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那些心理症状都是心魔,源于放不下
文/老K
我之前有篇文章叫《<心经>是一部具备强大心理治疗的经书》。
很多抑郁症的朋友读经书发现能够从中找到智慧的源泉,而《心经》全称《摩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经书中字数最少的一本,含义深远,影响非常大。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心经》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的佛经,而是般若学的观点摘要。
在佛学中认为人的痛苦无外乎这三种:贪嗔痴。
贪:就是一个人永远不满足当下,你有了100块,你可以有希望更多的愿望,但是真正让人痛苦的是你不满足此时此刻拥有的100块。
嗔:一个人对任何人事物都充满了戾气,觉得这个世界的人都亏欠ta。
痴:总是把假当真,对事物的规律一概不知,就像小孩子一般。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上述这三个问题,后来印度王子悉达多希望解决这些问题毅然出家,后来经过各种苦难折磨终于领悟真谛。
而在他领悟的过程中,他发现人的大部分痛苦都和我们的执念有关,后来他在2500多年前菩提树下悟道时说: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
我们阅读《心经》也会发现有一句和这个观点非常相似: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心没有了挂碍也就没有痛苦,没有痛苦了就会远离这个是非颠倒的世界,到达不生不灭的涅槃之境。
那么用我们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执念,那么就会减少很多的内心冲突。
心理学认为,万病源于内心冲突。
内心冲突是外在冲突内化的结果。心理学家霍尼在他的书中这样说:神经症患者投入大量精力,运用各种手段建立起来的防御体系,由于并没有真正解决冲突,其实是脆弱的。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内心的冲突,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放不下,按照佛教的观点,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执念太深,越没有越焦虑,越焦虑越想执着。
很多人读到这里会疑问,我也想放下很多事情啊,到底怎么才能放下呢?
其实心理学和佛学都有很多方法帮助我们去除执念,比如心理学参考佛教发明的一个方法叫做“正念”对我们缓解心理痛苦有很大帮助。
1979年,卡巴金(Jon Kabt-Zinn)为减轻长期疼痛患者的压力和痛苦,首创了正念练习技术,将其运用于心理健康和医疗领域。
它的方法中主要有两个操作,首先我们要学会沉浸在当下做的事情上,其次试着无条件接纳在沉浸当下的事情上面可能出现的任何情绪无论好坏。
当我们可以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接纳发生在当下的任何事情,而不是以分别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样就不会形成新的冲突,长时间以这样的方式生活,我们还能越来越接纳真实的自己。
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很多人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比如知道了放下,所以对发生的问题完全不管了,就像鸵鸟钻进土里一样,这肯定不是真正的接纳。如果这样把头埋进沙土里,对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那么,这一定不叫接纳,这叫逃避。
(⭐️优质心理学和心理成长社区,这里会每日分享优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知识,大家一同成长讨论吧!)
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和放下呢?
接纳缺点——与自己和解,不纠结,不内耗,才能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接纳现实——不怨天尤人,不拧巴,不钻牛角尖,才能脚踏实地,生活在每一个当下。
接纳过往——从失败里吸取经验,不后悔,不自责,才能大胆向前,过好明天的生活。
这就是真正的放下,当你这样做了,你就会远离心魔或心理疾病。
⭐️更多心理疗愈文,可以参考我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