欲哭无泪,忍着饥饿,想寻找一个栖身之地,度过一晚。他沿街走着,来到城门附近,找到一个角落坐下。想不到父亲的至交好友如此绝情,连一顿饭也不管,他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一阵绝望与无助的情绪涌来,步仲尘不由得抽泣起来。
忽然,一股馒头的香味传来。步仲尘抬头一看,却是一个街头卖艺人,端着两个馒头递给他,请他吃。步仲尘和着泪吃下,和卖艺人攀谈起来。
卖艺人自称姓边,陇西人,从家乡逃难出来,因为天生残疾,左腿短了一截,无法干体力活,故此拉着二胡在街头卖艺为生。如今走南闯北已经三十多年了,半年前,才来到这个县城。
得知步仲尘的境遇,他就着微弱的月光,把步仲尘看了又看,沉吟了一会,说道:“看你眉清目秀,不像奸诈之徒,这样吧,我帮你。”步仲尘很惊讶,问道:“大叔,你一个流浪艺人,过得也不容易,又如何帮我?”
边老汉说:“我流浪了三十多年,也积攒了一些银子,大约八十多两,准备养老用的。我分一半给你,一路上省吃俭用,应该够了。”
步仲尘说:“大叔,你我素昧平生,你为何要帮我?”边老汉说:“我流浪一生,尝够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遇见了不少坏人,也遇见了不少好人。总的来说,这人世间好人居多。我获得过很多好人的帮助,就把这份善心传递给你,你以后无论为官为民,一定要心存善良。”步仲尘忙答应下来。
第二天早上,边老汉把步仲尘带到城隍庙后面,在一处隐蔽的地方,挖出藏银,给了步仲尘四十多两。
步仲尘留下几两银子给母亲用度,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程。春榜公布后,他榜上有名,成为进士。
回来后,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那位姓顾的大户,送来一百两银子的贺礼,满嘴的阿谀奉承。步仲尘早就把边老汉找到,接到家中。喜宴之日,他把边老汉请到上席,恭恭敬敬地敬了三杯酒。
后来,步仲尘认边老汉为干爹,和母亲一起带到任上奉养。边老汉去世后,他以厚礼安葬在老家墓园里。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留言评论,“正经说文史”祝读者诸君福寿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