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你知道的,在人生路上,你会遇见心里的眼泪

《过客》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我不准备解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加上那个时代,因为没什么新意了。一篇好作品,怎么可以仅仅局限于一个时期呢?不如聊聊它对现在的意义或是我们的意义,我想才更有意思。

故事发生在某一日的黄昏,有三个人物,分别是老翁,女孩和过客,以老翁家附近作为相遇的场景,东面是杂树和石头,西面是荒凉的坟地,其间有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老翁家是一间小土屋,门朝着痕迹开着,门旁边有一段枯树根。

从门的朝向来看,老翁该是知道这条路的,其中代表的含义是后话了,我们继续往下读。

女孩正要扶老翁回去,恰巧看见远方走来的过客,便停下了动作,张望着远处的过客,说看一看。老翁说:天天看,看天、看土、看风,还不够看?什么也不比这些好看。太阳要下山了,看了也没什么好处,还是进屋吧。

此处,老翁的话语肯定,这是过来人的经验。过来人不希望自己亲近的人走弯路(做无用功,做没好处的事)。映射到现在,即父母对待子女。父母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错误的路),告诉子女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但是要知道,言语的教诲比亲身实践差得多,而且大部分子女是不会听的,新一代的成长需要不断的试错,凡事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

过客走到近前与老翁打招呼,两人互相客套一下。过客问老翁讨杯水喝,老翁叫女孩去拿水,杯子要洗干净。

“杯子要洗干净”,这是一种源自于善良的礼貌。

女孩进屋取水,老翁与过客攀谈,一些家常。老翁问怎么称呼呀?从哪里来呀?到哪去呀?连续三个问题过客都说不知道。理由是,别人对自己的称呼各种各样,也没有重复的;自打记事起,就一直走了;往前走就是了。

从这里开始谈论的内容较为深刻了。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曾问过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或许不问,但怎么来的从小就会问。我想我们需要更深层次地思考来与去的问题,而不是生物上的两个细胞融合问题。

女孩 捧着一个木杯回来,递给过客,过客接过,两口喝尽,十分感激。老翁说不要感激,这对你没有好处。

“这于你是没有好处的”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老翁说过,过客也说过(过客说的是“…于我…”)。关于这句话,我能想出两层含义。第一层,亏欠感。得与失是并存的,你得到了施舍,是需要偿还的(形式是不定的,这有点像佛家的因果)。第二层,希望。故事所描绘的人生是灰暗的,人生的尽头是死亡,而希望是最可悲的,只会让人在这条灰暗的路上变得更加绝望。

过客问前面是什么?老翁说是坟。女孩说那里有许多百合与野蔷薇。过客又问走完坟呢?老翁说,不知道。女孩说,我也不知道。老翁说,东边,南边,北边我都知道,那些地方大概对于你是好的。劝过客回去。过客不回去,说了一堆,意思是走过的地方糟透了。

老翁是过来人,过客走过的路,他也走过,但是老翁选择了停下,他知道再走下去也是无望,干脆认命了。过客则要继续,乐观一点说是坚持,但我更倾向于悲观,过客是知道前路无望的(“坟”已经预示了死亡),但是就停不下脚,这与坚持无关,可以说是“正向麻木”(与老翁的麻木不同)。小女孩则是青年一代,对待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

过客说有一个声音在催促自己前进。老翁说我也听到过,只是我没理它,它也就不叫唤了。

在老翁的人生中,也曾遇到过客的境况,只不过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过客临走前,小女孩给过客一块布,让他裹在脚上。过客不想要,并说,谁给的布,就要像守尸一样,活活把施布者盼死。

此处,感激别人,于自己没有好处,到达了最高点。无法偿还的布施往往不是好事。

老翁问过客,背不动布(小女孩给的)就休息一会。过客不愿休息。老翁问过客,不愿意休息?过客说,愿意,但是不能。老翁说要是布太重就扔坟堆里。过客说那不行。老翁说,那挂在百合野蔷薇上吧。小女孩笑着说好。之后互相客套告别。

故事结束,过客式坚持已经表达完整。过客式坚持,简单讲:前路是死亡,但我依旧向前。

故事很短,讲的却是漫长的人生。我们总说要找到人生的意义,可哪有时间让你去找呀?我们就像故事中的过客,不知疲惫,被一种无形的麻木感推着走,无关对错,只是向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