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取缔了丞相制,却为子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丞相是干啥的?
简单说:统领百官,辅助皇帝。
理论上,文武百官的“折子”都需要经过丞相的甄选后才能上达天听;
而那些不重要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由丞相直接批复,下级部门照单执行即可;
这样就保证了一国之君的皇帝,只处理真正的军国大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之罪,诛杀丞相胡惟庸九族,同时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这下好了,皇帝与文武百官之间的纽带没有了,
这意味着皇帝阁下将面临所有官员的“折子”,如果皇帝稍微懒一点(或精力不济),不做批复,那整个帝国的行政机构将无法运转,
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所有官员的日常,都在等待皇帝的指令中度过~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其实,洪武帝自己就已经开始找顾问了,即 文渊阁大学士,但此时的大学士是没有实权的;
明成祖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算是正式创立了内阁制;
大学士真正有实权,是从宣德帝朱瞻基(永乐帝之孙)开始的,
宣德帝执政期间做了两件事:
1. 大学士有了票拟之权
什么叫票拟呢?
因为没了丞相,百官的奏疏必须由皇帝亲自批复,百官才能照章办事,
问题是,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怪胎,其他皇帝没有这个精力和能力处理这么大量级的奏疏,
于是,宣德帝就给了大学士一个权力:在百官的奏疏中,写上处理意见,即称之为票拟,
而皇帝对大学士的意见,通常一字不改就下发给百官去执行了,
所以你看到了,这时大学士行驶的权力,其实是皇帝的权力。
2. 宦官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明代,经大学士票拟后的奏疏如果想要下发,还需要皇帝用红色的笔批复才行,称之为“朱批”。
虽然有大学士协助皇帝票拟奏疏了,但皇帝仍然会觉得面对如山的奏疏,力不从心,
这时宣德帝又有了办法:请一些儒士给宦官上课,让宦官有参知政事的能力。
即便朱元璋曾经严令禁止宦官干政,甚至还写进了“祖训录”,
但宣德帝的这一举措,其实是为宦官干政埋下了伏笔:宦官可以代替皇帝,批复奏疏!
这个宦官就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随着大学士票拟的制度化,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制度应运而生。
所以,明代最坏的时候,是这样的:
百官上疏-->大学士票拟-->太监“朱批”
皇帝呢?被架空了;
所以,如果你自己不作为,总会有人把本属于你的东西拿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