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做一怪梦,梦中做一首诗,41年后,这梦境竟然成了现实?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长相思·山一程》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做梦。从根本上来看,这是一种幻境,但在古代有一定预测未来的意义。所以自古以来也有一些这样的学说,比如“周公解梦。”
历史上也的确有一些解梦的人物得到应验,比如明代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做过一次噩梦,随后也请刘伯温为其推解。刘伯温在了解之后表示这是吉祥的预兆,三天之内也会有大事发生。到了第三天,他的对手张周皇帝张士诚也选择了投降,这次解梦也成功验真。
其实不光朱元璋如此,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在15岁的时候也曾做梦,在梦中自己做了一首预言诗。在41年之后,梦境也成为了现实。
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名守仁,亦称王守仁。如今在提起这个人的时候,大家也都不陌生。他所创立的王阳明心学,影响人类几百年。年少时期的他敏锐聪明,邻里乡亲们也都以“神童”对其相称。他和别的家小孩也一样都读书,但他们只是为了考取功名,而王阳明励志自己要做一个圣人。
在饱读诗书的同时,王阳明还苦练骑马射箭。因为他从小就对行军打仗特别感兴趣,包括《孙子兵法》等等也早已熟记于心。另一方面自己的父亲是在京城做官,来到了他身边之后对百姓生活的痛苦更是深有体会。在王阳明十五岁的年纪,他就让自己的父亲把他上书到朝廷,称自己愿意出关讨平鞑靼,为国靖难。
父亲在知道后对王阳明就是一顿喝斥,让他好好读书,不要再做这样的“梦。”但这并没有打击到他的内心,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单独跑到居庸关考察了一个月。之后他的性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斯文。老实的面相里带着几分刚烈,同时也带着几分勇猛。
他从关外回到京城以后,也一改之前的作息, 可就在当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出现了他当时非常崇拜的一个大将马援,此时他的开始大放豪情,并为其做了一首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其实这首诗所表达的含义也不难理解,第一句后三个字是代表马援,“卷甲归来”是指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后胜利归来;第二句是形容他在早年时候就已经精通各种兵法;第三句说马援在边境立了一根铜柱,上面写了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简单几句话,我们也足以看出王阳明内心的远大抱负。
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又是否是在王阳明自己?后来两个地区的首领造反,负责这件事情的总督根本不知道怎么下手,随后也上书朝廷。最后朝廷下诏书让王阳明兼左都御史,带领两湖两广的兵马去平定这次叛乱。在王阳明到达战场后,两位首领也听说这是熟读兵法之人,也是没有做任何抵抗,直接选择投降王阳明。
王阳明的战果在被朝廷知晓后,非常震惊。但对于王阳明来说,他的任务完成了, 就想要回家养老。不过在上书后并没有得到同意,朝廷也命令他一直在广西待着。毕竟这个地方之前没有来过,加上自己年龄比较大,所以水土不服也让王阳明病情开始恶化。随后他也一边上书朝廷,一边赶往回家的路。
在到达了一片沙滩歇脚之余,王阳明和一个船夫聊起了天。船夫说这是“乌蛮滩”,又叫伏波庙前滩,岸上有伏波将军庙。王阳明听到这样的话也决定前去拜谒,当年伏波将军和他在梦中相会过,包括自己做的那首诗也历历在目。当他走进庙中那一刻,他发现眼前的景象和他当年所梦到的一模一样,真的这么神奇?
后来王阳明在回家的过程中去世,自己的学生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我看来,想要理解这句话还需要套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良知人人都有,可是怎样做呢?最终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只有我巍然不动。诸位细品,细细品……
参考文献:
《长相思·山一程》
《王阳明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