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牵动世界的心脏地带
东欧:牵动世界的心脏地带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
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说过:“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历史已经证明,此言非虚。东欧地处喉舌,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更重要的是,东欧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欧洲,而是牵动着整个世界。
19—20世纪,无论是十月革命的红旗,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还是苏联解体带来的剧变,国内外读者津津乐道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
为什么东欧会出现长期的纷争和动荡?
19世纪以来的东欧格局是如何形成?
东欧为什么成为整个世界的重心?
要回到这些问题,需要长时段的眼光和宏大的视野。著名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给出了他的答案,这位以全球史研究著称的学者,用全球史的视野看待东欧,选择从19世纪以前的历史着手,在代表作《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中,为解读东欧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威廉·麦克尼尔
麦克尼尔是享誉全球的史学家,但凡介绍全球史研究的源流与发展,都避不开这位重量级的学者。他的代表作《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等影响广泛,对国内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如果说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讨论了整个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在《瘟疫与人》探讨了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在《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他则试图探讨东欧在三百年历史中的文明互动与演变逻辑。这种写法在他另一本著作《威尼斯:欧洲的枢纽1081—1797》也有体现,在那本书里,他以海上力量威尼斯为视角,展现了欧洲从中世纪到近代的七百年嬗变。
从中世纪到近代,东欧的历史一直离不开流血和冲突。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东欧处在西欧国家与东方游牧力量之间,一方面受到西方的传播影响,另一方面则承受东方持续不断的冲击。双重压力之下,东欧局势宛若一盘乱局,四方势力在此交汇;然而,冲突往往意味着裂变和重生,诸强都试图在博弈中抢得先机,那些兼具东方勇武和西方文明的势力,则成为其中的胜出者。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讨论的东欧地区,包含从多瑙河流域到黑海以北的草原地带。在1500—1800年期间,东欧是多方势力角逐的所在,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俄罗斯、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波兰—立陶宛、鞑靼、哥萨克等不同势力此消彼长。传统的历史写作可能更多关注奥斯曼、哈布斯堡和俄罗斯这几个大帝国,忽视了其他力量的重要作用。麦克尼尔则把历史画卷描绘得更加精细,他注意把诸多势力的存在和作用纳入讨论范围,他认为,在1500年,三大强权鼎立的态势还未出现,还有许多其他势力在角逐这一地区的主导权。
在最开始,奥斯曼帝国正值鼎盛,击溃匈牙利,一度围困维也纳,对西方世界带来巨大威胁。但是哈布斯堡奥地利倾尽全力,抵挡住了奥斯曼的扩张,继续站在欧洲的强者序列;地处欧亚交界处的莫斯科公国,已经摆脱了金帐汗国的统治,正在悄悄蓄力,为日后强大的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波兰、瑞典一度也是权力的竞争者,处在强权夹缝中的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特兰西瓦尼亚并未放弃独立,黑海沿岸的鞑靼和哥萨克则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东欧经历了从1570年到1650年的“混乱时代”,奥斯曼逐渐从霸主地位跌落,俄罗斯帝国变得一枝独秀,其他势力要么成为附庸,要么遭受瓜分。
几大强权崛起的共同要素是:加强中央集权、完善税收制度、建设职业军队、吸纳西方作风,它们通过这些举措巩固了内部统治,成为区域的掌控者,尤其是俄罗斯,通过在东欧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移民拓张,通过吸收西方的技术与制度,迅速成为国际局势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其影响直至今日。而没能完成或者没能很好地完成这些举措的国家,则失去了崛起的机遇。奥斯曼的沉浮就是鲜明的例子,在西边,两次维也纳之围均败给哈布斯堡,奥斯曼失去了军事优势,边界线一退再退;而在黑海,俄土战争打了数百年,俄罗斯帝国胜多败少,把黑海以北的大片领土划为己有。到19世纪,三个大帝国的边界已经明确界定,这也预示了自那之后的历史走向。
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使用了“草原边疆”概念。麦克尼尔把东欧视作欧洲的“草原边疆”,从草原和边疆的属性出发,来分析东欧的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东欧的历史纷繁复杂,既往的研究通常从当代民族国家的角度进行回溯写作,难免带有立场的偏颇和视野上的局限。麦克尼尔采用全球史的眼光,认为开放的草原边疆在2500年的历史上一直是欧洲地理的主要特征,而贯穿本书的一个主要线索就是这个边疆如何走向终结。
诚然,从东欧到太平洋沿岸,是广阔的欧亚草原,游牧民族的铁蹄不断在这片草原带驰骋,任何一次游牧民族的迁徙,都可能带来欧亚大陆的全局性波动。东欧一直是东方游牧民族冲击西方欧洲的重要中转站,辉煌一时的大帝国罗马和拜占庭,都因为抵抗游牧民族而耗尽国力,哥特人、匈人、蒙古人、突厥人前赴后继,多次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走向。诸多民族的迁徙,使得东欧的人种、信仰、军事组织、生活方式纷繁复杂,分歧多于统一,草原征服所寓意的铁血、战火、动荡、裂变,则深刻地烙印在了东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东欧长期出现纷争与动荡的历史根源。
农耕取代游牧、东欧从草原边疆走向近代国家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1500—1800年就是这个进程的代表性时段,火枪、常备军、官僚主义所标志的近代文明逐渐兴起,定居的官僚主义君主制国家成为统治角色,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哈布斯堡帝国都在草原边疆开展大规模的移民,建立相配套的行政制度,从而将原先的“无主之地”转变成自身疆域内的一部分。最终,草原边疆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国界线。
虽然麦克尼尔这本书讨论的是1500—1800年间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与现实完全脱节,因为东欧的复杂态势并不是19—20世纪才形成的,而是在更早的历史当中就奠定了基本格局,俄罗斯帝国如何崛起,近代东欧如何形成,乃至19世纪至今的东欧局势等问题,或许都可以从本书得到启发。
东欧草原被吸纳进周边几个大帝国的历史过程并不是完美无缺,不同国家采取的迁徙政策力度效果不一,其中往往付出血与泪的代价,被统治阶级受到驱赶与压迫,疆域的划定并不代表文化与认同的统一,因此留下了许多随时可能引爆的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值得今天的读者深思。
内容简介
从多瑙河流域到黑海以北大草原的东欧,是游牧文明马鞭所及的最西端,是改变欧洲历史走向心脏地带。1500—1800年,东欧迎来新的变化。千百万开拓者在血泪中把草原开垦成耕地,决定战局的不再是战马而是火炮,组建国家的力量从马背上的劫掠者变成执笔的文官。三大强权奥斯曼、哈布斯堡、俄罗斯,夹缝中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搅局者鞑靼、哥萨克……近代东欧的边疆,在诸强的权谋与冲突中悄然划。
本书描述“草原边疆”转变为近代国家的历史过程,书写东欧治乱交替的三百年。俄罗斯帝国如何崛起,近代东欧如何形成,甚至19世纪至今的东欧局势等问题,或许都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启发。
作者简介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之一、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他提倡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通过全球史的研究观念重新书写和解读世界历史。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1570年前)
第三章 混乱时期(1570—1650)
第四章 官僚帝国的胜利(1650—1740)
第五章 边境的封闭(1740—1800)
参考书目
索引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