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有生于无?老子“道”和“无”的思维算法因子价值何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第四十章

第一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二段: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章经文二段四句,属于《道德经》中最短的一章,但义理极为深刻,具有极高的思维价值和哲学价值,因此很受后人重视。

“有生于无”的道家核心教理就在此章。但对照严遵本,知道四十章与三十九章本来是一章,不是分为二章老子是同一次说法,这样“有生于无”的根本教理更为深刻。

1是算法因子,0是算法因子。1和0数值不等,但作为算法因子是等值的。没有0这个“算法因子”,数学就急剧降级,就沦落为最简单的幼儿园水平,科学系统就不可能产生,因为算法工具跟不上。

数学的进步促进科学的进步,数学是对存在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复杂性需要算法工具的不断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才能因此提高。

数学问题只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个分支,不是核心问题。人类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是如何思考的?人类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后一个问题取决于前一个问题。计算机解决了人的大脑的计算功能,使人对自身的思考路径有了更多的理解。

人的思维方式依赖一种叫做“思维算法因子”,我们普遍认为人有“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别。野蛮人的“思维算法因子”少,信息量少,结构简单,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肤浅,预测能力不强,自我完善的能力低。文明人的“思维算法因子”多,精密,信息量大,结构复杂,所得出的结论更为深刻,预测能力更强,具有令人赞叹的自我完善能力。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别首先是思维算法因子巨大区别。

老子最大的贡献就是引进了“道”和“无”二个思维算法因子,这比数学引进1和0的算法因子更有价值。数学引进1和0二个算法因子发展了数学,人的思维引进了道和无二个思维算法因子则使人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转化成为可能,从而也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有了“算法”。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引进道和无二个思维算法因子,则人类不可能从野蛮走向文明。这与数学工具的高度发展促进人类征服宇宙的能力的提升是一样的道理。

数学工具的高度发展是建立在1和0二个算法因子之上的(仅有二个算法因子是不够的),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需要思维从低级向高级,从粗糙向精微精密的转变。人类思维实现这种转变,离开道和无这二个思维算法因子是无法完成的。道是一个思维算法因子,无是另一个思维算法因子。

人在思维的时候一定需要思维算法因子,老子深知引进二个思维算法因子的重要性。老子引进道与无二个思维算法因子表面看似乎没有改变历史进程,更没有影响人类文明的传播。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有很多人放弃了源自于动物的凶残性,使这部分人认识利他主义的重要性。他们成为文化传播者或治理阶层,相对削弱了人在野蛮时代的野性。

虽然谁也无法预测今后的历史会发生什么,但“道”和“无”的思维算法因子和不断完善的文明理论模式也在发挥作用,即使没有消灭野蛮,但也制衡了野蛮。毫无疑问,具有文明情怀的人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降低了初始人性凶残的烈度。

老子“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这句经文深深扎根在张良的心中。因为张良,楚汉大战最后是刘邦胜出。因为张良,汉朝初年又避免了一场刘邦和韩信之间潜在的战争。

张良支持刘邦而不支持项羽,正是因为刘邦杀人相对较少。张良劝刘邦安抚韩信,是张良不希望刘邦失败。刘邦失败就意味着项羽可能重新得势。刘邦在分封功臣中,认为张良的功劳最大,在萧何之上。刘邦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只接受一万户),萧何只有一万户。

张良只是一个案例,老子最为珍贵的是《道德经》劝社会各等级实现和解“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社会上层与下层实现和解的哲理基础。老子把这种和解视为天道法则,老子的天道法则正是建立在道和无的思维算法因子之上的。

道和无产生了不同的思维算法,使文明人有了更高的追求,把个人名利放下。老子推动文明人思考人生的终极归宿在哪里?这是道的问题,这种思考有利于使人更有生命活力,使人更有智慧和自我判断力,这是“和”的生命活力。

无的思维算法因子推动了道的思维算法因子的作用,无是有价值的,这一思想是从无的思维算法因子中推导出来的。

王弼真正领会了老子无的思维算法因子,没有无,这个世界是不可理解的,有了无,思维一下打开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凡夫对有一往情深,老子、王弼对无一往情深。

道和无的思维算法因子的引进改变了人的思维的算法,从而改变了思维。要提升思维的有效性,首先要提升思维的算法,要提升思维的算法,就要引进更高级的算法因子。道和无正是最高级的算法因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