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
中考语文试题发展趋势的理性思考
渐新堂
注意 这是与前一篇评述中考语文试题发展趋势的紧紧相连的次年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经过大家的努力,进步是明显的。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明明白白存在着,有待在日后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努力,去一点点解决。
1 积累与运用的测试发展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的第一部分越来越接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积累与运用方面的要求,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将进一步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强调整合 常常采用大题的形式,一石三鸟,考查学生的基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情况,而单独去进行书写,或者错别字,或者标点符号,或者现代汉语词汇成语的考查,将会越来越少,一段有主题性的文字,或者情景,就考查了学生对汉语拼音、错别字、标点符号、词语使用等多种基础积累及综合运用的考查。
注重实践 虽然是基础积累,这种基础积累也是在实践中进行考查,在活的语言运用中看学生的积累的多少,看运用的贴切与否,在一定的主题或情景中,考查学生语言积累与综合运用的平行迁移能力,而很少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孤立的静态的书本原句做素材的积累考查。在言语实践中,还将强化实用性,那种人造语言环境的考试题目将会越来越少,所考查的内容一般都将是学生实际能够遇上的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的问题。
贵在基础 虽然最近一些年,不少地方的试题非常强化整合与实用,但是,积累与运用的绝大多数考试题目,仍然会坚守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在对学生长久发展具有潜质的地方,在实践中使用最多的地方去进行考查,也就是不与学生为敌,不考“回字的四种写法”之类的脱离实际的冷僻的内容,要求学生把着眼点放在常见常用常错的地方,让广大的学生都能够在不增加过重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复习备考来提高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实际水平。
在积累与运用中,还将出现积累重宽厚,运用求鲜活的趋势。
也就是说,积累在重视整合实践与基础的前提下,还将回归传统,重视宽厚。特别是古诗文一类的积累,单靠简单的少数名句已经不能够应付现在考试中对古诗文的要求了,大家从2005年2006年古诗文默写所占的分数就可以得出结论,而这种积累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还包括对内容的真正理解,这就是情景默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原因。对课外文学名著的阅读积累,也将越来越引起命题人员的关注,尤其是那些与课文有一定关联的文学名著。
运用的鲜活是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最醒目的亮点,它将强力牵引着我们的语文试题命制的改革往前挪动:即突出语言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考查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引导着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社区,关注本土,并能够将自己学到的语言运用技能运用到为生活为社区服务中去。
2 古诗文阅读的测试发展
在语文课程性质确定在“工具性”上的时代,古诗文阅读考查是集中在体现现代汉语云古代汉语的差异及转换上,因此,过去这一内容的考查,自然就集中在语言上,几乎不去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将继续发展下去,这就是单纯的语言方面的测试比重会逐渐下降,而对古诗文阅读内容的测试比重会逐渐提高。过去是几乎不考内容理解,最近几年开始考查古诗文的内容理解与掌握,其比重大多为语言占三分之二及以上,内容不到三分之一的为多。依据现在的考试发展趋势,很可能在以后的几年中,古诗文阅读里的语言与内容的考查,很有可能在中考,特别是选拔性比较强的地方,二者平分秋色,各占一半。
要加大对古诗文阅读内容的考查,又必须坚守国家的“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能够在古诗文里面去过分的深挖洞,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上去联系古诗文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考查,要求学生真正站在了解理解认同并最后内化为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来学习古代诗文,吸纳传统文化精华。
而对古诗文阅读中的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随着近些年的探索,很可能逐渐将教科书上的文言文实词的简单重现式的考查改变为阅读同样难度的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在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的阅读迁移能力,而不再孤立的静态的考查文言文实词的义项的记忆数量与牢固程度。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课外的文言文选段,是否是浅易的,是否能够体现是借助工具书初中学生就可以进行阅读的等问题。从严格遵守国家的学科标准来看,选择课文选段的前后未选部分,或者相同题材的简短文言文,或者内容已经被大家熟知的一些典故与成语,再加上一定的注释,就比较符合国家的考查要求了。
高考十多年来对古诗词曲的鉴赏考试的形式,在一些地方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开始出现,这实际上是拔高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的要求,如果在单纯的初中毕业考试中,是不应该进行古诗词文学鉴赏能力的考试的,鉴于一些地方的毕业与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选拔性很强的招生考试结合在一起,因此,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考试,还很难说不出现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只是,这种考试的分寸把握很重要,如果脱离学生的阅读积累实际,或者所占分数过多,对扎牢古诗文学习的基础,对传统经典文本的学习都将起到不良的影响。
3 现代文阅读的测试发展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语文能力,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必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的变化也是比较显著的,首先是不再按照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类别来使用语言素材了,而是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表达方式的要求和写实类与虚构类的标准寻找考查使用的文本,来进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
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将首先体现在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地位及比重上。因为几十年来我们国家文学教育的缺失,过去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基本上没有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再加上历来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进行评判。由于近十年的高考文学作品阅读水平的考查,也由于近两三年来中考文学作品考查的大胆探索,逐渐积累了一些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考查的经验,因此,现在已经不再说不得考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虽然现在的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不少的题目实际上还较多的停留在考简单的内容要素上,相当于把一些文学作品如微型小说当作记叙文来考,但是,考查的步子只会逐渐加大,试题的文学性的考察,也自然会越来越成熟。
实用类文本将自然取代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的考查。过去说明文的考试,很多时候所进行的是技术操作性的考试,特别是关于说明方法说明语文说明顺序之类的考试,学生只需要在非常有限的几个术语中去猜测。而现在的社会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频繁和具体快捷,合同的阅读、招工启事的阅读、广告的阅读、商品使用书的阅读等,举不胜举,这些非常生活化实用化的文本,会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中考语文试题,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生活的模拟情景中去迅速的辨认提取筛选整合信息,从而迅速正确快捷的使用信息。
在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中,学生读书明理能力的考查要求将会逐渐提高,这是高质量阅读的体现,那种在阅读中去考查注音改错别字造句等非阅读能力的考查,即纯静态的语言考查必将减少,通过阅读后学生的感悟体验的内容,深入文本内核的阅读,将越来越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凸显其重要性。这一类的文本主要在议论性文本和文化类文本中得到考查的重视,要求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后,学习领悟到一些新的认识和道理,也才能够把考试的过程也真正变成一种学习的过程,获得新知识新认识的过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断增强,在中考语文试题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将会占一定比例。通过一定的问题讨论,考查学生的理性思考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这既是我国古代读书“不惟上不惟书”的一种良好传统的承继,也是现代社会急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现代文阅读中是否具体这些基本素质的考查重点。试题常常以中性问题的面貌出现,不再透露命题者的意图与观点,让学生在没有明确答案标准的情况下,真正去进行卓有成效的探讨研究。
还应该看到,随着命题技术的成熟,随着对语文课程功能的认识加深,随着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的加强,多种阅读方式在中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出现,是为期不远的。除了现在的精读研读外,一般情况下对课外报刊的浏览阅读,对资料查找时的有目的的跳读略读等,都可能逐步进入我们的中考语文试题,从而对学生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种阅读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这种材料常常来自内容密度不大的新闻报道或一般的实用类的文本,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后用线条勾画出最主要的信息,或者最关键的句子,或者最重要的道理,或者最中心的意思。
现代文阅读也会逐步给学生选考的权力。当试卷成本不是考试太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命题者能够在考前逐步明确告之中考改革探索的方式,并逐步取得一线教师的认可,在现代文阅读中,也可以逐步象现在的积累中的默写、表达中的写作那样给学生一定的选考权力。即浏览略读和精读中分别给出多个文段或文本,要求学生从中依据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内容或文本进行选择来参与考试。当然,这对命题者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除了文本的内容形式之外,还需要试题与答案的反复斟酌,最难的是要保证试题之间的难度要等值,这样才能够保证中考的公平性。
4 表达交流的测试发展
真情实感是写作发展永恒的主旋律 我国历来的作文教学和写作考查都分常强调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对“真情实感”也放到了非常显著的位置加以强化。在综合性语文能力考查的过程中,在用笔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要求从总体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写作,而写作的内容和题目,就首先要求真情实感,没有这样的底线,似乎再有道理再有逻辑,也不是那么一回事情,也不符合中国多少年来的写作行规。真情实感是在文章中出现太多的矫情作秀与无限拔高空洞说教之后而提出来的,这与语文教育要求的做人的品质有关。在重建我国社会诚信体系的漫长过程中,在依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时建立起读者意识的过程中,在很长的时期内,都会进一步强化“真情实感”,以让学生写出乃至社会逐步出现能够打动人说服人的好文章。过去的考试是“做文章”,文章在形式上太有自己的章法,而且是“做”出来的,今天,则强调自然从心底流淌用笔来表达来与人与读者进行交流,虽然一些地方不明白这一写作观念的变化,包括一些杂志还发表文章来抨击国家课程标准的中的观念转换为贴标签,而实际上,“表达与交流”的观念代替做文章代替写作,已经成了全国的共识,在近两三年的中考中越来越多的省市都在使用都在实践着符合语文发展的新理念,“真情实感”得以进一步加强是一种必然趋势。
生命文化意识在中考写作命题的发展中将得到强劲的牵引 随着语文课程性质单一工具论的逐渐离去而工具性人文性二者并重的课程性质的逐步被理解落实,在中考中,命题人员的生命意识与文化意识都会日渐彰显和突出出来。它既是对身边小事的一种提升,又是对语文学习乃至学校教育内容的一种折射,还是民族文化母语教育的一种优良传统的光大。需要注意的是,生命意识文化意识,并非是要求学生进行宏大叙事进行高谈阔论,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地方能够自然渗透进对生命的感悟,骨子里能够站在接受了文化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身边乃至社会的学习生活现象。2006年高考之后,一位网民提出了批评就是“高考作文十七题,其中无一忧民字。”批评的就是写作对社会现实的脱离。
多思精写是写作对信息时代需求的最好回应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学生思考含金量的考查,在我国传统的写作教育中,历来提倡文章要简练精粹,反对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在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众多节奏加快,尤其需要进行多思精写的训练。从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写600字到今天的课标要求写500字,百字之减,就是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和信息需求的积极回应。在考试的形式上,成篇文章写作将会逐渐减少,片段的写作将会逐渐增加。如结合学生实际结合社会需求的短信、在招工应聘中的自我简介,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电话对话如报警、交代事项等,都有可能逐步走进我们的中考语文试题。
尊重个性鼓励创意是发展必然的趋势 由于中考的选拔性随着高校的扩招在逐步减弱,也因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中考改革指导的不断努力,新的课程标准“尊重个性”和“有创意的表达”等精神的不断得到大家的认可,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写作题目,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自然越来越大,两道供选择一道来写的省市将会越来越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三道写作题让学生选做。除了试题数量外,在形式上在内容上也将继续提供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的广阔空间,材料(含文字图画图表等)作文、标题作文半标题作文、话题作文等将继续在开放与限制上发展,新出现的情景作文也会迅速成熟提供更加灵活的考查方向与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自己在规定的范围,在限定的情景中,依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到感悟,依据自己思考角度和个性特点,自己去确定主题、角度、题目、文体的中考写作题目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写作思考表达交流的实际。
强调基础规范是命题者永不放弃的原则 中考毕竟是面向全体初中毕业生的学业考试,是基础教育中初中阶段结束时的考试,是对刚刚告别少年时代的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达到水平的考试,其基础规范性也是今后的中考命题者永远不会放弃的原则。这首先体现在能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规范字、标点符号,能够建立起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观念,有段的意识,能够采用大家通用的写作格式,知道行文时要为读者着想的意识等,这就涉及到人称、称呼、平行文、上行文、下行文等问题,因为越是基础的问题对社会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就越显重要,越规范才越通用,也才越能够发挥作用。高考2007年的新课改语文考试大纲提出作文中一个错别字扣1分,就是一个非常强劲的明确的信号。这对中考写作的基础规范要求的提升,无疑是一个强烈的提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