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变法,结果惨败,还差点送了命
《大秦帝国》说,战国时期,变法已经成为各国强大的唯一出路。
魏国李悝变法后,魏国迅速强大起来,西边占领秦国的河西,死死压着秦国抬不了头,南边儿和北边儿也挤压着韩国和赵国,俨然一个战国霸主,魏惠王是第一个称王的君主。
后来韩国申不害变法后,韩国迅速由弱韩变成了强韩,一时成为战国的焦点。
楚国也曾用吴起变法,但是随着楚悼王的死去,吴起变法失败。
直到商鞅在秦国变法,仅仅20年时间,秦国迅速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一战打败魏国这个霸主,不但收回了河西之地,而且占领了少梁和离石要塞,逼迫魏国迁都大梁。
秦国的崛起让山东六国感到了威胁,苏秦趁势而起,说服山东六国合纵共同抗秦。
楚威王这个老谋深算的君主立即看到了机会,六国合纵抗秦,一是可以压制秦国东出,二是山东六国和睦相处,暂无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力量变法,强大楚国。
为了给变法做准备,楚威王一面积极地参与合纵,一面安排屈原暗中训练新军。
自此,屈原走上了一心一意的变法道路,他决定通过变法使楚国强大起来。
可是,屈原有点儿点背,六国合纵刚刚会盟成功,一代雄主楚威王就死了,继位的楚怀王芈槐是一个胸无大志,毫无主见,只想过一天是一天的君主。
楚怀王的继位,基本上标志着楚国变法的夭折,可是屈原是一个执拗的人,不会因此而打消变法的雄心壮志,他不顾一切地要在楚国变法,最后不但惨败,而且还差点儿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既然变法是楚国强大的唯一出路,屈原变法为什么会夭折呢?
因为一个国家要变法成功,至少要有三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第一个先决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国家君主必须有坚毅的性格,一心变法,全力支持变法,为变法扫除一切障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韩国申不害变法,韩昭侯给他兵权又给他政权,全力挺他,申不害武力镇压,杀了世族大臣,才得以变法成功。
秦国商鞅变法,秦孝公全心全意支持他,在背后给他扫清一切障碍,商鞅能够一次在渭水杀了七百多违反新法的人。后来太子违反新法,秦孝公为了维护新发的威严,不但废了太子,扔到乡野里自生自灭,还割了赢虔的鼻子。
从此,商鞅变法在秦国彻底开始,使得秦国在20年间,不但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成为战国一流强国。
楚国也曾变法过,结果楚悼王一死,贵族就群起而攻之,射死了吴起,楚国变了一半儿的法,就此失败。
所以在变法中,国家君主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不但要全力支持变法,还要有足够的毅力,抵抗住各种压力。
楚怀王却是一个没有一点儿主见的人,耳根子又软,一会儿听变法新派的话,一会又站在老氏族那一方,一会儿又听王后郑袖的,根本没有自己的主意。
这样一个随风倒的人,怎么可能一心支持屈原变法?
没有君主的支持,能变法才怪。
第二个先决条件,就是变法的人,既要一心一意变法,又要有坚强的韧劲,能够克服各种障碍,顺利变法。
在这个条件中,屈原倒是符合条件,他是全心全意要在楚国变法,意志坚定,为了能够在楚国变法,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可是屈原也有性格中的弱点,他过于偏执,过于执拗,遇到阻力,横冲直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想法,坚决前行,完全不计后果。
山东六国合纵联军攻打秦国失败,合纵面临着解散。
秦国看准这一时机,派丞相张仪到各国进行连横。
正在楚国人心浮动,人心惶惶的时候,张仪来到楚国,要与楚国连横,和睦相处。
楚国贵族的代表人物昭睢趁势而起,竭力说服楚怀王与秦国连横。
如果贵族势力起来,屈原一派的变法派就会被压下去,想要变法就不可能。
屈原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暗杀张仪,一旦暗杀了秦国的丞相张仪,秦国和楚国就不可能连横,老派贵族势力就会被压下去,新派势力就会起来,这样就能够开始变法。
可是令屈原没有想到的是,暗杀张仪失败,楚怀王和昭睢为了消除秦国的怒火,决定割地给秦国。
楚国一旦割地给秦国,楚国变法就会成为泡影,屈原决定铤而走险,背着楚怀王私自把新兵调到楚国边界,挑起与秦国的战争。
屈原的想法很美好,只要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可以利用威望和实力迫使楚怀王开始变法。
但是屈原低估了秦国的战力,这一战,屈原的8万新兵全部战死,这让他所有的希望化为灰烬,不但把自己推下了悬崖,也把楚国推向了死角,又结下了秦国这个死敌。
第三个先决条件,就是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既无内忧,又无外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变法,就是改变原有的旧制度,实施新的国家政策,这样势必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并且战国变法,想要彻底,想要国家富强,首先是废除贵族的优势制度,这样势必会引起这部分人的不满,甚至搞出动乱来,一不小心,废除君主都有可能。
秦国商鞅变法,以甘龙为首的贵族就明里暗里反对,搞破坏,秦惠文王继位后,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被迫杀了商鞅。
只要变法,一定不同程度地引起朝堂动乱,会有各种隐患,这时其他国家再趁势来打,国家都可能玩完了。
秦国,秦惠文王继位后,以甘龙为首的贵族势力,为了逼迫秦惠文王废除新法,继续实行王道治国,使贵族回到变法之前的地位和特权,不惜勾结义渠,来攻打秦国。
所以,外无敌国来侵,内部稳定,就是变法的先决条件。
可是,你看看楚国,刚刚六国合纵,与秦国打了一个大败仗,各国均有怨气,已经不那么和睦,外患没有消除。
国内又因为打了败仗,人心惶惶,极不稳定。
重要的是,就在此时,秦国丞相张仪来到楚国,要和楚国搞连横。
楚国内部本就不稳定,秦国这一搅合,更是人心浮动,左右摇摆。本来以昭睢为首的贵族已经被新派压下去了,张仪一来,昭睢这一帮人马上活跃起来,各方奔走,竭力说服楚怀王与秦国结盟,这样贵族就又可以横走朝堂了。
楚怀王是个没有主意的人,左右摇摆,结果就成了坚持变法派与旧贵族之间的较量。
楚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变法?
不说君臣同心,也不说屈原有没有经天纬地之才能,仅仅一个楚国内忧外患,楚怀王胸无大志,没有想要变法的意志,楚国就变不了法。
可是屈原太执着了,太迫切的希望楚国能强大起来,所以他铤而走险。
刺杀张仪失败后,私自与秦国开战,胜利了还行,可是却失败了,他训练的八万新军全部战死,屈原最后的依仗和希望同时破灭。
屈原的这一步棋把自己推入死地,他的对头昭睢时时刻刻盯着他,鸡蛋里挑骨头找他的错处,现在屈原有这么大的罪过,怎么可能放过。
于是,昭睢等人上书,要求处死屈原,一时间,朝堂上汹汹之言,都是要惩处屈原的。
如果屈氏不是个大贵族,如果不是屈氏一族竭力保护,屈原真的被杀了,最后被罢黜大司马之职,领三闾大夫爵,放逐汨罗水思过自省。
屈原还没开始变法,就差点葬送了自己的性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自身有才华很重要,但是跟对领导更重要,否则你就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施展不出来。
自身有才华很重要,但是机会同样重要,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不是凭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