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事毁了心理健康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 袁勇贵 侯正华

本报特约记者 蔡逸秋

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日益普遍,严重影响患者、家庭甚至社会的正常功能。发病人数在增加,但抑郁焦虑的成因到现在也没有十分确定。研究认为,遗传、神经生物学、个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发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也就是一个人的遭遇、心理状态,与抑郁、焦虑症的发病有直接关系,最常见的是“三件事”:烦心事、痛心事、无所事事。

烦心事——长期慢性的压力、纠结。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日常琐碎的烦心事压得自己喘不过气,饮食不规律、晚上睡不好,白天烦躁焦虑、心神不宁;还有的人会出现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大部分人在长期、慢性压力下会产生焦虑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和妥善地调节,就可能渐渐演变为抑郁症。”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教授表示,琐事带来的慢性压力会导致身体应激反应过度,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脑内

5-羟色胺、多巴胺等与抑郁相关的神经递质发生变化,使发病风险增加。另外,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侯正华博士说,压力过大时的一些行为和思考模式,例如耿耿于怀、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不思茶饭、缺乏社交与运动等,都会进一步促进心理问题的发生。

痛心事——重大的打击。“心都碎了”不仅仅是个比喻,在经历让人十分悲伤的重大事件时,很多人会真实地感受到“心痛”“心碎”。如果自己无法将这份痛苦消解掉,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抑郁症。侯正华介绍,除了天灾、儿童时期导致的精神创伤,普通人群中,离婚、亲人离世、中年失业、失财是最常见的重大打击。在临床上,遭遇过重创的抑郁症患者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身躯像一个被掏空的壳,做任何事都需要投入很大的力量,甚至连呼吸都是一件很耗费力气的事情。”这种状态,一般需要两年之后才逐渐恢复正常。

无所事事——缺乏意义感。侯正华说,近年来在临床上接诊到越来越多的抑郁患者,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外界不良压力或遭受重大打击,却出现兴趣减退、无价值感、无意义感等抑郁症状,这种情况在独居老人中发生率较高。医学上将这种类型的抑郁症归类为“内源性抑郁”,主要由精神世界的匮乏、缺少人际社交、缺乏生活目标导致。患者多表现为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莫名虚空、无意义,感到悲观、压抑、自罪感及睡眠障碍等,像是“空心病”。

不良生活事件和心理状态确实是焦虑抑郁的重要致病因素,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不可能逃避生命中的所有坏事。因此,学会预防坏事对精神的打击、懂得自我调节就尤为重要。袁勇贵建议做到以下4点,可以帮助缓解不良情绪,及时将心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1.培养良好的性格。这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好性格需要温暖、有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家庭暴力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必然产生负面影响。而对于成年的、意识到自己有性格缺陷的人,尽量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多结交良师益友,争取去良性竞争的工作环境等。

2.多聊聊天。主动倾诉、交谈,能将自己从个人封闭的世界中解放出来,不会一个人钻牛角尖,越想越纠结。哪怕只是发发牢骚,也能让你及时宣泄,从坏情绪中解脱。现在的白领工作压力大,可以常常与亲人、朋友聚聚聊聊,缓解压力。

3.管住情绪。除了求助朋友,还要学会自我调整,做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人。比如在想发火的时候,立马提醒自己从1数到10,给自己10秒的缓冲时间,火气可能就没那么大了。伤心难过时,可以试着调整呼吸,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如果可以,放声大哭也是很有效的宣泄方式。

4.求助心理医生。当负面情绪影响了你两周以上,自己一直调整不过来,还越来越严重时,别再一个人扛着了,找专业的心理医生聊聊,可以获得更有效的解压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