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张胤||《诉衷情•重阳农家感怀》等诗词八首
诉衷情·重阳农家感怀
西风瑟瑟掠荷塘,秋水戏鸳鸯。断鸿声里凝伫,千里共残阳。
天乍冷,夜初长,泣寒螿。今宵依旧,菊傲东篱,月缺西厢。
五律·贺港珠澳大桥通车
虹跨伶仃水,桥连港澳珠。
屿湾开便道,粤港辟通途。
论效赢三地,评功惠特区。
人间奇迹创,妈祖亦惊殊。
注:港珠澳大桥起于香港大屿山,止于珠海洪湾。
七律·伍子胥
故国生离不自由,父兄惨死楚王仇。
潜行倍道皆微服,偷越昭关尽白头。
掘墓鞭尸冤已报,追亡逐北恨无休。
忠臣高节遭谗佞,抉目悬门见寇忧。
注:伍子胥 ,春秋末期楚国人 。吴国大夫、军事家。 其父伍奢、兄伍尚同时被楚平王冤杀。伍子胥微服出逃,传说过昭关时一夜愁白头发。入吴后,见信于吴王阖闾,曾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吴灭越后,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以绝后患,夫差不听, 反而听信太宰伯嚭谗言, 派人赐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寇灭吴。”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所灭。
七律·范蠡
君臣亡国共囚俘,厚礼卑辞质入吴。
忍辱待机图雪耻,屈身事敌袭疏虞。
忧心文种矜三术,执手西施泛五湖。
三致千金三散罄,道商鼻祖赞陶朱。
注:范蠡 :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中国历史上著名成功人士。自号陶朱公。他帮助勾践兴越灭吴 ,一雪会稽之耻。后急流勇退,化名姓遨游名山胜水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灭吴后,范蠡曾劝文种一起逃跑。文种 自恃“三术灭吴”,有大功于国家。 勾践赐剑文种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七律·白起
乱世风云习战频,英雄际会择强秦。
南征鄢郢挫荆楚,东出崤函弱近邻。
纸上谈兵终致险,阵前诱敌惯谋新。
坑屠降卒非人道,争议声中说战神。
注:白起,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白起用兵出神入化,尤其擅长诱敌深入和打歼灭战。曾在伊阕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 ,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但坑杀降卒引起非议。白起担任秦将30多年,歼灭近百万敌军,约占战国阵亡将士一半,(据梁启超考证)。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千字文》将他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并位列四大名将之首。 毛泽东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七律·读《史记·吕太后本纪》
难得微时结沛公,能于草莽识英雄。
寡恩应在俘囚后,善妒原存个性中。
治国因循黄老术,安刘卒赖绛章功。
生前若记长陵约,家族焉能不善终?
注:历史上对吕后的评价争议很大。肯定者认为她继承汉初信奉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执行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否定者认为她残忍嫉妒,尤其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近乎变态。晚年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长陵之约”,大封吕氏宗族为王,结果吕后一死,功臣绛侯周勃、皇族朱虚侯刘章等联合发动兵变,吕氏一门被灭族,推原祸始,吕后难辞其咎。吕后性格的改变应该与曾被项羽俘虏有关。
七律·苏武
不辱朝廷使朔方,丹青麟阁美名扬。
栖身瀚海邻凫鸟,持节穹庐伴羝羊。
雁足空传归汉使,衰鬂遥祭拜君王。
李陵泣下河梁别,汉阙胡庭两渺茫。
注:苏武, 西汉大臣。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羔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几年后,汉匈议和。汉朝寻找苏武等,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汉使又到匈奴,苏武副使常惠私见汉使,告诉汉使对单于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著帛书,故知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以此责问单于,单于十分惊讶。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七律·嵇康
生逢乱世原无奈,聊乐林泉远庙堂。
锻铁倨钟真遁世,贻书绝友实佯狂①。
经疑名教非汤武,道法自然崇老庄。
顾影弹琴终绝唱,山阳邻笛更凄怆②。
注:①:嵇康爱好打铁。有一次,钟会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 钟会自觉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 钟会对此记恨在心。嵇康的死与钟会落井下石有关。
嵇康写过《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不是真绝交,嵇康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 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山涛字)在,你不会成为孤儿了。” 山涛没有辜负故友的重托, 对嵇绍一直特别照顾。 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
②:史载嵇康临刑前“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山阳邻笛典出向秀《思旧赋》。
曾张胤,江苏泗阳人,原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泗阳县政协副主席。退休前任江苏省泗阳中学历史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受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教师。退休以后写写诗词,有多首诗词在国内期刊发表,2016年9月,在纪念江苏宿迁市建市20周年诗词大赛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