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笛丨樊哙筑城
在我们老家的百姓中有句口头语,叫做“再大的石磙也没三斤。”少年时对这句话一直不认可,总疑惑于是大人们在逗我们小孩儿玩,我们这些孩童们常常爱较真抬杠:“胡扯,瞪眼说瞎话,别说三斤,三百斤也不止!”这时,大人们会说:“别处的石磙一千斤也有,就咱舞阳城的石磙没三斤。
后来知道了,“这种说法源于当地的一种民间传说。” 。“虽然这种传说听上去比较可信”,但总觉得不可思议,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将信将疑,不辨真假。后来渐渐长大,到了廿世纪七十年代,有机会进城,发现人们真的从城墙下挖出了大量巨型石磙,终于相信传说不谬。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腹地舞阳县。当年因搞建设需要,拆除城墙,真的从旧城基底部挖出来大量石磙(即碌碡),比现在的石磙几乎大两倍,哪一个都在千斤以上。不用说,这就是当初筑城时的奠基石。据舞阳县志记载,这座城为西汉开国大将樊哙建立封地所修。
在中国历史上,樊哙无疑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传奇人物,鸿门宴上舞剑护驾救主的壮举响彻长史,振聋发聩,戎马杀伐之足迹踏遍中原,就是咱平顶山这块土地上,还有座叫做擂鼓台的山峰,仍巍巍然在为他证明着那位屠狗出身的樊将军的一段战争故事。
汉王朝建立后,樊哙因在打下大汉王朝的征战中功勋卓著,汉高祖刘邦封他为舞阳候。樊哙来到封地舞阳这方高地上,准备筑一座城池,他筹集了大量钱粮,招来大批工匠,规划了一座千亩城防地基,可修建城墙时因缺乏足够的石头奠基,迟迟不能动工。
城基距离南面舞钢市区的二郎山和西北面的平顶山均有百里之遥,依当时的地理条件来看,山路难行,交通不便,无法凿运这么多的石头满足修城需要,樊哙不禁愁眉紧锁。此时,他手下一个谋士献一妙计,以每斤二斗粮食的高价收购石磙。
四乡百姓见榜,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无不为这诱人的高价所动,索性将自家打场用的石磙也从四面八方送来卖钱。两个月后,规划的场地全部堆满石磙,樊哙看看已足够用,便下令准备统一过秤收购。
过秤那天,人山人海,成千上万卖石滚的人都喜笑颜开,期待着卖完石磙,好赚得一笔可观的大钱。
日上三竿,樊哙率众来过秤了。
好家伙!什么秤呀?三根大圆木搭了一台称石头的架子,秤杆是一根长杉木,由五六个彪形大汉抬了过来。称得头一个石磙是二斤三两,第二个稍大点,二斤半。接着,有人从石磙里挑了个最大的,仍不足三斤。这时,樊哙发话了:“最大的石磙都没三斤,不用称了,就全按三斤计价收吧。”你看,他还落得个慷慨无比,大方万分。
卖石磙的百姓这才如梦方醒,方知上当受骗,却也个个瞠目结舌不敢声辩。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蹊跷就在这杆秤上。
原来,称石磙用的这个秤砣也是石头造的,三百斤有余,经它一称,每个石磙也就三二斤而已,看似高价,实则骗局,价格实际上和平时买卖石头差不多,卖石头的人根本多赚不了什么大钱,而此时人人悔恨不已。秤杆粗大点可以理解,毕竟是称石头用的,可秤砣也大的吓人,只怕你就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啦。
一座诸侯城池就这样建起来了,它既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座政治堡垒,也是他们欺骗压榨劳动人民的千古罪证。当时用的那个秤砣仍在,如今舞阳县城的西郊尚有一段古城墙留存。
作 者 简 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长期工作于中原某大型国有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会员,《鹰城人》杂志主编,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曾在报刊上用多个笔名发表文学、新闻及理论作品,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等三部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