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讲读这一章前,先说一个句子的标点理解。老子在一章里提出“宠辱若惊”之后,对“宠辱若惊”用一个字大赞,贵。老子对“宠辱若惊”这件事给予了肯定,所以,贵后面应该断句。
我们先来看宠辱若惊。宠辱,对于人,或者说对于事物,都是外来的给予。外来的给予,一种是宠,一种是辱,这两种外来的给予,前者,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偏爱,后者给予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羞辱。给予人或事物的外来蒙受,只这两种,老子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什么是若惊?老子说,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不管他蒙受了宠还是辱,都应该像受到惊吓了一样。什么叫惊,就像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突然,听到一声霹雳,一下子就会进入一种惊恐的状态。宠辱,是外在的,但惊是内在的。那么,惊作为内在,是心惊,还是身惊,应该是心。心为谁惊?当然,心先惊的是自己,但老子说,心还有一惊,为身惊,为与心相连的身惊。
老子为什么要说“宠辱若惊”呢?
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处于无为清净的状态,是常道。如果在蒙受了外来的给予(不管是宠不是辱),都能感到惊恐,这种惊恐是对坚守常道的正当反应,对外来的给予,像感到霹雳那样可怕,这样的状态,是值得肯定的,是宝贵的。
为什么贵,因为,不管宠不管辱,都预示着大患临身。
下面,老子讲什么是宠辱。辱为下。下,是下贱之意。老子用便宜说,只说辱是什么,这样,也就把宠也说了。一般的情形是,把蒙受的羞辱认为是不好的,是卑贱的。
接着老子说,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蒙受了偏爱或者蒙受了羞辱,都感到惊恐,都有惊恐。老子说,这就是宠辱若惊。
老子在这一层里,解释了宠辱若惊。
下面第三层,老子解说了“贵,大患若身”是什么意思。
宠辱,为什么预示着有大患,老子说,“为吾有身”。因为了有身的存在,所以,才有大患之惊。祸患会危及身之存亡。为了反复说明这一点,老子又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如果没有了身,哪里还有害怕呢。
问题来了,人人都身,物物都有体,这意味着患不可灭吗?
在第四层,老子回答了这一问题。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天下。”
看看这世界万物,把自身交给天下所有,就是不自生,那么,就可以寄立天下,把自身托付给天下,就可以以天下为依托。
哪还有惊恐呢。
所以,处世,当清净无为,有宠辱若惊之情。既不要受外物的宠爱诱惑,也不对羞辱有惊恐之态。这就叫宠辱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