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黄河生态保护要上新台阶(下)
“十四五”黄河生态保护要上新台阶(下)
余永佳
黄河改道是保护黄河和渤海生态、提振黄淮海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划时代战略工程。
若客观评价这项强国富民工程的重要性和得与失,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黄河改道利大于弊。
一、利
一是技术可行。
技术成熟、可靠,可行性强。尽管黄河改道的最大心结依然是南水北调东线穿越工程,然而由于前者水文地质条件将变得优越,而后者则已积累了以隧道方式穿越黄河以及科学破解裂隙水、岩溶水、黄河水“三水相通”等世界性施工难题的成功经验。一旦两者有缘再度相遇,在工艺上已不存在难解的技术障碍。
与844公里长、总落差不足10米、平均比降约0.12‱的湖口至上海长江下游江段相比,786公里长的黄河下游河段,总落差93.6米,平均比降1.2‱,故完全可以避开悬河发育地带,在南岸多条备选路线中,择优规划一条性价比高、施工工期短、自然落差和主槽下切等先天优势明显、过流和输沙功能强的新河道,就可顺利地将黄河入海口从渤海迁移至黄海。
二是确保黄河、渤海长治久安。
黄河改道将一劳永逸地解除“悬河高挂”“渤海枯竭”等环境安全隐患,根治黄河下游的生态残疾,打赢保卫渤海的攻坚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人水和谐的健康河、一片碧波蓝天的幸福海和一个永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
三是拉动海水淡化和跨流域调水内需。
在资源开发方面,世界上曾流行过“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以及“21世纪国际投资与经济发展,一看人,二看水”的说法。
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丰度是决定黄河下游及华北、西北等地区经济兴衰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寸草不长的沙漠和戈壁来说,有了水就会有生命,有了生命就能创造世间新奇迹。海水淡化以及跨流域调水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完善,将使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质的新变化和新飞跃,并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擘画出一幅幅沙漠变绿洲、荒原变良田的宏伟新蓝图。
黄河改道,除打造一条比降优势明显、泄洪潜能可期、水患风险全面衰退的新河道外,原线这段孤独东流数百公里的地上河不仅可以继续保留,还将转型升级成集水利、旅游、养殖为一体的生态河,不过河水的流向将由东改西,并展现出一道海水淡化、东水西输的靓丽新风景线。由于这是一条水量由人工调节的地上河,因此定能奏响科学管控水情和规范保护生态的胜利曲。
四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黄河改道直奔黄海,将使苏北沿海地区新增大量土地资源,这同样是一件福荫中华、利在千秋的民生实事。利用黄河泥沙造地,不仅有助于扩充国土面积,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短缺困境,更能充分利用苏北地区优越的气候条件,大范围扩大小麦与大豆科学套种规模,大幅度降低大豆等战略性农产品资源的供需压力和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弊
一是高投入。
与建国后前30年的一些水利工程相比,黄河下游已不再拥有“一张白纸”的优势,黄河改道这个千亿元级的大工程,必然会面临资金高投入以及合理筹措、科学使用、安全回收等新难题。
在另一方面,黄河改道是一项能大力解放下游及周边地区生产力的超级民生工程,必将产生出一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中,光是围海造陆所产生的土地收益就足以收回全部投资。
与此相反,若是长期保留悬河,加固堤防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持久战。同样,为保护渤海生态环境,事倍功半、没有喘息空间的黄河三角洲泥沙清理搬运工程将成为资金投入的无底洞。
二是大迁徙。
黄河改道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并至少牵涉到数十、上百万人的迁徙安置,以及大量工矿企业的搬迁重建和资源整合。
由于黄河改道将掀起下游及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发展新高潮,江苏省是主要受益者,经济发展必将会出现锦上添花新局面,因此完全有能力确保移民的安居乐业。
总之,黄河保护必须立足未来,高质量论证、规划和建设,不给后人留下任何生态遗憾和隐患。目前国势蒸蒸日上,正是下游改道的最佳历史时期,故理应抓紧时机论证研究和决策拍板。此项工程利国利民,早启动早主动,收获大、事半功倍;晚启动晚主动,困难多、事倍功半;错过时机将处处被动困难、事无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