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霞丨馒头里的尊贵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中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一个小小的馒头,其实是走过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在春秋时期的中国,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食用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麦饭,和炒成干粮吃。战国时期,也还没有磨,仅以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太多的面来,因此吃面食的人不会太多。根据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国人在西汉初期发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的主产区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国北方,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饼。

但是汉魏时期的面食“饼”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饼”。而是所有的面食都称之为“饼”根据现存的史料,馒头的出现不晚于晋。但是最初的名字也不叫馒头,而叫“蒸饼”,但都不是发面的。古时馒头被叫做蒸饼、炊饼、“蛮头”、由“馒设”、“曼头”演为今名“馒头”。

这其中不得不说馒头和三国演义的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七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这时诸葛亮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有了“蛮头“后又被叫做馒头”,因此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馒头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将面粉经发酵后再蒸熟,所以它松软适口,醇香可口且易于消化,但发面十分困难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时间中经过不断摸索、不断积累,人们终于掌握了酵母菌的生化反应。

古时,先人还没有发明碱面,到后来调理碱水,再到现代的酵母菌直接揉面制作,这是多么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杠形。在江南地区,一般在制作时会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这样的馒头叫做包子,普通的馒头叫白馒头,中原地区叫蒸馍。

蒸馍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作法也各异,由此还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馍,玉米面馍等,馒头好看好吃它的标准是:颜色雪白,入口暄腾,不酸不涩,回味有股面之甜香。可用“手拍、眼看、鼻闻、口尝”方法验之。

先人留有七字歌诀四则:“掌拍面团侧耳听,扑扑声空是碱轻,啪啪声实是碱重,膨膨脆响入笼蒸。”还有“切开面团看蜂窝,芝麻小孔是碱多,碱少便见蚕豆眼,绿豆洞儿上蒸锅。”

再有“揪块面团鼻前闻,涩味钻鼻是碱勤,味酸必定是碱少,面香飞来可出盆。”由此可见,先人摸索蒸馍的过程是一种实践和创造的过程,正是这样对发面的探索和发现,才使得全体民众有了补食强身的保证,我们应该感谢先人。

馒头顶尖半圆,暄软雪白,每逢节日顶部会印上红点,以示喜庆吉祥。《辞源》注释,曼有“展开;美,细腻”之意。 陆游《巢》有诗云:“昏昏雾雨暗衡茅,儿女随宜治酒肴。便觉此身如在蜀,一盘笼饼是豌巢。”

馒头厚实好吃,携带方便。穿越千年依旧是中国人的首选最爱。过年,馒头更是必须准备的,经过传统的和面发酵揉搓然后上笼大火蒸四十分钟左右,一锅又一锅,白色暄腾个大饱满的几十个上百个的馒头就储备好了,以备待客而用,过年储备的馒头有的人家能从初一吃到十五。

后来有了机器揉搓做馒头,可大都还会认为人工做出来的馒头好吃。

馒头,从蛮头的传说到如今各色各样的花样,从饭食到情愫都是无法放弃和割舍的,即使有了面包,它也是不可替代。

馒头的情节不仅仅是口感和味道,小小馒头传承着历史,集合了智慧和力量。馒头是一种凝聚,亲情亲人的团聚。

从文物考古中发现的一座辽墓壁画上,发现有侍女端着一盘馒头送给主人进餐。画面真实地记录了馒头也成为了契丹族少数民族膳食珍品,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

不仅仅如此,早在元代,馒头已成为日本“唐式茶会”中的点心之一。明代药家李时珍也证明馒头的食疗作用:“温中化滞,养脾营胃,益气和血。”

古时还有人把馒头写作馒首,这不仅仅是因文字的遣词所致,因“头”与“首”在某种场合可以同义。如“叩头”,也常写作“叩首”。 据此在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馒头是高贵和神圣的。

馒头代表着中国人的气质,浑圆硕大,鲜软而隆,厚实稳重。馒头质朴无华,端庄大方,有着千年不倒的魅力。

它用的是黄河水,长在黄土地,一辈又一辈祖祖辈辈的孕育滋养,它来自劳苦大众辛勤而智慧的创造。

馒头是千万颗爱心的结晶,是家和万事兴的宠儿,是圆梦中国的吉祥三宝,每一个馒头里都有妈妈的爱和亲人的惦记,是中国人餐桌上独一无二的老大。

中国人爱馒头,是爱这样一个历史。     
馒头的美味,是因为黄土地的丰饶;    
馒头的情节,是中华民族对祖国的眷恋;
馒头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一个伟大的尊贵!

作 者 简 介

李芸霞,网名月蓝牙、舞了乐了等。出生在南阳西峡太平镇,祖籍宜阳。洛阳一拖集团计生办干部,政工师。喜爱写作,曾在《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及厂报发表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长篇通讯等作品。近几年,在中国文学网等网络平台获奖和录入头条及精品文章二十多篇。散文入选2016《洛阳散文年选》,获2016洛阳市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本人尤其热爱厚重的历史文化。




(0)

相关推荐

  • 宋代的北食和南食

    文:朱瑞熙<中国烹饪>1985.11.P16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食酪>诗中写道:"南烹北馔妄相高,常笑纷纷儿女曹.未必鲈鱼芼菰菜,便胜羊酪荐樱桃."(&l ...

  • 馒头小史

    眼下正是年根儿,所以每天都有讲究.比如: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春节,是国人最大的节日."二十九.蒸馒首",也是有典故的.国人蒸馒头的历史有多长?那就得看中国何 ...

  • 许振东:《西游记》神异世界中的常见俗食之三 ——蒸卷、馒头、饼

    产生于七八百年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描写了很多我们今天非常耳熟能的面食,如蒸卷.馒头.烧饼.蒸饼等,这样的一些食品在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异世界中是否与今天我们的所见所食仍一样?如果有差 ...

  • 来说说两宋饮食,名为饮食,少喝酒,多吃菜

    说宋高宗最喜欢宋嫂鱼羹,我是这么做的,未知是不是宋时原味. 一斤重鳜鱼加葱姜酒盐,水烧开后放锅内急火蒸8分钟,取出拨下鱼肉,蒸出的鱼汤倒回鱼肉中. 笋,香菇均切成5厘米长的丝.蛋黄两个打散,油烧热,葱 ...

  • 小饼:我的自传

    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好,时常生病,发烧超过40摄氏度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我又发烧,死活不吃东西.父母突然灵机一动,擀了一个大面片,用家里一个杯子倒扣在面片上,面片就被杯口切下了一块.这个杯子的口沿不是圆形 ...

  • 李芸霞丨倒影里的周庄

    周庄的桥,周庄的水,周庄的景,周庄的人--都在倒影里. 倒影里的周庄是多么安静神秘,这是来自天上的最高处而映落入人间.这是与整个倒影上面不一个世界的周庄,倒影里的她如此潺绵优雅.干净自然而美丽. 我也 ...

  • 李芸霞丨躺在抽屉里的家

    英子,又一晚没回家.      素芳睁开眼就有点抓狂,她抓起手机拨打女儿的电话"你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她发微信,微信显示该用户已做了设置.发短信,没有回音.这一晚上,素 ...

  • 李芸霞丨洛阳的老月饼

    中秋佳节到了,抬头掠过头上的明月,不知怎的,一个味道,一个挥之不去的记忆在心头踌躇,萦绕.起初,还不明白是什么,慢慢,哎呀--,是月饼啊,是它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里最最甜蜜的回味. 老洛阳的老月饼, ...

  • 李芸霞丨 石榴看见了我

    市郊回市区的公交车上,快到终点站的时候,满满当当的人就剩我和相邻的两个女孩了,原本俩交头接耳的话现在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了我的耳朵. 刚一上车两个人就不停地说,我已经断断续续知道她们是中专学生,一个是刚过 ...

  • 李芸霞丨我家小孙儿初成长

    毛蛋儿,从去年的九月一号入学,今天迎来他学生时代的第一个节日.给他最大的快乐是六一那天一天不背书包,不写作业.      孩子回来说,明天一天不背书包,下午还要看电影.从老师在班级的微信里知道,明天早 ...

  • 李芸霞丨洛阳的春天(散文)

    洛阳的春天,是一场特殊的孕育:洛阳的春天,是天地人自然合一的联盟:洛阳的春天,是花的海洋,洛阳的春天是世界东方的一枚五彩美玉. 二月里,我就听到了土地乍裂的呓语,它已经为百花备好了床圃.仲春刚到,花骨 ...

  • 李芸霞丨我爱散文

    有人说文学是块深深的沃土,而散文是这块沃土上一棵骄人的桃花. 是的,我是如此地爱它. 有两次机会聆听了青年评论家金剑老师,和河洛文苑版主张铭教授就有关什么是散文和怎样写好散文的讲座,仿佛给了我一双慧眼 ...

  • 李芸霞丨深秋的风景有多美

    深秋的风景迥然不同,而懂得深秋之美,是那山中赏景的人. 寒露后连绵有雨,忽得一晴朗之日,老年大学诗词班到栾川西子沟采风. 这个团队,有六.七.八龄后(六十,七十,八十岁)组成. 虽然这样,他们个个都是 ...

  • 【金小说】李晓亮丨天堂里有没有酒局

    2 作者简介 李晓亮,山西省永济市实验小学教师,永济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各级网络.报刊.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只是心情,用我笔写我心. 作 家 新 干 线 文学天地 天堂里有没有酒局 作者:李晓亮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