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国书生组建雇佣兵团,欲奇袭日本直捣黄龙,结局如何?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的惨败至今仍历历在目。鲜为人知的是,曾有一个文弱书生站了出来,大胆提出了一个“雇佣兵奇袭日本”的惊天计划,并全部准备就绪。遗憾的是,该计划被清政府阻挠而流产,否则甲午战争或是另外一种结局了。

奇袭日本

我们要说的这个书生,名叫宋育仁,他是四川报业的鼻祖,也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思想家。1894年,他出任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情况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

战争爆发时,宋育仁尚在英国伦敦任职,无法回国。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虽然身在国外,却时刻关注着战争局势的走向,并对北洋水师寄予厚望。经过深思熟虑,他写了一份奏折,提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困之”,大意是“日本兵少钱也少,只要跟他们打持久战,胜利自然属于我们。”

然而,清政府昏招频出,平壤、黄海接连失利。消息传到英国,忧国忧民的宋育仁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竟想出一个奇招:若派一支奇兵直捣黄龙,袭击日本本土,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宋育仁不是幻想派,而是一个十足的实干派,他说干就干,立即召集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人进一步商议、完善,最终完成了奇袭日本的计划,计划如下:从英国购买兵舰5艘、鱼雷艇10艘,招募2000名澳大利亚水兵,挂着英国旗,以护航的名义直接杀向长崎和东京。

该计划看似异想天开,但并非没有可能。一是兵舰、鱼雷艇都有现货,不用担心来不及建造;二是澳大利亚是英国属地,有自募水师保护商队的权利。中日爆发战争后,澳洲商会正在商议组建水师一旅,“以资保护”。倘若利用这一点,以护航为名出兵,则“踪迹不露”。

计划完成,宋育仁立即着手实施,他一方面与国内的封疆大吏联系,如张之洞、刘坤一等,争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与美国海军少将斯甫士、英国银行家康迪克特等人商议、借款,购买了2艘货轮、10艘军舰,募集了2000余雇佣兵,并购置了大量武器装备,由前北洋水师副提督、英国人琅威理统帅。

至此,奇袭日本的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只待清政府一声令下,这支“国际舰队”便会从菲律宾起航,直接杀向日本。可宋育仁怎么也没想到,腐败透顶的清政府居然没有一丝战意,竟准备与日本议和,慈禧太后更是痛斥他“妄生事端”。

最终,宋育仁奇袭日本的计划成为泡影,甲午惨败的命运也无法挽回,他本人也被贬官两级。1895年3月,中日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宋育仁着实伤心了许久。

宋育仁的军事思想

作为中国早期“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宋育仁虽是一名外交官,却有着敏锐的军事嗅觉。他在19世纪后期,就对世界形势做出了多极化的判断,认为中国“近之大患”为英、法、俄、日四国,并提出积极防御的策略及其措施。

所谓“积极防御”,意思是不主动侵略,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主权也不能避战,否则就是消极防御,就是被动挨打。这是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的,因为中国是弱国,不可能主动向外扩张,但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要守土卫国,并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实现积极防御的目的。

为了实现积极防御的政策,宋育仁又提出三条具体措施,即“变武科、修兵制、治公徒”。“变武科”的意思是改变武科取士的内容,不能再以弓箭、骑射为主,而要紧跟时代,掌握新式武器的使用,以适应新时期战争形势的变化。

“修兵制”则是改变军队编制,废除百弊丛生的八旗和绿营兵制,练精兵镇守边疆。“治公徒”意思是整顿吏治、治理公差,使兵有所养,战时保家卫国,和平时期服务社会,如筑路修桥、抗洪救灾等。这样,国家才能应对非常之需,才能由此强大。

宋育仁的军事思想,在那个年代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只可惜清政府从皇帝到权贵,大多昏庸愚昧,既不了解国际形势,又不懂御敌之策,只是一味地消极避战,为了保住手中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最终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