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北这个庄子不大,但很有故事,据说……
下 街
文/晏金宝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下街据说,古之孟山三关庙的菩萨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因而香火旺盛。加上每年农历四月初九、十八和六月二十三逢庙会,商客云集,商品琳琅满目,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集市。
随着孟山集市声名远播,不仅方便了周边人们的物资交流,还吸引着山东、河南等地的客商。后因集市规模无法满足贸易需求,街道向西拓展五里地。由于这一带地势东高西底,人们习惯称东为上,西为下,故孟山为“上街”,西边作“下街”。一时间,上街、下街,十里长街,异常繁华。民间有言:“上下街,不夜城,七十二道街,四十八眼井,楼瓦雪霜赛南京!”
孟山和下街都以刘姓为主,是渔沟刘塘一支刘姓迁入。后来,孟山和下街一分为二,隶属两地管理。清晚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街道管理者,人称刘街主,大小商贩,都要缴赋纳税,他坐收渔利,富甲一方。有一爱女嫁入张大路。一年春节,民间有接亲戚的民俗。这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恰逢女儿初产,民间有产后未满月不能回娘的习俗,女儿无法回娘家,以致闷闷不乐,身体日渐消瘦。刘街主心疼爱女,前去看望,便问女儿需要什么。女儿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刘街主是个急性子,有点不耐烦了。张口就说:“只要女儿你高兴,就是要下街搬过来,我也随愿!”女儿听了,脸上愁云顿消。终于开口道:“知女莫若父也,小女自幼在集市上长大,尤其春节,集市更加热闹非凡,唯恐今年无法逛年市大集,早有此意,只是不便开口,希望老父能把集市暂时借来逢些日子,让我玩得开心,待女儿满月后,一并带回。”父亲也算是个“人物”,碍于面子,只好允诺。消息传开,张大路一时车水马龙,客商汇集。
一个月犹如白驹过隙。刘街主按时来接女儿回门,顺便带回集市。可是由于张大路一带人口密集,水陆交通便利,客商早已乐不思蜀,纷纷决定在此扎根。刘街主一气之下与女儿断绝了来往。从此以后,下街,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抗战时期的下街四周围墙高耸,留有东、南、西、北大门方便出入,围墙外面还挖有壕沟以拒匪患。
1944年4月,国军三十三师师部驻防高楼,师长为段海洲。由于自下街以西晏湾、申村一带属于游击区,国军视之为眼中钉,命下属张团长带兵围剿。张团长人称张大傻子,其实并不傻,他先让父亲化作一抢刀磨剪子的前来刺探“敌”情。没曾想被下街的保长吴万良认出抓起来。张父在顽抗中被误伤致死。张大傻子得知消息后,立即带上人马血洗下街,处于游击区的晏湾、申村等地方武装迅速支援,战斗十分激烈,自早晨至中午结束,由于敌众我寡,人民队伍损失惨重!最后下街沦陷,吴万良全家惨遭毒手,无一幸免。
1948年底,华东野战军将领饶漱石住在下街卓家大院(当时的保长卓宝恩)指挥战斗。历时四个月之久,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年,皖北地区行署也秘密驻在下街,行署专员是吴道英。
新中国成立后,下街区划变更频繁,先后隶属于渔沟、冯庙、高楼等区。也短暂作为行政村、乡公所的建制。1992划归大路乡,2011年取消行政村建制,隶属于大路乡大庄村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