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教育不能管杀不管埋》
01
我一直有个观点,有条件的学校,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不宜担任班主任,而应作为老教师的副手,见习一年再从事班主任工作。
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青年教师经过培训,可以胜任班主任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班主任,不适合班主任的角色,这种不适合,与经验无关,是由其性格特点决定的,基本上无法通过培训解决。
当一位这样的有缺陷的班主任被发现“无法胜任”时,往往都是在一学期甚至一年后,而这个时候造成的影响往往已经无法挽回。
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不必说,对于教师个人,尤其是刚入职的教师来讲,也是极大的职业挫败感。
可以说,出现这样的结果,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不想看到的。但是往往因为师资力量的短缺,这种情况依然在不断上演。
我之所以提出开头的那种见习制方案,中心目的其实有两个,既对青年教师负责,又对学生负责。
一名教师来到学校,可能整个生涯都要在这所学校度过,作为一所“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的学校中稳定的因素,我们应该对其负责。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教师负责,就是对学生负责。而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应该关注其终身的发展,从终身发展的高度为对其负责。
当然,如何关注教师的发展,并不是我今天的中心话题,我今天的重心依然要放在学生身上。
02
“我考上了北大,然后呢?”
这两天,网络上流传着一篇让人心碎的文章《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
文章作者在高中时以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北大录取,本以为这是一个寒窗苦读迎来圆满结局的热血故事。然而,作者在大三那年被送进北医六院的精神科,休学了一年。
“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该干什么。”
“我每天睁着眼睛捱到凌晨四点,怎么也睡不着,莫名其妙就会开始哭。”
“医生问我怎么了?我说我觉得我是个垃圾,我不配活着。”
所幸,经过一年的治疗后,作者好起来了,并开始与自己和解。她在文中这样写,“很早就找到热情所在的人非常幸运,可以说是天选之子;我还没有找到,这也并不丢人。”
我在看完女孩的故事后,除了心疼外还有惋惜和无奈。这何止是女孩自己的故事呢?我们身边不也有这样的孩子嘛?
有那么一群学生,他们自律、刻苦、聪慧,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拔高学校升学率的有力“分子”,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引以为傲的“谈资”。在最好的年纪里,他们用常人无法忍受的耐力、坚韧,埋头在题海里,最终在残酷的选拔体制下“打败”同龄人,幸运地成为高考的宠儿。
可是进入大学或者步入社会后,他们“迷路”了,他们发现此前自己最擅长的考试在真实世界里不再管用了,或者感受到所就读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并让自己充满挫败感和痛苦。
“我见过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我现在跟大家所说的也都是在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这段话出自于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老师,徐凯文常年在高校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他曾做过一个统计,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在与这些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这些孩子所患并不是普通的抑郁症,是非常严重的新情况——“空心病”(主要由价值观缺失导致)。
“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我在哪里,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觉得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
“空心病”的临床症状和抑郁症极为相似,譬如情绪低沉、想要自杀,但药物治疗法甚至电抽搐治疗,效果都是微弱的。
徐凯文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和诘问,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大概家庭和老师都有问题,孩子本身是不会有问题的。而我们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一代孩子?
03
早在10多年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丽钧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被欣赏和被淘汰”的文章,大意是某教师昔日心目中的好学生,难以成为其女婿的人选。现在,也有些专家称要用“培养儿媳和女婿”的眼光去培养学生。尽管这个观点有争议,但这样的提法恰恰击中了学校教育中“各管一段”的弊端。对于有些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在升学考试中有不俗的表现,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等方面,就不是自己操心的话题了。但是要成为自己儿子或者儿女的另一半,那么仅仅只有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希望教师用“培养儿媳和女婿”的眼光来对待学生,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但是学生上大学后以及走上社会后所表现出来的人际交往水平差、执行力不强、好幻想而缺乏务实行动……这些其实都是在中小学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只是因为以前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好,缺点都被视而不见了。
如果学生只是一味地关注学习,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这其实是很可悲的,这也是导致有些大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现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视生涯规划教育。有些学者指出,生涯规划教育还可以提前,至少提前到初中阶段。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知道未来人生发展的可能性,根据自己的爱好,为喜欢的职业而奋斗。这样,高考结束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过充实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现在高校正在整治学生的学风,严控出口。高校原先不少学生混日子,这固然跟高校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中小学也应该有一定的责任。
对于不同学段的教师来说,要关注一下今后学生的发展动向。当然,如果教师能够看得更远,则会对如何评价学生,如何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更多的感悟。教师们在参加了学生毕业多年后的同学会后,会发出不少感慨,因为学生的发展状态跟在校期间自己的印象很不一样。
人生实际是一场马拉松,获得永续发展的动力才是对学生负责。我们教学生三年,就要为他们负责三十年。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这是一个好的教育理念,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