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行十 在川西高原感悟长征精神
在川西高原感悟长征精神
岁月回溯八十多年,它们给本来在川西高原的万水千山中艰辛左冲右突的红军带来特别的心“寒”,让重回红军统帅位置上率部辗转的毛泽东同志也特别记牢了它们。查阅时序,我了解到这首诗是1935年10月,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所写的。横跨多达14个省(包括川黔贵高原)的千难万险毕竟被英勇的红军征服,毛主席的革命浪漫主义大发挥,诗中遣词用字奇正超然,用“不怕”来克制“雄关”阻挡时焦虑和担忧,用“等闲”来表达面对“漫道”的蔑视,“尽开颜”则是难抑取得来之不易胜利后的极其兴奋和喜悦。
老红木上川西的最后一站是游览海拔近3000米的海螺沟景区,住宿于摩西镇。因大雾弥漫,海螺沟著名高原冰川无缘相见;我们却意外在镇上一座颇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内,又寻访到一处红军长征的遗迹。1935年5月23日遵义会议后,毛主席带领红军前往泸定时因大雨受阻临时落脚这里,神甫的房间供作毛主席居室。
在教堂的大院中央有依毛主席当时样貌而立的全身塑像:整体硬朗的身形轮廓;穿搭脏旧军装;坚毅的神色中不掩疲惫。这里的长征纪念馆,陈列有翔实长征史料,其中毛主席的著名长征诗词,即《十六字令·山(三首)》。毛主席龙飞风舞的草书真迹十分醒目,其附介绍得知:这首诗词是系毛主席长征于川西的倥偬途中直接所写的,是毛主席系列长征诗词中的第一首。词的内容耳熟能详:
同样这些山,《十六字令·山(三首)》词中展示的对比画面却是:为摆脱敌人围追堵截,“衣破单薄、瘦骨嶙峋和有的甚至穿草鞋”的红军丝毫未被那些离天三尺三的大山吓住,衔枚疾走,快马加鞭予以翻越,这是情势紧急的行军篇;在川西高原上的莽莽群山中千折百回,不亚于枪炮战场的残酷壮烈,恰如奋臂搏击巨浪滔天,又似马嘶人吼鏖战厮杀,这是战场的征服过程篇。川西高原上的大山顶天立地,象似刺破苍穹而锋刃不卷的宝剑。其威武天地的精萃若为红军吸取,并象它天柱般存在,反动派注定翻不了天。
在时序和背景上,陈列馆表格反映:于川西时,二万五千里长征已走了一年多时间,亦值半程;红军仍处艰险境中,毛主席也是九死一生。我剪辑藏卷资料,记载当时有人在高山见到的情况:“见赤军领袖毛泽东正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恐系路滑跌于污泥中所致。”然而,这种环境下,毛主席在勇敢的指挥和高超的统帅同时,又刺激起创作欲望,从而诞生这篇光辉史诗。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
回宁后,我陆续收集了毛主席在二年多的长征期间创作的《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等诗篇。其中多有涉及或联带起川西高原的金句,如“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江山如此多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