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于文与行己有耻
昨天与曾同学一起吃饭,其间聊到她的工作,不自觉地话题转移到了她们09级那一届同学的近况上。
她说有一个男生——姑隐其名,以Y代之吧,劝她找工作一定要进国企什么什么的。她们09级那一届,是我第一年教的专业课的学生,那时候还是大班上课,一个班有近一百号人,我平时又不爱点名,课后也很少跟他们互动,所以一学期下来,基本上没记住几个人的名字。
但是对于这个Y,我却颇有印象,一提及就记起,而令我对他印象深刻的原因,不是别的,竟是因为他考试作弊。这一段往事我本来早已忘记,但是再次提及这个熟悉的名字,我却无法不迅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期末考试一般安排任课老师监考,那一天正是我监考的他们。我平时一向比较厌恶考试作弊,所以监考的时候就特别地严,来回地走动,丝毫不给他们任何机会。
有一回我走过Y的座位,看到他的试卷上,诗词背诵的填空题部分一片空白。我带着玩笑式的语气指责他说:你都没有背啊?怎么一道题都不会做?他很从容地回答说:我现在还没开始写,过一会儿就全会了。
我心里很疑惑,背诵的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没理由现在不会而过了一段时间就全会了。但是我自信我的监考是很严格的,他应该不至于也不敢作弊,尽管如此,我还是加强了对他的“警戒”。不过毕竟整个考场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我必须得监考整个教室,因此有时候也会放松“警戒”。
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我再次巡行过他的座位,再次看了一下他的试卷,果然!背诵填空那一部分,几乎都做出来了。我怀疑他作弊,但是苦于没有证据,也不好说什么,只有尽量对他“特别照顾”。
过了十分钟左右,突然从教室外面走进一个老师,是教务处派来的巡视人员,他很熟练地走到Y的身边,向Y伸出了手,示意Y把“东西”拿出来给他。
Y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但是这位巡视的老师显然十分老练,他最终还是迫使Y拿出了一个东西——原谅我“对敌经验”太浅薄,当时——甚至直到现在——我竟然根本不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大概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电子设备,可以把考试的内容复制到里面并显示出来。
Y开始央求这位老师,不断地软磨硬缠,请求放他一马。但是这位老师根本不为所动,不但让他交了卷,并且拿出一份承认作弊的文件,先让我签字。
我本就带着恨铁不成刚的怒气,并且有一种被欺骗被耍弄的怨恨,何况我是一向厌恶作弊的,因此二话不说就签了字。我签完了,这位巡视的老师再拿过去给Y签。Y一开始不肯签,嘴里不断地说着软话,不断地央求着。这位老师一再安慰他,不会上报学校,只是走个形式。
Y一方面迫于无奈,一方面大概也抱有一丝希冀,犹豫着签了。正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他叫Y,从此这个名字就很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因此今天曾同学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马上联想起了那个人,那一段往事。曾同学并且还说:Y跟她聊天,每次提到你,都带着一股深深的怨意。我突然间很悲哀,很无语。你作为一个学生,上我的课,不认真准备考试,这已经是对不住我了。在考场上作弊,这更是对我的一种欺骗,何况还被教务处的人当场抓到,简直是丢我的脸。你不对自己的作弊行为感到羞耻,不因为自己辜负了老师欺骗了老师感到愧疚,反而竟然还抱怨老师,这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我对曾同学说:此人没有羞耻之心,本心已然不善,今后跟他交往要多注意。她点点头,表示同意我的观点。
我又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这学期教16级的唐代文学史,有一次上课,我看到有一个女生躲在下面,跟她的同桌一起用手机看视频,当然,是静音播放。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我讲课的时候喜欢在教室里一边走动一边讲。
当时我看到她们俩在看手机视频,很生气,我就站在她们背后,紧紧盯着她们俩。但是她俩看得太专注了,没有注意到我,后来大概是直觉到气氛不对劲,才终于发现了我就在她们身后。
我走近她们,要没收手机,机主很麻利地收好了手机,然后摊开双手,一副很无辜的表情,看着我,做好了跟我辩解到底的准备。我没想到竟然还可以有这种操作,一下子呆在那边,想要较真到底,又怕分寸拿捏不恰当,闹得满城风云,影响自己上课的心情。我很无语地冷笑了一声,说了一句“好吧……”,就继续讲课了。
上课玩手机,并不是什么大过错,当然,毕竟也是一种不对的行为,被老师发现了,首先应该感到羞愧,而这位同学不但不感到羞愧,不但不想认错,还要迅速“消灭证据”,然后作出无辜的样子,准备和老师争辩。这种行为本身,就比上课玩手机恶劣一百倍了。
明代大学者顾炎武一生最服膺《论语》中的两句话,那就是:博学于闻和行己有耻。(据张舜徽先生《顾亭林学记》归纳)所谓博学于闻,就是多读书,力求博学多识。所谓行己有耻,就是要有一颗羞耻之心。
孟子所一再强调的为人“四端”,其中之一便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我们平时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忘初心。”这个“初心”是什么呢?我想,也许就是羞耻之心吧。当一个人失去了这种羞耻之心的时候,那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就像一个被虫子蛀烂了心的萝卜——坏掉了。
因此,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假如实在做不到“博学于文”,那么至少应该做到“行己有耻”。
扪腹闲话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文章著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