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为什么对曹髦之死如此遮掩?

胜迹遗留名利辈,尘心昭雪市朝余。关于三国时期长寿人物的总结暂告一段落,接下里会写一写此间人物的各种退场形式,本篇要谈及的是高贵乡公曹髦。

写在前面,每一位史官都有自己的立场,区别只在个人立场对史实的影响程度。“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曾有过这样秉笔直书的范例,也有肆意篡改事实的曲笔。至于陈寿,在《三国志》中自然也映射了他的立场,作为蜀汉降臣,还是有求生欲的。

在各个时期,都有着被冠以“正确”的航向,不容偏航。而在《三国志》中,陈寿笔下遮掩最明显的就是司马氏篡位这个过程。高贵乡公曹髦,关于他的离场陈寿写下了这句话,“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注意这个“卒”字,曹操、曹丕、曹叡逝世都用的“崩”,陈寿笔下没写曹芳的逝世,而在曹髦这就变成了“卒”,大臣们的逝世一般也用的是“薨”,区别对待很明显。而这个“卒”字出现的前提,是后文紧接着明元郭皇后的诏令,通篇都是在指摘曹髦这不好那也不好,所以自己早就有了废立之心。

这就很有趣,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原来明元郭皇后一直有废立之心,司马昭一干人等才是日月可鉴的忠臣呐。这诏书一如当年废黜齐王曹芳的时候,只有不断写下曹髦的过错,才能让这个“卒”字来得顺理成章。

因而,很多对曹髦的溢美之辞被陈寿无视了,石苞夸曹髦“非常人也”、“魏武更生”,钟会评价曹髦“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荀顗yǐ也说曹髦“权道非常”,此外曹髦还研读经典、爱才好士。若是这些记载都被引入《三国志》中,陈寿就不是这种写法了。

关于曹髦之死,《资治通鉴》、《汉晋春秋》、《魏氏春秋》、《魏末传》等各有记载,基本都写明曹髦与司马昭之间的冲突。曹髦想着先下手为强,密谋铲除司马昭,但是连自己招来的心腹都能跑去告密,曹髦的失败是可以预见,但很难想象他是被当众弑杀的,轻轻巧巧地倒在成济的长戈下。

身为臣子却弑杀主上,这个锅司马昭、贾充是跑不了的,司马昭步步紧逼的篡位计划也被迫停止,他需要功勋来弥补失去的名声。至于贾充,后来他在嘲弄孙皓时,就被孙皓重提弑杀君主旧事,贾充也面露愧色。贾充在与庾纯闹矛盾时,也被庾纯质问过一句“高贵乡公何在?”。还有晋明帝与王导提到曹髦往事时,也说了句“晋祚复安得长远”,何以长远哟。

若是没有后来裴松之的注解,人们对曹髦的印象可能就定格顽劣不堪上。为尊者讳在《三国志》中随处可见,提及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时大多是“宣王”、“景王”、“文王”,能直书其名的要么在诏书里,要么在他人的口述中。以至于“大将军昭”变成了“大将军司马文王”,求生欲很强了。

每个时代的史书,都需要对照着来看。

九十岁:三国时期年逾九十的老寿星有哪些人?

八十岁:三国时期年逾八十的都有哪些人?

七十岁:三国时期的古稀老者有哪几位?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