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金华:那些年,柯思湖渔民的渔网是这样制成的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说起纺线车。它是我们渔民生产生活中的半壁江山,是捕鱼工具的重要源头。没有它就没有渔网的制作。
纺线车是米字圆形,用木头和小竹片制作而成。古人的智慧构思巧妙而又简单。前后墩桩,前墩桩约一尺五寸高,中间两根横梁连接前后墩桩,后墩桩两尺五六寸高,后墩桩两根竖立在底部横座墩上。竖桩中间安上一根木制六方轴,外加Z把式。每方打上穿眼,便于穿插小竹片。竹片长三尺,宽一寸,每根小竹片头上用麻线绳交叉捆绑,像蜘蛛网样成米圆形。前墩桩上头锯四五个小口,用稻草搓成绳索对折,夹在墩桩头部小口里。草绳对折部位涂上菜籽油穿插锭针。锭针两头细,中间尾部粗一点,在粗一点的部位包上药壳(是竹笋叶片晒干的叶子)药壳上面穿上锭针核,拧紧固定。再用几根棉线纺成粗一点的棉线,上面涂上蜡,便于耐磨润滑,把蜡线接上放在米字形的蜘蛛网上和锭核连接,蜡线就是传动带。锭核上面包上药壳做麻坯底座。把要纺的麻坯往药壳上一揪(小麻坯是把麻浸湿,用手一点一丝劈开)右手一摇,左手抓住小麻坯丝。纺车一转动,一根麻线坯就不断的拧连在一起。锭针上的麻坯慢慢的堆积起来,像菜地里长大的萝卜,两头小中间挺个大肚子,母亲叫它线坨,纺好线坨后放在水盘里,用小竹片做成8字形线扒,把线坨上的麻坯揪在线扒上凉晒,干后把两根线坯纽在一起形成一根麻线,一根长长的麻线就成功了。
在休渔季节,母亲把纺好的麻线教给孩子们织鱼网、系鱼钩。大人们忙着修理船只,小孩子们就忙着制作渔具,全家人忙个不停,为了下一季捕鱼做准备。
渔网鱼钩制作好下湖作业,麻线在湖里浸泡十天左右就不能使用,必须收起来护理。要把鱼钩渔网晒干,用红护根煮蒸继续使用。红护根别名土树根,放在锅里煮沸,把晒干渔网鱼钩一起再煮,捞起晒干后放在木桶里(木桶又叫蒸桶)用块破布和木盖,盖得严严实实。用大火蒸半小时后使用。我的祖辈就是用这样的捕鱼工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下湖捕鱼作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渔业生产的发展,乙烯线(又叫胶丝线)代替了麻线,纺织机代替了纺线车,机帆船代替了人工划船。手工制作渔网鱼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湖里捕鱼的区域已经变成了湿地生态保护区。故地一游,湖景优美,野鸟成群,草绿鱼欢。水清芦秀,大雁成行。一派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观。举目远眺,十里荷花百里飘香的湖光美景,呈现在人们的视野。渔民已成为向导船夫,向游客倾吐湖区的变革,母亲的纺线车已成为历史的展品,想它,只能去博物馆里看看,回味一下儿时的乐趣。
作者
柯金华 湖北黄梅人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黄梅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