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瓷,社稷神器

中国曾以瓷器著称于世。魏晋瓷业的发展、隋唐瓷业的勃兴,都为宋代瓷业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宋代瓷业的辉煌成就,为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北宋官瓷,独具禀赋,充盈着皇室贵族非凡的艺术神韵和光彩,被后世赞叹为“王者之瓷,社稷神器”

宋代瓷业 蓬勃发展

北宋时期经济的恢复,促进了手工业发展,也为瓷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基础。当时,全国各地兴办制瓷作坊,陶瓷生产技术广泛传播,陶瓷品种愈发丰富。

唐代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宋代北方的产瓷区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其中,河南地区的生产初具规模,出现了窑烟遍地起,处处放光彩的昌盛局面。

北方瓷业兴盛,江南地区也不甘落后。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瓷器百花争艳,风格迥异。宋代瓷业作坊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众多窑口窑系,精品荟萃,异彩纷呈。

兴办官窑 振兴瓷业

宋代以前的窑厂均由民间开办,但规模有限,所烧精品一旦被宫廷贵族赏识,则作为贡品御用,或由宫廷指派每年进贡的数量。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到了宋代,民办作坊蓬勃发展,各窑竞争激烈,不乏精品出现,其中越窑、龙泉窑、耀州窑、钧窑、汝窑许多上等瓷器向宋朝皇宫进贡。为了能将御用的瓷器与民间瓷器区分开来,官府派职官将各窑的能工巧匠集中起来,由皇宫直接兴办御窑,烧制御用瓷器供皇宫专用

《清波杂志》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坦斋笔衡》记述:“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窑悉有之,汝窑为魁。”

北宋汝窑葵花洗

由此可见,宫廷原用定器,其毛边可镶嵌金银,后又认为定瓷有芒不堪用,又改造青瓷,设立青瓷窑名曰汝窑。定窑、钧窑、哥窑都是在原民窑烧造的基础上因瓷艺精湛被宫廷垄断为官窑的。

瓷业兴盛 名窑林立

宋代瓷业兴盛,官窑众多,民窑四起,然而闻名于世的首推“汝、钧、官、哥、定”五大窑系。与“汝、钧、官、定、哥”五大名窑并称的,还有八大窑系,包括北方的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越窑系、建窑黑釉瓷窑系。

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

宋代瓷业的工艺技术达到了历史巅峰,成就主要体现在钧瓷铜红釉烧制成功、绞胎与搅釉工艺、覆烧工艺创造与推广和宋辽三彩与金加彩的复兴、刻划花和印花的装饰技法、白地黑花装饰的采用、剔花与珍珠地划花艺术、黑瓷釉面装饰不断创新等方面。

瓷器输出 对外交流

我国陶瓷从唐代开始输出国外,入宋以来对外输出的瓷器有增无减。我国的制瓷技术传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各国所效仿,而且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加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中国瓷器贸易的输出线路,被考古学家称为“陶瓷之路”。它包括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及两条海路,其中一条是中日航线,另外一条自广州绕马来半岛,经印度洋至波斯湾,到达地中海沿岸各国。

据了解,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古文化层的绝对年代,常常需要由所出土的中国陶瓷来精确断代。日本当代著名学者三上次男在《陶瓷之路》中写道:“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由此可见,中国宋代陶瓷传播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相关资料表明,中国瓷器在东南亚的输出地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泰国、缅甸;在西亚的输出地有阿曼、伊拉克、伊朗;在非洲的输出地有刚果、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在欧洲的输出地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世界各大博物馆中,均收藏有大批的中国瓷器。

制瓷技术 传至国外

世界各地出土的中国瓷器,经鉴定其主要为越窑、龙泉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吉州窑、赣州窑、耀州窑以及宋代钧窑等。瓷器种类多为日常生活器皿及陈设工艺品,专供人们欣赏和使用。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在宋代,除了外销瓷器产品,也有不少国家引进中国制瓷技术,进行仿制。如朝鲜仿烧的越窑青瓷,曾以造型工整、釉色纯正、工艺高超的特点,赢得赞誉。日本崇尚中国的黑釉茶盏,按照中国黑釉瓷的烧制技术,仿制出颇负盛名的黑釉瓷器。他们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南宋 建窑油滴天目茶盏

中国瓷器的外销与制瓷技术的传播,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国家的居民,甚至把拥有中国瓷器数量的多少,作为个人财产、社会地位的象征。

宋代瓷业的卓越成就,谱写了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最辉煌的篇章,为元明清以后瓷业的振兴开了先河,更为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