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美盲
前几天,坐在车上,听到930交通之声播着一则新闻:一个孩子暑假报了四个培训班,写作班、奥数班、英语提高班、科学班,一共化了一万多的费用。
听着这新闻,想起了暑假跟久违的一位朋友因工作关系相遇时说起的事:
“杭州,真的有点培养不起孩子。一位很普通的工薪家庭的妈妈,为了在暑假里能给孩子有个质的提升,接下去能够考上有名的高中,一下拿出六万给孩子报了一个一对一的补习班。据说,如果想报一个竞赛的辅导班,那钱还要成倍地增长。”
家长不惜血本的猛冲真的让我汗颜!
发现身边确实有许多家长,只看重学科知识,把孩子圈在一个个培训班里不能自拔。
这只是一种很多家庭无奈也无力承担的物质上的付出,更可怕的是许多家长精神上的付出——为孩子的学业而显得很不自信,坐立不安,易怒,抑郁……从而拿孩子出气。总结起来就是一点:过度关注学校教育引起高度焦虑。
刚看到一则非常让人生气的信息:9月20日,山东莱师附小的一位优秀语文老师被家长投诉“下课”,其原因之一竞然是“课堂上只要讲基础知识即可,把语文素养与核心素养放在一边。”“我们只要成绩,只讲课文中的就行,不要讲外面的(拓展知识)。”“课堂上不需要讲故事,只要读课文。”
唯课本,唯考试,唯成绩!真是无语,愚昧之极!碰到这样的家长,是我们孩子的悲哀!但从理解的角度看,又是一起过度关注学校教育引起的高度焦虑症。
这种焦虑不仅表现在一般家长身上,发现身为教师的家长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这些还是老师的家长自认为自己看透了教育的本质,又因自己面对那么多的孩子,比较性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位很多孩子的优点集于一身的完美人——“万千宠爱于一身?多难啊!为此,面对自己的孩子,就会失去应有的理智,变得更为焦虑。
针对现有的高考制度,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真的是孩子的一切吗?不是的!
深圳市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是一所新办学校,学校对刚入学的孩子制定了一份“家校公约”,相当于一份“三方协议”,对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行为进行了约束,基中就有:家长不送孩子参加校外学科补习班,把宝贵的课余时间用于培养孩子爱好、发展特长、锻炼、阅读、游戏等方面,保证孩子睡眠时间。
这个学校已经看到了其危害。
前不久在微博上有一组图片上了热点,发图片的是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讲解员。图片的主要内容,是四川省安岳县的石窟佛像修补前和修补后的对比。
修补前的佛像,神态悲悯安详,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被修补后的佛像,配色奇怪,美态也大打折扣。
南宋时候的水月观音造像典雅考究,艺术价值极高。被修补后的佛像披红戴绿,竟让人看不出丝毫原雕塑的影子,文物价值尽失。
主管部门说是信众们在1994年和2015年,自发筹钱做的佛像修补。
相信这些修补佛像的人,绝非是有意破坏文物,他们有钱,有心意,有修护文物的热情,但是,却唯独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有钱又有教育智慧的家长的做法:
曾看到过这么一张图:假期,女儿一趟英国游学20000元,请阿姨照顾女儿5000元,每周两节钢琴课2000元,女儿参加的游泳班2000元,合计29000元。
国庆小长假还未开启,机场上就可以看到一个个孩子赴国外游学的团队。看孩子们的熟练程度,可以猜想不会是第一次出国。
李湘的女儿Angela在微博上秀出一段流利英文,秒杀一众大学生!
黄磊的女儿黄多多,从小看各种英语绘本,10岁翻译英语书;
华谊总裁的儿子威廉,7岁就能和老外畅聊30分钟;
一个从小读着经典英文绘本、游历各国长大的孩子,跟那个看着垃圾动画片、玩着手机游戏长大的孩子,人生路线会是截然不同的,将来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昨晚,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则萌萌的新闻,说是英国乔治小王子马上就要开学了,正式步入一年级的课堂。
外媒还曝出了小乔治的课程表,内容也是有点让人出乎意料。除了比较常规的数学、语言、地理、历史、科学,还要上法语课、宗教课程、计算机课、以及统一要参加的课外活动课程:戏剧课、艺术课、绘画课以及芭蕾课。
而且小乔治还极有可能会参加学校的辩论俱乐部,以便早日加入牛津剑桥的社团。为此,还将进行哲学、意大利语的学习,尝试作曲、击剑、高尔夫或陶艺。
才5岁的小乔治,要学习的课程竞然有10几门之多,小孩不是该玩吗?素质教育呢?身体吃得消吗?
仔细想想,每门课开得都有道理,这些课程背后不仅是知识,更能训练孩子们的各种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广阔的视野,强大的表达能力,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这些不仅不是“折腾人的”、“没用的东西”,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与艺术与美相关的东西,能够给孩子心灵提供丰富的营养。
正如余光中说过的:“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会忘记玫瑰的芳香。”
是啊,我们会发现,很多知识和技能的缺失,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的,就像一个从没接触过视频剪辑的大学生,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往往很快就能掌握这个技能。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想学开车,给他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也是可以考下来驾照……
但是对于生活的艺术,审美的情趣这些东西,后天想努力地补足起来就会非常难。因为这些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熏陶,要从小开始“喂养”,长大才能见成效。
用故事喂大的孩子,自然通达人性;
用诗词喂大的孩子,自然有格局;
用音乐喂大的孩子,自然有灵性' ;
用绘画喂大的孩子,自然富有创造力;
用舞蹈喂大的孩子,自然肢体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强……
这些关于生活的趣味,关于艺术的感知,关于美的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受益于一时的技能,更是一种能够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方式。
常听到一些人很固执地认为,让孩子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绘画这些艺术门类没用,浪费时间和精力。一旦孩子的学科成绩下降,就会指责是去合唱队的原因,是参加舞蹈训练的后果。
甚至指责一些父母给孩子选择优质的绘本没用,给孩子烹制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没用,帮孩子精心搭配衣物没用。
可是事实证明是有用的,有大用的。
当孩子们学习到了音乐、绘画、舞蹈这些技能,他们就打通了一个个无限丰盈的蛋糕盒,能够任意品鉴来自先贤智者们留下的果实。
从小生活在”美“之中的人,是不会允许把自己打扮成五彩缤纷的调色盒的,是不会容忍肮脏、混乱的居住环境的,更加不会点金成铁,化雅为俗。
他们会生活得更加诗意,更加有仪式感,也更能在每一个细节中发现美、感悟美。
其实,当孩子们缺乏了基本的艺术审美、人文修养,最终也难以考出优秀的学科成绩,发挥出最佳的创造力,使人生走得更远。
因为关于生活的趣味,关于艺术的感知,关于美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生活品质以及生命的质地。
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我们虽然不能像乔治王子一样,家里有皇位继承,但是能够给孩子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已经是给了孩子一生活得如王室般高贵的底气。
家长可能会诉苦:我们没有金钱让孩子游历各国啊?我们也没有小王子的家世啊?其实,我们靠自己就完全可以给孩子很好的美育。想想?是不是!
安徽卫视曾播过一则新闻,河北一对双胞胎兄弟,今年同时考上了名牌大学。
他们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父亲出外打工,收入2一3千元;母亲小学毕业,在家料理家务,种种田地,加上患有严重的腰病,也干不了多少活。
没有多余的钱让孩子上培训班。
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
请不起家教单独辅导。
不能保证由于大量脑力劳动应补充的营养。
就这么一个家庭的孩子,是什么原因考出了人人羡慕的成绩?
父母虽没能力辅导功课,但他们的吃苦耐劳是最好的榜样。
家长的优秀,决定了孩子的优秀。
家长的优秀,并不是说家长具有多么高的学历,或毕业于多么著名的学府,或具有多么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说优秀的家长身上具有人的优秀品格:诚实、善良、宽容、朴实、勤奋、节俭、勇敢、坚毅、敬业、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热心助人等等。
教育本质上是人性,品格和精神是在下一代身上复制和遗传的过程。因此,没有优秀的家长,我们很难期望这个家庭能产生优秀的后代。孩子的成长受家长的影响,家长受上一代人的影响,祖祖辈辈代代相传。
归根到底,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是在一种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成长的。
美育更是如此!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家长们,别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美盲中的其中一个哦!
进去看看,”有点绎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