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这两个村合并之后…

灵璧地名

王赵村(东风村)

文/马香俊

娄庄镇王赵行政村,座落在娄庄集东边,由散布在303省道(宿泗公路)两旁的十四个自然庄组成。现在的王赵村,是由原来的王赵村、东风村于2008年合并而成的。原来的王赵村下辖王赵庄、大王庄、孙墩庄、小李庄、小田庄、黄庄、张铁庄七个自然庄;原来的东风村下辖小吴家、大吴家、卓庄、张庄、后小张、后刘庄、河北刘七个自然庄。

先说一说东风村名称的来历。想当年有一首歌:“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1968年秋冬,灵璧县成立十九个人民公社(1970年成立长集人民公社,1978年成立大路人民公社,全县共二十一个人民公社),其中有一个“东风人民公社”,就是灵璧县城隅顶口南北大街为中界线,大街以东到虞姬墓为东风人民公社的辖区(东风卫生院在东关内足以证明),大街以西到界沟集为界沟人民公社的辖区。上行下效,当时全县涌现出一些以“东风、红旗、红星、光明、团结、前进、胜利、幸福”等词语命名的大队。据我所知,灵璧县以“东风”为名称的大队至少有四个。分别是:九顶人民公社东风大队,尹集人民公社东风大队,韦集人民公社东风大队,娄庄人民公社东风大队。娄庄镇(区、人民公社)的东风村(大队),产生于1968年冬,撤并于2008年,存在40年时间。

再说一说王赵村名称的来历。王赵村有一个王赵庄,王赵庄是由王庄和赵庄两个小庄合并而成的。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下面要划分若干个生产队。在一条南北大路的两边各有一个小庄子,王庄在路东旁,赵庄在路西旁,两个庄子太小了,合并成立一个生产队,起名“王赵生产队”,以后人们就把两个庄子合称为“王赵庄”。1968年秋冬,成立娄庄人民公社,需要重新划分大队。因为王赵庄有主管大队政务的干部,而将大队以“王赵”命名的。1984年4月,灵璧县取消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建制,分别改为乡、行政村、村民小组。王赵大队更名为王赵行政村至今。解放初期设置的村,前面没有“行政”二字,1984年4月,始设“行政村”。

最后,分别说一说几个自然庄的故事。

 一、孙墩庄:在孙墩庄后边,有一条303省道,自从明清以来就是宿州府到灵璧县的官道。清朝康熙年间,在官道上设置“五里一墩,十里一铺,六十里一个驿站”,“墩”就是“烽火台”,起到传递信号之用。孙墩庄,原名魏庄,迄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在明朝末年,这个庄只有十几户姓魏的人家,故名魏庄。后来,从本镇小黄河北对面孙家,迁来一户孙姓人家入魏庄居住。清朝顺治年间,孙姓人丁兴旺,家境富裕,逐渐发展壮大。孙家出了一个名叫孙王光的人,饱读诗书,精通笔墨。他开办私塾,收徒讲学,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论是前来求学的后生,还是前来接送、或者探望的家人,均以官道上的大土墩为识记标志,称之为孙墩。清朝末期,孙姓人家又修筑了圩墙、挖了圩壕子,以防兵荒马乱、强盗抢劫。现在,孙墩庄约有500人口,孙姓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张铁庄:由于元朝统治的残酷暴政,以及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这里的人们生灵涂炭。加上战火不断,硝烟纷飞,造成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正可谓“十里无人烟,百里无鸡鸣”。明朝永乐年间,官府实行“移民屯田”的方法,从山西省洪洞县迁移大批民众来到中原,开垦荒芜的土地。移民中有一位姑娘,从小跟随父亲抡锤打铁。来到此地以后,嫁一张姓丈夫,夫妻俩开了一个铁匠铺,锻打锄头、镰刀、犁子和耙等农具,供应给垦荒的农民。逐渐的生意红火了,人口也兴旺了,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大的自然庄,人们称之为“张铁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挖沟修渠时,经常发现锻打铁器烧火的炉渣和锈蚀的铁块,足以证明,张铁庄曾经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铁匠铺。

 三、双土地庙黄庄:据黄氏家族传说,黄庄原名廖庄,起初住着几户姓廖的人家。明朝崇祯年间,从本县鸭窝赵庄迁来一户黄姓人家。黄姓人家勤耕苦织,食饱衣暖,家境宽裕,人丁兴旺。黄氏家族家大业大,先后在庄前、庄后修建了两座土地庙。后来,黄氏家族又扩建宅院,并且挖沟修圩,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而廖姓家族人口逐渐减少,,仅有几家也在瘟疫中出走而流落他乡。世人就把这个庄子称为“双土地庙黄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土地庙年久失修而消失,人们把庄名简称为“黄庄”。

  四、小吴家·大吴家:清朝崇德年间,小吴庄先祖从本县北禅堂大吴庄迁居至此地。因全庄仅有几户人家都姓吴,人们称为小吴庄。后来,人口繁衍众多,有一支在小吴庄西边另建新宅居住。寒来暑往,时光荏苒,新宅人口发展多于老宅,村庄也远大于小吴庄,于是人们称新宅为大吴家,老宅仍然称之为小吴家。清朝末年,吴家有一支发展鼎盛,家境富足,在娄庄街中心地段,购置了八间坐北面南的街面房,连同大院落占地二亩多。1950年前后,该房产划归娄庄小学使用。该房主家族中,曾经出了一名国民军将官,后来随军去了台湾,至死故乡情结尚存。

  五、小田庄“偷碑怀祖”的故事:据田氏碑文记载:灵邑凤凰山田氏十一世,有一支迁居此地,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人们称之为小田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小田庄有一人从军到了东北,后来在东北落户,繁衍生息。几十年以后,他的孙辈前来田氏家族归宗认祖。因为来人对祖谱记忆模糊,田氏家族不予认可。来者心存不快,当天晚上将田氏祖碑砸断一截背走。来人一去不复返,至今杳无音信。但是,这个“偷碑怀祖”的故事,在小田庄以及周边村庄广为传颂。

作者: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作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0)

相关推荐

  • 想家的时候,就回一趟三营图吧!

    三营图位于商都县城东北22公里处,曾是三面井乡政府所在地.该村紧傍集通铁路,旧商化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良好.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有一名叫做赛音图的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定居. 民国十年(19 ...

  • 你知道深州、饶阳、衡水总有几个田庄村?

    提起深州田庄,我觉得最熟悉,因为我们老家郭村南面就是田庄村,和这个村连洼种地,这个村北面原来有一大片盐碱地,长着无边无沿的红荆树(后经过井水浇地,压盐碱,早已经变成好地了),我们村离着深州城里25里地 ...

  • 巨野县冯氏村落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太平镇冯庄村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太平镇冯刘村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龙堌镇冯徐村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章缝镇冯庄村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永兴村冯庄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田庄镇冯固堆村 山 ...

  • 我的家乡麾村之三:费密故里野田庄

    [往期回读] 张广祥请你来领取红包! 盘点我的2017 我的家乡麾村之二:民主区所驻麻村 我的家乡麾村之一:岳武穆王麾下村 张广祥:游走麾村 麾村老街 张广祥:访古村野田 春风又绿野田庄 费密故里野田 ...

  • 生产大队/王云

    文/王云 生产大队 生产大队又叫大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大队的下级是生产队,上级是人民公社,我们和合大队的上级就是高邮县车逻人民公社.大队一般由十个左右的生产队组成,比较大 ...

  • 袁家村

    袁家村位于十八顷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十八顷村东南5公里处,地势较平坦.民国八年(1919年),有温老三等三户农民来此开地建村,得名温家村.后因温家外迁,富户袁润生迁入本村,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袁 ...

  • 昨天,我回了趟四台坊......

    四台坊子位于商都县城东商大公路40公里处,地势较平坦.民国二年(1913年),河北省尚义县四台坊子几户农民迁此开地,沿用原籍名得名四台坊子且沿用至今. 据<商都县事情>和<察哈尔通志 ...

  • “人民公社好,幸福万年长”

    "人民公社好,幸福万年长" 合作社的早晨-李慕白,金雪尘-1956 河子大队组画之二 河子大队组画之三

  • 庄湖·黄鲫鳡的故事

           丹阳延陵镇向南三里,有一汪湖水,千亩有余,名曰庄湖.        湖的北边有一座古老的大村落--庄湖村.村里住着400多户人家,不是姓贡就是姓赵,其它姓也有几个,据说都是很多年前,苏北 ...

  • 十八顷镇东营子村

    东营子位于十八顷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十八顷村东2公里处,去小庙子旅游点路过该村,地势较平坦. 东营子(爬胡营子),汉语名.民国十一年(1922年),此地有汉民开始开荒耕种,其时蒙古族人爬胡等几户蒙古族牧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