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六十九章经文分为三段。
六十九章经文承接六十七章、六十八章,虽然河上公和王弼等古代解经师已经把《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但解读经义时必须分章合意来解。这样更能完整解读各章经义,否则会错会。
第一段经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此段经文老子继续回答弟子对于慈悲无敌教理的疑惑,并直接引用兵法来宣说三宝慈悲教理。上章老子否定统帅、将领、士兵的有形力量的第一重要性,此章否定队列、搏击、兵器等有形力量的第一重要性。
经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兵法最讲主客关系和进退关系。
经文: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主的第一层意思是主动挑战的一方,第二层意思是主动排兵布阵。客的第一层意思是指防御一方,守护家园一方;第二层意思是准备多变策略,等待敌方战术、布阵显形以后,迅速调整自己的战术、布阵,钳制对手,克敌制胜。
经文:不敢进寸而退尺。第一层意思是不以夺取敌方土地为目标,宁可让出少量土地的意愿,让敌方露出贪婪心,最后失去民心。第二层意思是诱敌深入,让敌方在有利于我方的地形作战,而不被敌方引诱,进入对敌方有利的地形作战。
第三层意思是让民众因为敌方的侵入遭受损失而更加同仇敌忾。让出部分有形的土地,让敌方进入不利地形。一旦敌方进入不利地形,即使敌方将领英勇无比,士卒训练有素,武器精良锋利,我方发动火攻、水淹等特殊战术,敌方将陷入死亡之境。
诸葛亮火烧曹营,关公水淹七军都是极好的例证,谢安淝水之战、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布袋阵更是名垂千古的兵法案例。
经文: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老子以此进一步宣说三宝无敌的教理。无论是统帅、将领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人的要素还是队形、兵器等外在要素都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决定战争的第一要素只有上下同心的三宝,只有三宝是无敌的。
经文:行无行。行军无行列,行军行列本来极为重要,但还有更为重要的。经文:攘无臂。搏击需要手臂,攘无臂就是挥舞无形的手臂,还有比挥舞手臂更重要的。经文:仍无敌。抗击敌人必须面对敌人,但还有比有形的敌人更需要抗击的。
经文:执无兵。搏击需要手中持有锋利的兵器,但还有比有形的兵器更为重要的。队形、手臂、敌兵、武器都是普通兵法特别重视的,但老子认为这些是有形的要素,虽然十分重要,但无形要素更为重要。
老子把无形要素置于有形要素之前。这是伟大的军事家才有的素质。老子显然深懂普通兵法,但更懂无形的兵法。《道德经》就是使人弃恶从善的无形“兵法”,慈悲是最深刻的人性。
第二段经文: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王弼注:“言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于无敌,斯乃吾所以大祸也。”我所修行的慈悲和谦下不是追求无敌于天下,而是出于天和的本性。
但慈悲和谦下的天和本性必然会使我立于无敌的位置,这是我所恐惧的。慈悲必将无敌,但无敌更应慈悲。“祸莫大于轻敌”,老子这里的轻敌是指只重视有形力量,不重视不可战胜的上下同心的无形的三宝力量。
忽视无形的三宝力量就是忽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轻敌。轻敌就会丧失我最宝贵的战争资源。宝不一定指三宝,而是指战争追求的保卫家园的使命。
第三段经文: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是千古名言。哀兵必胜从此句经文演化而来。这里的“哀者胜矣”更说明前面的慈是指慈悲,因为六十七章到六十九章经义是一贯的,不可分割的。抗兵相加是指敌我双方兵力相等,这样哀兵必胜。
我方同仇敌忾,充满复仇的力量,完全可以战胜同样军力的敌方。哀兵是受害的一方,正义的一方。三宝的慈、俭、谦下代表正义。老子没有提出正义战争的概念,但慈悲、谦下、哀兵都是正义一方的表述。
自古以来,解经最忌讳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一词是对随意断章恶习的贬斥。六十六章与六十七章断开,“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下之”的经文就会受到目的与手段的质疑,一旦与六十七章合解,则经义完全清晰。
六十七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合解,就知道“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含义,并知道后二章只是以战为喻,回答弟子的疑惑,宣说慈悲和谦下无敌的根本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