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入其中深似海
《老子》这本书,如果 可能,未来 将会写很多很多关于这本书的内容。
许多年前,一本如同 电影里武林秘籍装束的书映入眼帘,打开一看,云里雾里,看不懂。但是却被其中的玄妙词汇打动,比如道可道非常道,即使未必知道这词汇的意思,但似乎又懂得这 词汇的意思。这本书无论在影视里,还是在现实中,都被人肯定,恍恍惚惚中将这本书奉为经典中的经典,顶礼膜拜。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当你不懂这本书的意思,它也没有让你明白时,如此将这本书奉为经典奉为神圣,无疑将自己置于一个低矮位置,你甚至都不能非议它,因为你已经默认它是非凡的。于是 只有这顶礼膜拜,匍匐它的脚下。
即使对内容你会存疑,比如第三章有提到“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明显是愚人政策,但是你还是会在 那时为作者辩解。后来,你才反应过来,这本书是给谁写的,是给君王写的。中国历史这么长的历史里,历朝历代都在采取着这样的策略。
老子这本书,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5000字,不仅仅只是那些知识,而是这本书所透漏的智慧与哲学,会影响一个人的 为人处世。
在这里,太早读老子,必然是一个错误。老子这本书,在一个人心智未开、视野未开时,读完后你以为看透了现实,拿捏了本质,其实大错特错。
大出世者大入世,大入世者大出世。
一个年轻人以为他看懂了老子,以为达到了出世的境界,看透了世间万物,其实是一个错误。
老子这本书,其实是那些经历里人间百味,经历了是是非非后才会懂得其中真谛的。
可惜,我知道的太晚,而老子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又太大,以至于明明意气风发的日子,表现的却是所谓深沉,看穿一切的样子。
14年,熊逸的《道可道》彻底打破我对老子一书的匍匐姿态,开始正看反看这本书,重新理解其中的意味。熊逸的一番话,确实让我对老子一书有着脱胎换骨的视野,哪怕此前都断断续续知道熊逸所讲的信息。
但,即便老子一书在我的心里掉落了神坛,它对我的影响依然很大。经历世事,经历一番对它的再审视,我开始一种平起平坐的与这本书的对话。
我开始会关注,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老子真的是在讲无为吗?有多少个老子?老子这本书的演变过程?我开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话这本书,思考这本书,包括它错误的一面。
当你以对话的方式,与这本书一番交流后,你会依然喜欢这本书,哪怕有一些内容你并不认可,但无伤大雅,而它对你的影响,将会更加的细微的融入到血液里。
《老子》这本书真是一入其中深似海,初看以为懂了,以为它讲的都是对的,以为它道出了世上的真谛,靠着这真谛,不经世事都会明白。再看时,这本书开始似对似错,你会开始怀疑这本书。当你历经世事,再看这样一本书时,确实写的真好。
短短五千言,道出诸多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