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冬日话取暖
漫漫冬日话取暖
作者 ▏里程
说起烘笼儿,有一定年龄的人,大概都知道,烘笼儿作为冬季的取暖用具盛行于农村和城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每到冬季随处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在农村,人口稀疏,天寒地冻,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他们不但在家里用它,有时外出也要带上 。那时川西坝子的农民,一般穿土蓝布衣裤,头包白色帕子,腰上拴一根蓝布围腰,那烘笼儿就放在围腰后面,既挡风又保温。
冬日在农村的小路上,经常都可以看见人们猫着腰提着烘笼儿,边烤边走路。
在乡场上的茶铺里,桌子上面人们喝茶;桌子下面的胯下几乎都要夾一个烘笼儿。如果火变小了,他们会用树桠之类的东西,将火刨动几下,温度又会升高起来。
再说城市里,几乎每家每户也有烘笼儿。当时各家都烧柴灶,灶里都有明火烧过后的煳(方音念夫)糟儿,这就是烘笼儿的较好燃料。平时这些煳糟儿不加烘笼儿时,就用火钳夹在灶门下的一个空罐里,然后把盖盖上,让它自熄。到了冬天,这些就派上了用场,加在燃烧的烘笼里,以延长烤火的时间。
城市与农村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人卖火,一般是由老婆婆经营。她们在街沿边边摆了几口铁锅,里面装的卖火的东西。有杠炭渣渣,有锯末子,也有燃料烧尽后的炭灰,还有一口锅里就是燃烧着的小粒杠炭。遇见有人买火,她接过烘笼儿,用铲子先铲一层杠炭渣渣,放在烘笼儿的底部,再加上燃烧着的燃料,再在上面盖一层杠炭渣渣,再盖一层锯末子,最后盖上一层炭灰 保温。所加之物的多少?由钱的多少而定,一般也就是三五分钱(相当于后来的人民币),当然钱多管的时间就要长些。
城市里卖火,在四五十年代非常流行, 那是冬天家不可少的买卖。后来慢慢地减少了,直到八十年代之前,某些地方还是有人卖火。
七十年代,我住在陕西街。我家老人专门赶场去买烘笼儿,因为在仁义巷儿口子上有一个老婆婆在卖火。老人花几分钱买火,取暖就有保障了。晚上睡觉,他就将烘笼儿提上床,烤铺盖烤手脚。我们怕他出事,经常告诫他,不要把烘笼儿打倒了!他总是笑眯眯的回答:“手脚烤暖和了,我会提下床的......”
记得小时候,外面有人打更。到了二更时分(晚上9点至11点),在床上可听见外面有人敲锣,响亮的锣声划破静寂的夜空,然后一个粗犷的声音大声吼道:
“现在两更了,烘笼儿提下床,小心火烛!”(尾音烛拖得很长)然后又是一阵锣声。最后,那些声音逐渐消失在夜空里。
烘笼儿主要是由竹篾编制,内置一陶制的瓦钵,用以盛放燃料,供人取暖。
烘笼儿有不少的种类,有大有小,大的烘笼儿可以用来烤衣物,记得小时候,总是母亲帮忙穿衣服,冬天穿的那衣总是暖暖的。原来家里有一个较大的烘笼儿,一个类似鸡笼的竹烘罩套在上面。我穿的衣服,就是母亲在上面烤热的。
后来家里添了妹妹,母亲就在上面烤尿片片,满屋都是特殊的气味,但是没人会介意。
还有一种烘笼儿做得很小很精致,上面有细铅丝编成的网盖,由于非常轻便,一般条件较好的老婆婆爱用它。
从前流传一段龙门阵,说一个老婆婆,提了那种烘笼儿在屋外烤火。这时过来了一个人对老婆婆说:“老人家,把你的烘笼儿借给我烤一下膏药。” 在烤膏药时,两人拉起了家常。老人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对曰我叫刘元琦。说着说着,那人就将烘笼儿提走了,急得老年人大叫:”刘元琦,拿烘笼儿来!”那人答道,六元七不卖,要七元钱才卖,就这样骗走了老人的烘笼儿。这只是一段笑话,不必认真。
从前冬季取暖,还一种东西叫火盆,那是在矮小的木架上放一较平的小铁锅,锅内码起点燃的杠炭,火势熊熊,取暖效果非常好。在打牌,或者打麻将时,放在桌子下面的中央,人们的脚下一下就暖和起来,以至于全身都暖和起来,不是说寒从脚下起吗?反过来亦然。因为取暖成本高,一般有钱人才用。
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我就看见那些火盆的铁锅被当着原料,送入炼铁的高炉里去了。
进入六十年代,大家做饭都用蜂窝煤了,由于饿饭的原因,日子过得相当艰难,寒冷的冬天更是难过,根本谈不上取暖,再加上气候干燥,人们通常称为干冷。
在单位上上班,有些单位条件较好,人们可以生火取煖。可是节假日回到家里,那就只有干冷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 ,星期天下雪,在家里手脚都冻僵了。无奈,只有烤蜂窝煤炉子,还得忍受那刺鼻的气味。
烘笼儿还可以起暖被窝的作用。寒冷的冬天晚上睡觉,脱光了衣服,进入了冰冷的被窝,突然将身体的温度下降,那味道非常难受!有烘笼儿时,人们用烘笼儿先将被窝加热。
后来没有了烘笼儿,于是医院里输液的高温瓶便派上了用场,将开水渗入,再用毛巾或布包上以免烫人,这就成了简易的水烘笼儿。就是这种玩意儿,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我通过关系,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晚上都用来烤娃娃的铺盖,让孩子好过些。
还有一种瓶装的水果罐头,有的瓶子装上开水也可以取暖,这种瓶子容积较小,装水较少效果较差。但是由于携带方便,主要用于烤手。如果泡入茶水,那就成了两用的了。
六一二年过了之后,市面上出现了橡胶做的水烘笼儿,商品名称叫保温袋,它注入的水较多取暖效果较好,也方便使用,但是较贵还不好买。那种高温玻璃瓶的简易的水烘笼儿,还是为大家所钟爱。
进入了七十年代,成都有一家金属用品厂,用镀锌铁皮(俗称镔铁皮)生产了一种水烘笼儿,装水多又不贵,很受欢迎,一时竟成了抢手货。装入开水,用毛巾包好放在被窝里,能够管到天亮,早上甚至于还能作为洗脸水使用。
进入了八十年代,成都市面上出现了电热毯,这才更好的解决了床上的取暖问题,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成为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
成都的电热毯最早是由成都电热器厂(现彩虹集团)开发生产,可能在全国也是首创。
”彩虹”的前身是一个集体所有制企业”钻床附件厂”。在濒于倒闭的时候,开发了电热毯产品,使企业起死回生。他的主管部门其属下的10来家企业,后来纷纷倒闭,而成都电热器厂存活了下来,做大做强,后来成了成都彩虹电器集团。
“彩虹”除了生产电热毯之外,还生产一种扁圆形的电热宝,插电十来分钟,可管一两个小时,可烤手,也可烤被窝。后来又生产了电热水袋,就取代了较笨重的电热宝。
现在的取暖用具,五花八门儿种类繁多。由电阻丝直接烧红加热的,就有石英加热器,有的称为红外线加热器,又称为太阳炉,有的还可来回转动方向。
电阻丝加热后,再由风机将热空气吹出,称为电热送风机,又称小空调。
还有电热加热油类,通过散热片发热的油汀炉。这样取暖比较温柔,可以避免电热丝发红的高温,将空气烧得更加干燥。
烧电取暖的小电器,还在不断地推出新品种。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基本上都是由电热丝通电而发热的。只是结构变了,外形变了,让你感觉新意,掏钱购买罢了。
取暖效果最好的还是数可以制热的空调,它直接送入热风将室温升高。虽然说效果很好,但这需要投资一笔很大的费用,並且耗电很大,所用的电费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上次有事到一个朋友家去,他家就是开的制热空调。闲谈中我夸奖了几句说,你们空调的效果好哈!朋友的老伴儿立刻说道:“好是好,就是一个月要多交几大百!就是你那兄弟臭美坚持要开。如果是有烘笼儿卖的话,老子去烤烘笼儿。想当年我妈在的时候,我们烤烘笼儿基本不花钱哈!“
啊!竟然还有人在怀念早已逝去的烘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