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甲亢患者:一张方子,改善易怒、乏力、出汗、烦热,指点迷津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中医外科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和你聊聊甲亢。
我以前,在学习中医甲亢治验的时候,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年纪是37岁,医案记载姓王。
这个人,早在两年前就患上甲亢了。但是,用了好多药,效果不算太好。
一晃,两年过去了。丈夫忽然打算和她离婚。
为什么啊?因为受不了她的脾气。
原来,患上甲亢两年的患者,脾气不好,心烦易怒。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她就心烦,看什么都不顺眼,说话语气特别“冲”。用她的话讲,就是想找人来打一架。
与此同时,此人还口燥咽干,夜里睡眠质量不高,反复醒,睡眠浅,手脚心发热。脖子部位,总有一种紧束感,仿佛被什么东西勒着。
另外,她爱出汗,出汗以后就乏力,吃饭食欲殆尽。
总而言之,她一天到晚就处于难受当中。丈夫对她的状态极其不理解,认为她就是在借故撒泼,不想和他过日子。
后来,有朋友就劝说,说患者既然有甲亢,那说明还可能和病情有关系。现在要做的,不是离婚,不是埋怨,不是猜忌,而是治病。说不定,病情好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就这样,家里人带着患者就医。
从前,一直看西医。这一次,看中医。
找的谁呢?是当时黑龙江中医学院的杏林前辈,马骥老师。
马师一看,患者脉象沉细而滑数,舌红无苔,甲状腺有弥漫性的肿大,质地软,眼球有轻度的突出。
当时,马师书方一首,但见:
生地20克,玄参15克,煅牡蛎20克,生白芍15克,夏枯草20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生黄芪25克,黄连8克。水煎2次,分3次温服。
结果,这个患者,患者服用12剂,心烦口干、多汗的现象就大大减轻了。后来,马师遵原方,稍作加减,直至患者状态基本消失,身体状态良好,恢复工作。家庭生活,也风平浪静了。
这张医案,后来还被收录于《当代名医证治荟萃》里。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一部集子,由董建华作序。
我说说这里的道理。
其实,这张案例里的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多见的。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甲亢患者,容易有她的症候。
什么症候呢?就是气阴两虚。
我们都知道,甲亢这个病,中医考虑是肝经病,来由就是肝郁化火,痰气搏结。那么当肝郁化火的状态持续时间长了,就难免耗气伤阴。耗气伤阴日久,患者就会出现气阴两伤的局面。
比如说上头这个患者,阴虚有热,热扰神明,所以她就心烦易怒,口燥咽干,夜不能寐。手脚心发热,那是典型的虚热所致。
阴虚,就会热迫汗出,导致她多汗。汗水,又能载气。所以汗出多了,她就伤气。伤了气,她就乏力、食欲不振,而且更加容易出汗。气不能固摄津液了,所以出汗加剧。
看舌头,舌红无苔。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脉象沉细滑数,更说明问题。沉细脉,主气虚。滑数脉,主有热。
总而言之,这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气阴两虚。
好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品一品马师的配伍:
生地20克,玄参15克,煅牡蛎20克,生白芍15克,夏枯草20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生黄芪25克,黄连8克。
这里头,生地、玄参用于滋阴清热。黄芪,用于补气。黄连、黄芩、地骨皮用于清热。患者颈部滞涩,有紧束之感,甲状腺肿大,那是肝郁化火,痰火郁结。所以,用白芍和夏枯草平肝阳,清肝热。煅牡蛎,化痰散结。
就这样,患者气阴两虚的状态得到缓解,肝郁化火、痰火搏结的问题也得到解决。她的身体状态,肯定就跟着就好起来了。
我个人觉得,这个配伍,立方思路非常明确,用药平常普通,是有广泛借鉴意义的。甲亢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者,可以适当借鉴。当然,还是那句话,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进行。
其实,关于这甲亢,中医是有较为成熟的治疗体系的。肝气郁结者该用什么,肝火亢盛者该用,都有较为成熟的临床经验。文老师写的这些,自然不能替代常规的诊疗。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你,甲亢中的一种类型,即所谓气阴两虚,是怎么一个情形,中医是怎么应对的。了解这些,对我们求医问药,是大有好处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