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海丨大红春联抒年味

雄鸡啼过千山绿,神犬迎来万户春。

万户楹联抒年味,点缀寻常百姓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对联,在春节来临之际,更显得争妍斗奇。人们写春联、贴春联、赏春联,不仅给辞旧迎新带来了喜庆的色彩,还颇具浓厚的文化韵味。那一副好的春联,辅以精湛的书法艺术,可彰显秀逸雅致,令人悦目怡心,达到春联彰显中国梦,欢度新年喜盈门的目的。

追溯对联历史,其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对联又称“楹联”、“楹帖”,是悬挂或粘贴在墙壁、楹柱上的联语。它的最早出现是从诗歌、特别是从唐代格律诗中发展演变出来的,即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上下两联,形成完全对仗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好的春联融诗歌的韵味,散文的抒情,辞赋的铺陈,史论的深邃于一体。古今文化人,撰联兴趣浓。在我国,每逢国家庆典,逢年过节以及民间红白喜事,都有撰书张贴对联的讲究,可谓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实为中国诗词文化中一朵灿烂的奇葩。

据有关研究专家考证,对联起源于桃符。起根发苗于周代民间,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但当时春联只是写在一种约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上的,称为“桃符”。后来到每年春节前夕的时候,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下旧桃符,以表辞旧迎新,接福纳瑞之意。王安石《元日》诗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即是此事。至于在桃符上题对子,则是盛行于宋代。那时候也叫“春贴子”,再后来又逐渐用纸代替了桃木板,这已经是春联或门对的开始了。

说起楹联史,有趣的是把桃符设为春联,据传还是明太祖朱元璋时候的事情。他定都金陵以后,有年除夕前曾传旨:每家门口都要贴春联一副,言赞国泰民安的意思。就在除夕晚上,他还要微服出游,一边观赏,一边检查,似乎很有文化人的范儿。他走到一家门前,发现没有贴上春联,一打听原来是以阉猪为业的,他还放下皇帝的架子,亲自给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确也妙哉,通篇未说阉猪,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体现出来了。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楹联这一文学形式就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不仅婚丧喜庆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站茶舍,官厅寺院,楼台亭阁,都少不了一副楹联,而这些名联本身就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历久不衰。有权威研究专家估计自宋代以来,涌现出的对联至少在十万副以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更为广泛。有些文人墨客就把对联分得越来越细,如普通常用、行业用联、婚嫁祝寿、丧祭悼念、建房迁居、宅第居室和名胜景观等用联,这些大都以诙谐奇趣的联语,既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能给人以知识的营养,它是思想的升华,哲理的结晶,文学知识的浓缩,音乐旋律的凝现。短小精悍的春联好赏也难作,若要撰写对联时,首先要做到对称,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形式(数字)上都要求要对称;另外,在字数及格调上,要做到辞达意到,特别考究对仗、声调、平仄,一般上额4字,有着高度概括性,浓缩了两旁内容的精华。现今的楹联比起旧体诗词来形式上毕竟更显活泼、自由多了,十分趋向知识化、大众化、生活味、趣味性。

楹联无处不在,它无声的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拿全国文明卫生城市宝鸡市来说,颇有新鲜之意的是公厕两旁都有对联点缀,木质版匾上书刻着“有来有往解不断,若即若离总相依”,“应人所急得上品,解民之忧抵万金”联语,真绝啊!古城西安更不例外,每年从元月份起,书院门就有商户提早悬挂出了“汇聚祥和人气,开张鼎盛新元”的春联,一下引爆了这条楹联文化特色街区的活动,先后共征得楹联爱好者寄送的佳作就达到2770副,让此街坊焕发出了惠风和畅、文化惠民的新气象。

红帖子上面的联语,不光要语句好,更要书墨好,一般都是书法高手,其次还要张贴好。行文到此,我感到目前楹联文化喜中伴忧,有些不吐不快之感。记得有年春节前夕,我刚走到一单位的大门口,在赏析一春联:“江山美如画,祖国万年轻(青)”。对联咋能出现别字呢?我找到单位领导说是“青”不是“轻”,但他们说:“这是在网上找的……”我说:“网络东西不是千真万确的!……”随后,他们打电话询问本单位一老资格的文化人,此人一听,非常严肃的指出:不敢闹此笑话,要及时改正……再看另一家单位,大门口对联双行排列,字句十分冗长,大有渲功摆谱之意。由于对联太长,以至在门槛儿下面折叠起来,让人看起来非常别扭,亵渎了春联文化的庄重美。当然,现在过春节,城市居民门两旁的春联几乎是千副一律,都是机器印刷出来了,缺乏新意与特色,所以城市年文化越来越淡。品味春联,思考未来。我们要敬畏楹联文化,面对着生活尘埃随猴尽,人间春色逐凤来之时,笔者抄录一春联,以此为尾,正是——

挥生花笔,绘万枝梅,香盈两个百年梦。

赋祝福诗,吟千种愿,喜满九州四海春。

横额为:美景中国。

作 者 简 介

韩星海,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18部,并有60多篇件作品在全国获奖。其人事迹还被入编著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典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刊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0)

相关推荐

  • 文化知识|贴春联的传统习惯起于何时?

    除夕这天,人们除了要守岁,吃年夜饭,家家户户都不忘贴春联.大红的春联贴在门两侧,喜庆又吉祥.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贴春联的习俗呢? 春联由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桃符起源很早,据<后汉书·礼仪志 ...

  • 风土识小|“春联”忆旧

    1946年代上海一个男子在街头写对联 快过年了,山东<旅游世界>杂志编辑向我索稿,我在谈"年味"的文章中就贡献了一幅收藏很久的老照片(见上图),那个照片很有味道:街头写 ...

  •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 ...

  • 韩星海丨清明再煮紫阳茶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朝·孟浩然<清明即事> 一 一年好景在清明,梨花风起芳草香.当春天气息愈来愈浓时,"明前茶"与"清明茶"好像是春天送 ...

  • 韩星海丨狗年喜忧养犬热

    一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关于犬守平安的描述,莫过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言志,有隐情,说的是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 ...

  • 韩星海丨崔木镇上过年事

    在寻常百姓欢度新春佳节的日子里,有谁会把过年的事情长久记忆在心中?我是会的,对于丙申年的让我春节总是挥之不去. 我要说的是在崔木镇政府过年的事儿.这个山镇,地大人稀,并不繁华热闹,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旅 ...

  • 强国征文丨【过年】年味·贴春联

    泱泱中国,是一个悠久灿烂的文明古国,已有上下五千年文化.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自从五代后蜀君主孟昶亲写:"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伊始,贴春联至今愈来愈盛. 春联,喜气 ...

  • 秦茗轩丨韩星海散文《狗年喜忧养犬热》获得一等奖

    首发于新媒体<行参菩提>的文章"狗年喜忧养犬热"(点击可以阅读)获得了由中国散文网.诗书画家网.北京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五届"相约北京&quo ...

  • 上游 夜雨丨程华:寻味荣昌

    寻味荣昌 程华 荣昌,这座千年风雨浸润的渝西小城,其名自唐.明代的昌元.荣州首字组合而来,寓"繁荣昌盛"之意. 卤鹅.铺盖面.黄凉粉.羊肉汤······这些平民美食,无不以燃爆味蕾 ...

  • 『悦读之声』第129期 :作者 / 韩平 丨主播/李静:一萼红•醉游中秋

    一萼红·醉游中秋 一萼红·醉游中秋 作者:韩平 玉轮羞. 有轻云掩面,冉冉入重楼. 共举金樽,琼浆玉液, 酣梦亭榭神游. 别蟾月.清都帝所, 又瀚海.观织女牵牛. 倏忽穿梭, 人间仙境,来往神舟. 玉 ...

  • 『尘世走笔』韩平丨组诗:银杏染秋

    南乡子·银杏翩翩漫理妆 文/韩平 远黛换秋裳. 悠然望处,多少风光. 几树翩翩银杏舞,幽香. 静对菱花漫理妆. 闲步嗅微芳. 游蜂已杳,梦蝶情殇. 鸣雁唱归何处去,思量. 几许清愁淡入肠. 词林正韵第 ...

  • 『尘世走笔』韩平丨组诗:紫藤花开

    如梦令·千年紫藤 文/韩平 碧玉尤怜紫瘦, 沉醉何需樽酒? 痴袅娜玲珑,竟把春光揉透. 知否?知否? 风韵千年依旧. 词林正韵第十二部 减字木兰花·紫藤秋千 文/韩平 紫藤妖娆, 串串晶莹尤玛瑙. 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