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中风(脑梗,脑出血)】
中风
中风又称卒中,是在人体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发,以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证,并具有发病急剧、变化快,善行数变的风邪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西医的脑血管疾病,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均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诊断依据
1、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为主证。
2、常伴有头痛,眩晕,瞳孔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如素有头痛、眩晕、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至昏厥。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5、结合颅脑CT,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鉴别要点
1、病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如常人,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小便失禁,一般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2、厥病神昏时间短暂,常伴有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一般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特有的症状。
3、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证,发病后可出现神昏,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见症。
4、痿病多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5、口僻以口眼歪斜,目不能闭,口角流涎为主证,但无肢体偏瘫,半身麻木,神昏等症状。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2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暗,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到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到2次。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到2丸鼻饲,每6到8小时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20分钟。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a.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现一过性语言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至昏厥。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5、结合颅脑CT,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鉴别要点
1、病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自行苏醒,醒如常人,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四肢僵直,两手握拳,双目上视,小便失禁,一般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2、厥病神昏时间短暂,常伴有四肢厥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一般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特有的症状。
3、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证,发病后可出现神昏,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风见症。
4、痿病多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5、口僻以口眼歪斜,目不能闭,口角流涎为主证,但无肢体偏瘫,半身麻木,神昏等症状。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期:发病4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4周以上至半年内为恢复期;发病半年以上为后遗症期。
(2)辨轻重:偏身麻木或一侧手足麻木,或一侧肢体力弱,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者为中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而无神志昏蒙者为中经;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者为中腑;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为中脏。临床上多按有无神志昏蒙而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2大类证候,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重。
(3)辨闭脱:凡见神昏或恍惚,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拘紧为闭证;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弦滑数为阳闭;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舌质淡暗,脉滑缓为阴闭。神志昏愦,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虚弱无力或脉微欲绝属脱证。
(4)辨病性:中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以内风、痰浊、瘀血、邪热为标。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阳气衰微。
2、治疗原则中风急性期标实证候突出,急则治其标,治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法,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为主,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3、应急措施中脏腑属痰热内闭清窍者,用清开灵注射液40到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到2次。中脏腑属痰湿蒙塞清窍者,以苏合香丸1到2丸鼻饲,每6到8小时1次。中脏腑属元气败脱,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闭证可刺人中、或十宣放血,脱证可灸关元、气海、神阙20分钟。
4、分证论治
(1)中经络
a.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眼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绛,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熄风。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到2次,10到14天为1个疗程。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30g,菊花10g,夏枯草30g,赤芍10g,生石决明30g,黄芩10g,杜仲10g,桑寄生30g,栀子10g,珍珠母30g,丹皮15g,怀牛膝10g。
b.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方药】用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到2次。方用化痰通络饮。药用天麻、法半夏、生白术各10g,茯苓15g,天竺黄10g,胆南星6g,丹参30g,香附15g,酒大黄5g。
c.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眼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甚至几日不解,头晕目眩,咳嗽或痰多,舌质黯红或黯淡,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到2次。方用瓜蒌承气汤加减。药用生大黄10g(后下),芒硝10g,瓜蒌30g,胆南星10g,丹参30g,天竺黄10g。
d.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眼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黯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可选用血栓心脉宁胶囊,每次4粒,1日3次;复方丹参注射液10到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到50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云南灯盏花注射液6到12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到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脉络宁注射液10到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到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30到60g,川芎5g,当归、红花、桃仁、赤芍、地龙各10g。
e.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眼歪钭,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黯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药用牛膝10g,生赫石、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龟板10g,白芍20g,玄参15g,天冬10g,菊花15g,天麻10g,钩藤30g,甘草6g。
(2)中脏腑
a.风火上扰清窍
【证候】神志恍惚迷蒙,半身不遂,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肢体强痉拘急,颜面潮红,便干便秘,舌质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滑大数。
【治法】清热熄风,开窍醒神。
【方药】首先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到2次。方用羚羊角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分冲)1g,龟板10g,生地黄30g,丹皮10g,白芍20g,蝉衣6g,石决明30g,菊花、夏枯草、薄荷、川牛膝各10g。
b.痰湿蒙塞清窍
【证候】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黯,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灌服或鼻饲,每次1到2丸,1日3到4次。方用涤痰汤加减。药用石菖蒲10g,制半夏10g,陈皮6g,茯苓20g,远志10g,枳实10g,胆南星6g,竹茹10g,甘草6g。
c.痰热内闭清窍
【证候】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起病急骤,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躁扰不宁,甚至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褐黄而干,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祛瘀开窍。
【方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2到3次。安宫牛黄丸1到2丸,6到8小时灌服或鼻饲1次。方用羚羊钩藤汤加减。药用羚羊角粉1g(分冲),钩藤、半夏、夏枯草、竹茹、天竺黄、石菖蒲、丹皮、远志各10g,珍珠母0.6g(分冲)。
d.元气败脱,神明散乱
【证候】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卷囊缩,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缓或沉微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急用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10%到2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注射,15分钟1次,直至厥脱恢复。方以参附汤加减。药用人参、附子、生甘草、五味子各10g。
5、针灸疗法
(1)取穴:常针对主证和辨证分型采取主证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选穴。a.主证取穴: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者,组方可分有2组:a.组穴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等,b.组穴为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白环俞、委中、解溪等;口眼歪斜者取下关、地仓、颊车、合谷;语言不利者取哑门、廉泉、通里、翳风等穴。
b.辨证选穴:风痰火亢者取穴百会、风池、合谷、太冲、三阴交、四神聪(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风痰瘀阻者取穴百会、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血海;痰热腑实者取穴曲池、合谷、中脘、大横、支沟;气虚血瘀者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膈俞;阴虚风动者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俞、肾俞、照海、太溪、涌泉;风火上扰者取穴劳宫、涌泉;痰湿蒙神者取穴人中、承浆、劳宫、涌泉、中脘、气海、足三里、丰隆,痰热蒙神者取穴风府、气海、足三里、丰隆、公孙。c.急症取穴:闭证取穴百会、四神聪放血,或手足十二井穴放血,及人中、合谷、太冲,脱证取穴神阙(灸)、关元(灸)、百会、素髎、内关、足三里。
(2)刺灸法:一般在初期可单刺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期因病程较久,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或分组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在取得针感后,多采用捻转补泻法,留针15到20分钟,每5分钟捻转运针1次,加强针感。急性期可每日1次,恢复期、后遗症期隔日1次为宜。12次为1个疗程。
6、推拿疗法
头面颈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顶端,以指按印堂,然后开天门,分阴阳起手;指按揉、大鱼际揉、小鱼际前额,分推前额;捏拿眉弓部的攒竹、鱼腰、丝竹空及上眼睑,分抹上眼睑;一指禅推或按揉眼眶7穴,再从迎香起,经巨、颧、下关、上关至耳前穴;分推眼眶至太阳穴,再指2揉1按加指振太阳穴;从承浆、地仓、人中、迎香分别推抹至颊车及耳前3穴;指按压、扫散、五指拿项、指叩击头部3经(督脉、膀胱经和胆经);按揉风池、捏拿颈肌,可双手交替操作,按揉大杼、肩井。上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在体侧,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下,以掌按揉肩及上肢起手;三角肌部分用掌指关节或掌背,上肢外侧用小鱼际;一指禅推或指按揉上肢穴位,如肩、臂臑、天府、侠白、手五里、肘部6穴、手三里、孔最、支沟、间使、内关、外关、腕部6穴、合谷、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外侧、搓抖上肢;患肢上举,轻轻按揉上肢内侧;按压极泉1分钟,然后放开,使上肢有一股暖流向手指端上涌;用小鱼际上肢,按揉上肢穴位从极泉,经少海、到大陵、内劳宫;捏拿、拉推、击拍上肢内侧、搓抖上肢;然后,患者上肢上举,弹拨手阴经、阳经,搓抖上肢;按揉阳池,然后分推至阳溪、阳谷;按揉、捻搓、摇扳牵手指,指击八邪穴,合掌击掌根;推擦抓握手指,上推至内关穴,然后突然放松,让患者有一股热流往手指端上涌。腰背及下肢部:患者仰卧位,医者站立其旁,以掌按揉腰背部起手;法施于肩背及腰骶部,反复操作,力量要深透;用拇指、掌进行按揉、推挤、弹拨等手法,反复操作于肩胛骨周围,重点是肩胛冈上的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秉风、巨骨、天髎等穴;在腰背部用拇指和掌根进行按揉、推挤、弹拨、捏拿等手法;在整个腰背部进行击拍、推擦等方法;改患者为健侧卧位,患肢屈髋屈膝位,在患膝下垫一软枕,在臀部及下肢大腿外侧、前侧、后侧,下肢小腿外侧进行掌背法,反复操作;在下肢用按揉、推挤、弹拨、捏拿、击拍、摇扳等手法,反复操作;在腰部进行后伸摇扳或侧卧位进行斜扳法结束。
7、外治法
(1)九藤饮加减:鸡血藤15g,络石藤、海风藤、石南藤、三棱、莪术、防己各10g,透骨草15g,桑枝30g,草红花10g,煎汤外洗患肢,每日1到2次。
(2)元通络液:川乌、当归、川芎各10g,桑枝30g,用水浸30分钟,煎煮40分钟,将患肢浸泡溶液中外洗,每日1到2次。
(3)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50g,水煎,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0到20分钟,1日3到4次。并应避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