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字画价格趋势猛涨!
傅抱石画人物画喜欢用宣纸,山水画喜欢用皮纸。但是在1938年以前,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都是用宣纸的。1938年至1946年,由于傅先生在四川,宣纸极难购买,贵州皮纸则到处可购到。这种纸质地粗糙,色赭黄,但对墨色反映还有可取之处,所以这一时期画人物的老人和山水常用贵州都匀县出产的皮纸,画仕女画常用宣纸。
傅抱石的篆书。事实上篆书是傅氏用功最勤,水平最 高,也最有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一种字体。我们前面说了,傅抱石的篆书书法其实有很多是得自他对篆刻的理解和领悟。他自己对篆书和篆刻中的字体之间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他在《刻印概论》中说:“增减宜有所本,挪移必须自然。以不碍字义、不失篆体为原则。篆隶衍变不明,古今名作不见,未可轻易从事也。”又引孙光祖所云:“盖摹印篆稍变斯篆之形,而谨守斯篆之意。如,斯篆也,秦印则。斯篆圆而摹印不过从而方之耳。不以不当曲者过为曲,如然也,且有斯篆曲而摹印不敢直之,如之类者。斯篆圆而摹印不敢方之,如之类者。斜而不敢正之,如之类者。缺而不敢满之,如之类者。非曰摹印则务直而方之,正而满之,不顾义理,以绸缪而周布之也。”傅抱石非常准确地理解小篆书体和缪篆字体之间的异同关系,在设计篆刻的字体时,既注意到缪篆方正的特点,又注意在变形扭曲处理的时候要遵从篆书本源和造字的本意。与此同时,傅氏又反过来将缪篆体势运用到毛笔书写的篆书书法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篆书风格。如《大涤草堂图》题跋书法,“大”字化圆为方,“堂”字也是化圆为方,而且头部中间不伸出一短竖,形成一个三角形顶端,这都是篆刻作品中的处理手段。
山水画之“师法大自然”与西方绘画“写生”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千万不要套用西方绘画的“写生”方法,背上画夹,在山上一坐就是一整天,真没这个必要。傅抱石的写生方法和建议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山水画的写生之道,不要盲目的崇洋媚外。
傅抱石最早学画是以临摹传统绘画开始的,十几岁时就学习石涛的作品,并觉石涛的画纵逸恣肆、生动感人,十分钦佩,遂改名为抱石。他一生受石涛影响极深,但学而能化,所临摹石涛及古人名作,形神兼备,具有较深厚的传统基本功。曾见他临摹石涛《游华阳山图》作品,既有石涛之神韵,又有自己的“抱石皴”风格,比起张大千临石涛画多没自己语言自是高明了许多。他通过临摹经典并从历代山水大家中吸取笔墨精华,从而创造出山水画的新意境来。傅抱石先生虽自称:“为山水上的需要,也偶然画画人物”。但现其人物画的传统功力及高古之意来讲,至今也是已无人能超越的。
傅抱石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南京活动,南京是他的第 二故乡。对于傅抱石的生平和艺术,许多南京人都耳熟能详,大家都知道,他和岭南派画家关山月合作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尺幅极其巨大,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但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作品中尺幅最 大的就是这件《雨花台颂》了。
傅抱石,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少年家贫,11岁在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1925年著《国画源流概述》,1926年毕业于省立第 一师范艺术科,并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国绘画变迁史纲》,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赴日本留学。1934年在东京举办个人画展。1935年回国,在中 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继续在中 央大学任教。1946年迁南京。
很多千古奇人都是傅抱石先生喜欢画的题材,比如杜甫、苏东坡、王安石、谢安等等,傅抱石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以古代文学名著为创作题材,用笔洗练,注重气韵,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人物以形求神,刻意表现人物的内在气质,虽乱发粗服,却矜持恬静。抱石先生的古人诗意画既有宏景鉅制,又有小品点晴,虽在有些画中题上诗句,但不占重要位置,有的只写题目,有时仅题款,可是读者一目了然是哪首诗或哪个典故。臻此化境,绝非偶然。先生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转化为视觉形象的诗,他本身就具备诗人的气质,描写古人形象或其轶事,就是歌颂某一古人或吟咏某一场景的诗句。画的语言即诗的语言,画的意境即诗的意境。区别于一般所谓的“诗配画”,而是诗即是画,画即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