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节目,快给我炸出圈

最近一年,晚会节目翻红。
以前大多只有老年人收看,现在却越来越受年轻人的追捧
真正实现了所谓的「出圈」。
以至于原本只有春节晚会扎堆。
没想到,今年的中秋晚会,竟然多达八台。很多人都说,换台换到手酸。
有的策划了古色古香的「月下诗会」。
有的推出情怀满分的「电影音乐会」。
生活在魔都的鱼叔,首选自然是东方卫视。
而最让鱼叔眼前一亮的,也是它。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魔幻」的一场晚会。
东方卫视这场中秋晚会,名为《朤月东方》。
上来就教会我一个字:
(lǎng),发音同「朗」。
月光明亮,是为朗。
中秋之夜,正是月光最亮、最朤之时。
四个「月」相叠的生僻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考究。
又可理解为「团圆相聚」这一古今贯之的情感符号。
有古意,有新解。
海纳古今,正是魔都的「魔」之所在
晚会开场就玩了一把「穿越」
身着古装的嫦娥,下凡到大都市。
广袖轻挥,无数金光飘散在魔都上空。
一系列时空交错的奇观,由此上演。
身着传统汉服的女子,在新建成的浦东美术馆前漫步。
一袭旗袍的女子,走在滨江绿之丘,尽显袅袅婷婷之姿。
还有潮男潮女们,在上海传统建筑石库门前亮相。
不同年代的服饰和建筑相互碰撞。
共同汇聚在四百多年历史的园林——豫园。
不过,这豫园已不再是古色古香的模样。
它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赛博朋克空间。
炫目的霓虹灯牌,照耀着「穿越」而来的时代美人。
仿佛把整个魔都变成了一个巨型T台,来了一场《国风大秀》。
汉服、旗袍、豫园,一个个传统文化元素。
被置于现代化、未来感的都市空间当中。
可以说是相当大胆的设计。
难怪这届网友都看得大呼过瘾:「卫视台终于卷起来了!」
这种古与今的碰撞,在郑云龙的《把酒问月》当中推向了高潮。
最先登场的,是郑云龙饰演的当代文艺青年。
他无心聚会,独自来到露台上赏月。
望着被林立的高楼托起的月亮。
他情不自禁地吟诵《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轮明月照过古代先贤,如今也照在自己身上。
心底升起一种奇妙的共鸣。
他望着夜空,举杯邀明月。
似在与古人隔空对话。
这一刻,月光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
同样由郑云龙饰演的李白,慵懒地举起酒杯回应了今人。
他在一轮明月下,独酌、舞剑。
吟诵一首《把酒问月》,以诗言志。
空中挥毫的视觉效果下,墨汁飞溅出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他的咏月抒怀,是出于对时空的所惑所感。
明月长存,尘世反复。
而人生短暂,唯有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
「唯愿当歌对酒,月光长照金樽里。」
正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类世代更迭,但情思一脉相承。
我们从未停止对苍穹的想象,对家乡的眷恋,对人生的沉思。
在情感的深度共鸣中,古人与今人,当歌对酒,共诉衷肠。
节目以技术创造出的多维空间做结尾。
古人与今人,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
曾经爆火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也惊喜出场。
他们以一身魏晋装束进入了曲水流觞图。
用幽默搞怪的方式,唱出了月饼文化的演变史。
既考古了传统民俗,又紧贴日常生活。
这波「穿越」,真的走心了。
古与今的「无缝衔接」,得益于晚会的呈现形式。
不难发现,上面几个节目,都有技术加持
比如AR、CG等等。
老牌晚会也紧跟时代潮流,求新图变。
但过度追求技术,常常会适得其反,喧宾夺主。
好在,这场晚会把分寸拿捏得很好。
既有酷炫的技术场面,也不失返璞归真的实景拍摄
这使得它对上海地域风貌的呈现,不仅仅是符号化的景观拼贴。
而是带给观众真正有故事、有内容的沉浸式演出。
在千年古镇朱家角。

杨千嬅与任贤齐这对银幕CP,时隔17年重聚。
再唱《花好月圆夜》

花好月圆夜 音乐: 任贤齐;杨千嬅 - 东方卫视中秋梦幻夜

让鱼叔大呼「爷青回」!
电影《花好月圆》
两人在古镇里悠哉漫游。
这里有江南水乡传统的青砖白墙,小桥流水。
沿河的小道上,还有很多民俗小摊。
皮影、草编、刺绣……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江南人民手中代代相传。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这里慢了下来。
依然能够寻觅到传统文化的基因。
如果说,朱家角承载着浓浓古韵。
那么武康大楼就代表着近代人的浪漫情调。
因为建筑外形的别致,这里每天都有无数人拍照、打卡。
俨然是上海最「网红」的景点。
但少有人知道,这里曾发生过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武康大楼里,曾生活过王文娟孙道临夫妻。
王文娟是卓有贡献的越剧皇后,于今年8月刚刚离世。
她扮演的「林黛玉」,造就了越剧舞台上的一代经典。
孙道临,是响当当的电影才子。
作为演员,他主演过垂名中国影史的《乌鸦与麻雀》。
作为导演,他曾自编自导自演名作《雷雨》。
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于2007年离开了人世。
为了缅怀和纪念两位大师。
节目《爱月之城》以音乐剧的方式展现了他们的艺术生涯和伉俪情深。
李一桐阿云嘎饰演了这对夫妻。
故事从他们的初识开始。
孙道临临窗而立,与王文娟深情相望。
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恰如其分地诉说深情。
之后,转场到了温馨的夫妻生活。
两人事业上相互勉励,在家中温馨相伴。
他们还曾合作过一部越剧电视剧《孟丽君》。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青春不再。
阿云嘎用两种声线,演绎同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
诠释着青春与苍老两种状态。
生命老去,此情不改。
晚年的王文娟,照料着生病的孙道临。
画面也停格在了他们相互依偎的时刻。
真实的故事,精心的还原,为中秋夜平添几分缱绻。
这个节目就像是写给电影人的一封情书。
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电影。
情怀如同明月,宁静之中,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下次再经过武康大楼,想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整场中秋晚会,给人很强烈的梦幻感。
因为它始终在打破时间、次元的屏障。
既是古典的,又是当下的。
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迸发出极致的浪漫主义情怀。
不得不说,这次番茄台赢了
相比其它地方卫视,东方卫视胜在,抓住了上海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魅力。
魔都,顾名思义是魔幻的都市
一方面,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它现代又时尚,接近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这种特质吸引到了许多科幻片创作者。
讲述人类与人工智能相恋的奥斯卡获奖科幻片《她》,就是在上海取景。
导演称,在上海,摩天大楼摩肩接踵、天桥环绕,以及建筑流畅的曲线感,这些恰恰是「未来城市」的感觉。
这也并非特例,不少好莱坞大片中,都有上海的高调出镜。
比如《变形金刚2》《代码46》《碟中谍3》《007:大破天幕杀机》《环形使者》……
《环形使者》
和这些大片一样,晚会也精确捕捉到了上海现代化的一面。
就像《国风大秀》中,赏月地标是崭新的浦东美术馆、滨江绿道。
而终点则是未来感做到极致的赛博朋克空间。
现代化的另一表征,是技术的进步
整场晚会都是电影级别的拍摄。
前期用伸缩臂、云台、手持等技术,展现了灯火辉煌的魔都。
后期以AR、CG等手法,营造出浪漫、新颖的梦幻图景。
就像节目《把酒问月》中,朗诵、舞剑结合了AR技术。
在沉浸式的虚拟空间中,实现了科技与艺术共舞。
而另一方面,上海又带着吴越传统文化的古典与雅致
晚会在移步换景中,反复展现了声色各异的上海老弄堂。
《爱月之城》中的越剧片段;
《把酒问月》《中秋夜欢唱》中唐代、魏晋的古装扮相;
《花好月圆夜》里的古镇非遗……
古意盎然的元素,尽显古典文化之魅力。
自晚会节目出圈以来,各大卫视都试图将传统文化元素发扬光大。
创新不应该脱离于乡土
这次番茄台就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将对这座城市深刻的体认,融入晚会的制作之中。
「以文塑娱、以娱彰城。」
整座城市就是这台晚会创作的灵感与表达的舞台。
或许,只有根植于本土,才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归根究底,能否做好一场晚会,还是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
就拿东方卫视这档中秋晚会来说。
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整个团队把内容放在了第一位
能够将晚会的理念、节目的构思一一实现。
制作《爱月之城》时。
为了保证故事的严谨度,特意请孙道临和王文娟的女儿审阅分镜脚本。
尽可能真实还原两位在武康大楼生活时的家庭布置。
拍摄舞蹈节目《朱鹮》时。
本来设计了让「朱鹮」舞者们在黄浦江上起舞的画面。
但咨询专家后得知,自然界里的朱鹮并不会在城市里生活超过几个小时。
于是严谨起见,节目组更改了最初的想法。
在嘉宾的选择上,节目组坚持「嘉宾为节目服务」的原则。
节目内容和设计先行,再根据内容选择适合的嘉宾。
追求的是嘉宾和节目的适配度,而不是嘉宾本身的流量。
而且,每个节目都要经过民意测验,由70、80、90、00后的观众决定节目去留和演员的去留。
自从晚会这种传统节目,成功翻红
每到节日,都有不少网友在感慨:
「各大卫视支棱起来!」
「希望以后的晚会都卷起来。」
而东方卫视,再一次证明了:
只有把内容放在首位。
才能真正做到尊重观众,尊重创作。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