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发表(八):“当仁,不让于师”————颜回是孔子的“理想”学生吗? (《语文报·高中版》高二年级第1029期)

“当仁,不让于师”
——颜回是孔子的“理想”学生吗?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这是公论,也是定论。孔子对颜回的偏爱几乎是无以复加的。那颜回是不是孔子的“理想”学生呢?颜回有没有什么缺点令孔子不满意呢?其它弟子有没有优于颜回且令孔子感动的地方呢?

答案是肯定的。孔子曾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为何颜回于孔子言“无所不悦”孔子还说“非助我者”?因为孔子很注重学生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也深知即使作为老师的他,也是有不足的。他曾鼓励学生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希望弟子能指出他的不足,然而颜回不能充当这个角色。颜回的这种不足,是一种盲目的相信,是一种能力的不足,从“非助我者也”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孔子爱颜回时的惋惜之情。颜回对孔子的崇拜可以说无以复加。他对自己的老师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他崇仰敬佩孔子,心向往之,仰慕的同时,努力的钻研;然而即使“竭”“才”,也始终追赶不上;面对孔子的“循循善诱,又“欲罢不能”,最终是“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这一方面可见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显现出颜回面对高山般学问的拘谨与无措。孔子曾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颜回是“好学”的,严格按老师说的去做,在个人修养上够合格的了,“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然而他只是接受,只“学”而不“思”,在学习的方法上存在问题,没有做到学思结合,所以才会“欲罢不能”,才会“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王阳明曾言:“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阳明传习绿》卷下)用王阳明的这句话来评价颜回,也许并不为过。颜回只知道接受,不能真正的消化吸收,活学活用,因而“成痞”,孔子应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相比之下,子路、子游在这方面比颜回强多了。孔子要去见淫乱放荡、名声不好的南子,子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情绪,“不说”,反对之坚决,让老师不得不对天发誓。(《论语·雍也》)“天厌之,天厌之”一句话重复说,可见子路的这“不说”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实打实的,而孔子也确实把学生的情绪放在心上。放在颜回身上,颜回是绝对不敢在孔子面前“不说”的,更何况逼老师对天发誓!这是子路优于颜回的地方。子游依孔子的礼乐教化,把小小的武城治得好好的,孔子“闻弦歌之声”竟然“莞尔而笑”,且言子游是“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此心有不满,于是便抬出孔子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小学学道则易使也”来为自己辩解,以孔子之矛攻孔子之盾,逼着孔子说出“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句话。(《论语·阳货》)子游会较真,子游不惧于老师的权威,子游能做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颜回所没有的品质,这是子游优于颜回的地方。

因而,孔子对理想学生的要求是既要有颜回的“好学”精神与“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同时又要能像子路、子游一样能“当仁不让于师”,能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能有自己的主见并能坚持之,而不能如“点头虫”一样惟老师的话是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