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积大全集!(讲解、辨证、外治法)
一、小儿食积讲解
中医有句话叫四季脾旺不受邪,这是医圣张仲景说的。这句话就说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体正气的来源,任何时候,只要脾气旺盛,那么人体就不容易受邪。
关于孩子的脾胃,有一个问题容易出现,就是小孩特别容易积食,这是小孩的特点。我们说不能给孩子吃多了,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们给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里面了,一下就瘀住了。
小儿积食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吃的过多或者过于高营养,超出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导致很多食物不能被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中医称之为积食。也叫食积。
小儿积食的中医辨证
中医对食积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中医一般将食积分为两种,有型积和无型积。
有型积还分两种:一种为吃多了积,我们叫胃积。
胃积:就是食物积在胃肠道上,这样的孩子一般表现在舌苔厚、黄、肚子胀、有口气、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胃积,以消食导滞为主,对于这样的积食很好处理,我们一般采取的推拿处理办法热敷肚子,顺时针揉肚子等消食导滞、通便的方法。可选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脾积:孩子平常吃得并不多,但因为孩子的脾胃功能差,我们通过食物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能通过脾传输到肺,运达到我们的五脏,包括我们的皮肤和毛发,而是全部积蓄在中焦,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
脾积,以健脾助运、消食,消补兼施为主。
无型积:就是我们讲的气积,现在的孩子都是我们四个人六个人养的宝宝,关注太多,孩子小心眼,爱发脾气,容易形成气积。症见腹痛啼叫,利如蟹渤,吐乳泻乳,其气酸臭。
还有一种情况,食物里面含蛋白类的食物和根茎类的食物多,容易导致孩子气积。
气积,治宜行气导滞,消乳化积。
积食的治疗方法
临床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食积还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食积的预后一般较好,也有少数患儿食积日久,迁延失治,脾胃功能严重受损,导致营养和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证,也就是西医所称的营养不良。
对于食积的治疗,首先是控制饮食,特别是伴有呕吐、腹泻的患儿,可以暂时禁食8~12小时,待呕吐停止后,给予清淡的流质口服,如藕粉、蔬菜汤等。
对于刚出现的,不严重的,有形的食积,积食食疗方,我们可以用一下方法:
注意事项:一天喝三次,一般连喝两三天。这是五岁以上左右的孩子的量,五岁以下的孩子,可以自己酌情减量。比如三岁以下用一半的量等等。
说明:焦三仙是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这三仙,这三味药均有良好的消积化滞功能,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中焦山楂是去肉食之积的,焦麦芽和神曲是清谷面之积的。炒鸡内金有化瘀消积的作用,对于促进脾胃功能很有好处。
说明:四磨汤有行气而不耗气,有邪正兼顾之妙。方中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可以用于治疗腹胀腹痛。沉香温中止呕,纳气平喘。槟榔降胃气破积滞。人参大补中气。主治七情伤感,上气喘息,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二、小儿食积14辨
食积都有些什么症状,只要符合两三项,就要提高警惕啦。
1、掌握体温。每天小孩睡觉后要摸摸他的胸口和腹部是不是比其他地方热。如果是,就要小心了,因为食积发烧和感冒发烧不同,一般都是胸口先热起来,这时候量量温度,通常是36度8,或者37度。估计再有两天,就会发烧了。再者就是胸口、手心、脚心温度比较高,这在中医上叫五心烦热,也是内积化热的症状。
2、看大便,每天观察小孩一天几次大便,是稀还是稠,色是不是和前一天的不同,有没有增多次数,如果正一天一次,忽然三次,那也是前兆,不采取措施,第二天估计就拉起肚子来,正常的大便是香蕉条样的,忽然发绿,或者不成形了,或者有块状的都不正常。
3、看舌苔,每天观察舌苔,如果舌苔忽然变厚,或者一块红一块白,还有黄苔,也是脾胃出问题了。
4、看鼻梁,看孩子的鼻梁上,是不是有青筋,如果平时没有,忽然出现,那离食积也很近了。
5、看下眼皮,如果下眼皮忽然肿胀,发青,那也是脾胃出问题了,食积了。
6、看食欲。正每天吃东西很香,忽然食欲不太好,或者不吃,或者挑食。
7、看眼睛。哪两天眼睛没精神,象睁不开一样,有一小部分是单眼皮忽然变成双眼皮。
8、看睫毛。正常的睫毛是一根一根微翘, 哪两天睫毛几根几根的粘在一起了,就是要食积了。
9、看睡眠,如果孩子一般睡眠都很好,这两天忽然夜里翻来翻去,一会一醒,那也要注意,中医有句话叫胃不和而卧不宁。
10、呕吐症状。吃点东西就吐,这已经严重了,脾主升清,胃主通降,以降为和,现在不降反升。
11、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
12、口气。孩子这两天忽然口气很重,那也是食积了。
13、腹涨。肚子没吃什么东西,肚子也很涨,那也是食积了。
14、反复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会上攻到扁桃体,小孩子就容易反复扁桃体发炎,呼吸道感染。
三、小儿食积的外治法
小儿食积是指小儿伤于乳食而形成的,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酸臭不调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儿科常见病。孩子病了,父母着急,孩子不吃药,父母又急又气,喂药一事真是愁煞了父母。那不如试试一些外治法,刮痧疗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治疗之前,首先要辨证,小儿食积有虚实之分。
凡小儿不思乳食或拒食,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手足心热,肚腹热甚,小便短黄如米泔,大便秽臭,舌红苔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为乳食内积,属实。
凡小儿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指纹淡滞,为脾胃虚弱,属虚。
01
实证
治法:化积消滞,健运脾胃。取督脉、任脉、足阳明经为主,以泻刮为主。
处方与操作:泻刮督脉大椎穴至腰阳关穴的循行线、足太阳膀贼经第1侧线大杼穴至大肠俞穴的循行线,不必强求出痧;泻刮任脉上脘穴至下脘穴的循行线、足阳明胃经梁门穴至天枢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中脘、天枢穴;泻刮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至下巨虚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足三里穴。
食欲不振者,加点法点按四缝穴,角揉脾俞、胃俞穴;脘腹胀痛者,加角揉气海穴;呕吐乳食者,加角揉内关穴;发热较重者,加角揉大椎、曲池穴;烦躁不安者,加神门、三阴交穴。
方义:泻刮督脉大椎至腰阳关段、膀胱经大杼至大肠俞段、任脉上脘至下脘段、胃经梁门至天枢段,可调理脏腑,健脾和胃,化积消滞;角揉中院、天枢,可和胃消积,调肠降浊;泻刮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段、角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助脾胃纳运。配四缝、脾俞、胃俞健脾和胃,消积导滞;配气海消积除胀;配内关宽胸和胃止呕;配大椎、曲池泄热通胞;配神门、三阴交宁心安神定志。
02
虚证
治法:健脾和胃,化积消滞。取足太阳经、任脉、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为主,以补刮为主。
处方与操作:补刮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穴至大肠俞穴的循行线,不必强求出痧;补刮任脉上脘穴至关元穴的循行线,注意避开肚脐,皮肤微红为度;补刮足阳明胃经梁门穴至天枢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中脘穴;补刮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至三阴交穴的循行线、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至下巨虚穴的循行线,均以皮肤微红为度;角揉足三里。
食欲不振者,加点法点按四缝穴,角揉脾俞、胃俞穴;呕吐乳食者,加角揉内关穴;大便溏薄者,加角揉天枢、关元穴。
方义:补刮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大肠俞段、任脉上脘至关元段,可调理脏腑,补益脾胃;角揉中脘,可和胃消积;补刮脾经阴陵泉至三阴交段、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段、角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助脾胃纳运。配四缝、脾俞、胃俞健脾和胃,以消积滞;配内关宽胸和胃止呕;配天枢、关元健脾温中止泻。
注:相关操作手法
(1)刮法
刮法是以刮痧板的薄边或厚边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直行或横行的单向刮拭的方法。
补刮法是指刮拭按压力小,作用表浅,速度慢,刺激时间短的操作方法。本法要求动作轻柔,刮拭范围较小,出痧少。泻刮法是指刮拭按压力大,作用深透,速度快,刺激时间长的操作方法。本法要求动作重快,刮拭范围大,出痧多。
(2)角揉法
角揉法是应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施治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回旋揉动的方法。
(3)点法
点法是应用刮痧板厚边或薄边的棱角,着力于腧穴皮肤,用力点按深层组织的手法。
推荐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