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意”(下)
生曰:我在2016年,您教我猿鹤双形的时候,我做最后一个动作时,您说我把意丢了。那时,我才对意有了认识。知道怎样不丢。
师曰:一个动作,你是被意带起来的,还是你用劲拿的,还是你没心没肺地舞扎,都是不一样。被意带起来的,全身都很松。要抬个手,意领起来。让它抬起来之前,用意领的时候,他一定是个先松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起来之后,全身都是松的。肩、肘等都是松的。
如果没心没肺的,这样的没有松。而且起来的时候,有关节拿着没动,让它没动。
催的那个更差了,还不如没心没肺的。
生曰:有意的时候,就知道分寸。有多高、多低。心里知道该怎么样。不会一下子过了。
师曰:从前,北京的汪永泉,练太极的老先生。他让人给他整理太极拳手稿时候,(后来帮他整理手稿的人,也带了徒弟了,并且带的不错。)但听老先生讲意,每天都听他说,一开始也不理解。有一次,他终于弄明白了。他们一起出门溜达玩,然后老先生说:今天天气不错,空气阳光都挺好的,给我拍个拳照吧。
好!
老先生往那儿一站,说:拍个白鹤亮翅。
他拿着相机对着老先生。老先生站在那里,然后过了一会儿,看看还不动,就问:您老还不做那个动作——白鹤亮翅?
老先生说:我做了。
他才恍然大悟。走的是那个意。纯走意,不露外形,得意忘形。
如果你会看这个东西了,就很了不起了。会看这个东西了,或者你身上带这个东西了,那就活了。往那儿一站,啊?白鹤亮翅!你要是会看,就知道他这个意走的是哪个架子。
这个东西,在书法里面、在国画里面、在古琴里面,是非常深的。只是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尤其是名声很大的人,往往更不知道。书法里,他写的字,笔划跟照着帖子上剪下来的一样,一点古人的笔意都没有。你让水平高的说,他写的颜体就不像是颜体。如果实实在在地说,这确实不是颜体,甚至说,不能叫做书法。但他就这么练。就象现在练太极拳的一样,你对他说了,他肯定不高兴。人家付出这么多心血,练了这么多年,你说人家练的就不是太极拳。
补充一点,得意忘形,而不是刻意摆脱形。心、神,或者意这个东西,不能摆脱形而独立存在,很多宗教徒,大修行人都容易犯这个错误。道家的方法是忘机、忘形,自然地以意带形、以意化形,以达到形神俱妙与道为一的境界。这也是道教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差别。意当然是主要的,就像绘画里形已经完备了,没有这个“意”,一样不传神。不传神就不是艺术。
生问:现在,在书画领域,技法高的人很多,知道意的却很少。是不是现在人太功利了,不注意修养?
师曰:这种不在乎修养的人什么时候都存在。还有一个是文化问题。现在说这些,有人会笑。有太多的人有话语权,旁征博引,证明你这个不对。就象吴兆基老先生说,太极和古琴的关系。马上看到网络上,贴出大篇文章来证明,太极拳和古琴没关系。实际上人家想表达啥呢?不是说太极对古琴有多大的影响,或者说不练太极拳就弹不了古琴,而是说作为一个弹琴的人,你怎么样才能够具备身心修养的方法。具体到指法的运力、运意、及意、气、力及旋律气息关系这样的技术细节。是说太极和古琴的共通共源之处。
流传至今的古琴大概比现在定型的太极拳早一千多年,但至少它们都是源自道家的。这些名称出现的不一样,而那些身心修养的东西,肯定是一样的。这是极其重要的,可在有些人脑子里,不知道有啥障住了他们?
生问:老师,意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神聚,是吧?我前一段时间在山水画中画小尺寸人物。当我已经练熟了,还在练习时,心里不想练,没有兴趣。我正式画在绢上,兴趣才提起来。这是不是想在短时间里把神聚住?
师曰:联系的太大了,很可能是短阶段的疲惫期、疲劳期。聚神也要养。养心、养神。
生曰:我可能没表达清楚。在我正式画时,真的很聚精会神的,而且越画到后面,越满意。人物很小,到了后面,人物只有一厘米,五六毫米,还在画面的重要地方,觉得很满意。我感觉到我能把神凝聚住。
师曰:联系上面的话,才是完整的意思吧。
意这类东西,确实是中国文化核心里的东西。但是,确实是让人痛苦的。它摸不着边,它就是摸不着边。到最后,有些人摸不到就反过来批判这个东西。当然还有些神棍鬼扯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尤其让人生厌。其实都是不知道意的可贵。
(意这个东西 )虚是前提,灵是效验,鬼斧神工夺造化是果。
(完)
如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大家一起探讨。
欢迎引用、转载,版权所有,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期国画作者 尚 谷 陕西 武功人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李玉田老师、兰强老师。1993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 在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中国画。
人生座右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