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中的智慧方剂系列!(摘录)
《伤寒论》和方之一:柴胡桂枝汤
胁背相引痛病案
有这样一个病人,女性,53岁。有一天我是晚诊,晚上9点正要下班,这个病人来诊,告诉我她得的病有点奇怪,右胁下有一个点痛,背部的中间有一个点痛,两处的痛点大约都是小孩手掌般大,相互之间牵引疼痛,时从胁下开始,时从背部开始,但不管从哪里开始,最后都是两个点共痛,有密切的关联性。这个患者拿出好几本病例来,上面记载了她治疗用药的经过和处方,看看最初日期,治疗过程已经有一年半了,但疼痛从来没有间断过,只是时轻时重,重的时候影响睡眠,有时半夜被痛醒。问她的饮食、二便都正常,舌象也基本正常,脉象弦细。表现如此简单的一个病症为什么治疗这么长时间不愈呢?关键是没有抓住病机,为什么两个点相互牵引而痛,这两个点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这些方面入手可能就能找出病机。从经脉的循行特点来看,胁下是足少阳经所过,背部是足太阳经所过,《黄帝内经》在讲到足少阳胆经疾病的时候特别指出其突出表现是“胁痛不能转侧”,而足太阳膀胱经所病是“脊痛腰似折”,那么这两个点共痛有可能就是少阳、太阳经同病,我们称作“太少同病”。太少同病就是该病的病机,所以治疗也要太阳少阳同治。
《伤寒论》有一个方子就是用于太阳少阳同病的,这个方子叫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是由两个方子合在一起的,一个是小柴胡汤,一个是桂枝汤,所以叫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可以和解少阳经,桂枝汤可以调理太阳经,合在一起太阳、少阳同治。我就使用这个方子,因桂枝汤祛太阳经邪气止痛的效果较弱,所以我加上羌活、独活入太阳经以祛邪,又“久痛入络”,就是疼痛久了,邪气所在的部位就会深达血络,必须加活血通络的药物才会灵验,于是我又加了茜草、片姜黄两味。茜草专入肝胆,善于走胁肋,通肝胆血络。片姜黄为活血止痛常用,能够横行肩背,是治疗肩背痛的良药。第一次给药7剂,服完疼痛已基本解除,又连服两周巩固,未有再发作。
太阳少阳同病由来
张仲景有没有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胁背相引而痛呢?并没有,其太少同病的病机是通过柴胡桂枝汤原文总结出来的。《伤寒论》用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发热恶寒、四肢关节疼痛,呕吐、胸胁胀满病症的,这个症候群是两个经的症状的组合:发热恶寒、四肢关节疼痛是风寒侵袭太阳经引起的太阳表证;呕吐、胸胁胀满是少阳病的表现。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柴胡桂枝汤所治的症候群是太阳少阳同病的,因此所有太少同病者,都适宜使用柴胡桂枝汤,张仲景不可能都一一写作条文里,必须通过这些文字记载来找出一个基本的东西,即疾病的根本,来作为柴胡桂枝汤使用的依据,其它方证也均是如此。所以,抓住“太少同病”的病机,可以使柴胡桂枝汤应用更加广泛。
刘渡舟验案
治肩背痛:刘渡舟经常用本方治疗肩背痛,像肩周炎、颈椎病等引起的肩背痛,效果很好。刘渡舟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因肩部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所过,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所过,肩背相引痛,就是少阳和太阳的经气运行不利所致,仍属于太少同病。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合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一中年男性病人,左侧肩背疼痛酸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愈。
治“肝气窜”:刘渡舟还用柴胡桂枝汤治疗其它许多疾病,如莫名其妙的全身痛、或胀,有气到处游走,所以痛、胀没有固定的位置,飘忽不定,俗称“肝气窜”。因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内两条最长的经脉,少阳胆又主疏泄气机,柴胡桂枝汤是一个“和为贵”的方子,小柴胡汤调和气机、枢机,桂枝汤调和营卫、阴阳,所以用柴胡桂枝汤调这两个大经,就可以平息全身的气窜不定。
对于肝气窜或肝气郁结者也可日常食疗,可经常喝玫瑰花茶,每次用2-3粒,冲水喝。玫瑰花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治疗肝气郁结的胸胁闷胀疼痛,或周身走窜疼痛,妇女痛经、月经量少,还可以预防乳房肿瘤的发生,但月经量多的女士,经期停喝。
此外,在饮食上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品,如芹菜、萝卜、茼蒿、金针菜、丝瓜、西红柿、响螺肉、香橼、佛手、橙子、柚子等。
肝气窜身痛小妙方“僵蚕黑豆酒”:僵蚕250克,黑豆250克(炒焦),高度白酒2斤。将僵蚕、焦黑豆泡入酒中,一周后取用,每日喝酒1两。
而对于肝郁化火,肝火盛,急躁易怒者,可喝苦丁茶,只是苦丁茶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治疗肝硬化:因胆与肝相表里,肝经也过胁肋部,所以刘渡舟也用柴胡桂枝汤治疗肝硬化,加上土鳖虫、鳖甲、生牡蛎等活血通络、软坚散结的药物,效果更好。
柴胡桂枝汤应用体会
治晨起出汗:现在有一个病症比较多见,凌晨出汗,特别是一些更年期患者更为多见,我经常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效果肯定。因为这个时间的出汗一般不会是内热引起,大多由于营卫不和,营卫不和主选桂枝汤。但定点出汗,又不是一个单独的营卫不和,凌晨这个时分属于少阳用事,少阳枢机不利、营卫不和就表现为晨起汗出了。曾有一个47岁的女性患者,她自己称提前进入了更年期,因为月经已有三个月未潮,总是在早晨五六点出大汗,出汗后又有点怕冷,一到七点时汗就退。用柴胡桂枝汤二周汗就不出了,而且令她想不到的是月经也来潮了,并自此每月一次,量也正常。这就是抓病机的神奇之处。
治阴阳失调两手温度不一:两手温度不一样,一手热,一手凉,或手与脚温度不一样,阴阳营卫气血不和、不平衡,柴胡桂枝汤和解,疗效肯定。一男孩,左手热,右手凉,别无不适,用柴胡桂枝汤3周后症状消失。
治感冒发热不除:感冒后发热是常见症状,高烧者(超过39℃以上)可用小柴胡汤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低中度发烧(38℃~39℃)可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
治感冒后周身关节酸痛:张仲景记载了柴胡桂枝汤治疗外感四肢关节疼痛,验之临床,用于感冒后周身疼痛,疗效肯定。
治无名痛苦:有些病症的表现,令病人说不清楚,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有个女性病人,肚子里很难受,问她是胀?是痛?她说不清楚,只是反复说肚子里难受,其滋味不好形容出来,病人用“噗噗嗦嗦”来形容。后来又发展到脊背、全身也有这种感觉,病已一年多。这是气机郁滞、营卫不和的现象,用柴胡桂枝汤服一周,就解决了问题。大凡身体痛苦难以形容者,用柴胡桂枝汤都有非凡疗效。
此外,本方合孙思邈的温胆汤用于抑郁症治疗,也有相当好疗效,兹不一一例举。
《伤寒论》和方之二:大柴胡汤
说起大柴胡汤,我和它有不解之缘,也可以说正是大柴胡汤的非凡疗效,促使我走上了学中医的道路。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我的一个亲属患胆囊炎,经常发作,每次发作都表现有骇人的腹痛,其疼痛甚至可达到昏迷的程度,四肢冰冷(后来知道这叫“疼痛性休克”),并伴有剧烈的呕吐不止,能把胆汁都吐出来。每次发作,全家人都惊恐万状,而又束手无策。每次到医院去,都是打吊瓶控制,但隔不了多久,就会又发作。不能吃油腻和凉的饮食,一吃病就复发。后来医院的一个大夫给介绍一个中医学院的老中医,开了一个处方,没有几味药,当时记得一、两毛钱一剂,服了十几剂,从此胆囊炎疼痛没有再发作过。我当时感觉到中药的作用很了不起,就决心学习中医,到了大学,学了方剂学、《伤寒论》之后,才知道那个老师开的是大柴胡汤,直到现在,我还一直珍藏着这个处方。后来,我还考取了这个老师的硕士研究生,他就是河南中医学院的石冠卿教授。我学中医最庆幸的是,先后遇到了硕士导师石冠卿先生和博士导师刘渡舟先生两位大师的教诲。
主治病症
关于大柴胡汤治疗的病症,张仲景是这么说的,“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呕不止”,就是用了小柴胡汤以后,仍然呕吐不止,从临床来看,这虽然是胃的症状,但其根本往往在肝胆,多是肝胆的疾病所引起,如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肝炎等。“心下急”,心下是胃,急是拘急、痉挛、疼痛的意思,就是肚子鼓鼓的、胀胀的、非常疼痛。经常呕吐、肚子痛,所以病人心情抑郁,烦躁不安。这个病症在今天看起来与胆囊炎、胆结石非常类似,所以,大柴胡汤用于这方面的治疗,疗效肯定。
药物组成及功效
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枳实、白芍。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只错两味药,前5味药二者都具备,只是大柴胡内加重了生姜的用量,等于是小柴胡汤去掉人参、炙甘草,重用生姜,再加上枳实、白芍。
为什么要去掉人参、炙甘草呢?因为这两个药属于甘温之剂,太温、太补,由少阳枢机不利的小柴胡汤证到气郁化火的大柴胡汤证,少阳火热加重,不适宜温补药。
为什么重用生姜呢(小柴胡汤的生姜是三两、大柴胡汤的生姜是五两),是因为呕吐加重,以至于呕不止,用小柴胡汤已经解决不了呕的问题,所以重用生姜以和胃止呕。
为什么加上白芍呢,因为有明显的疼痛,白芍具有良好的缓急止痛的作用,能松弛内脏及腹部的平滑肌痉挛。
又为什么加上枳实呢?是为了破气散结,开散郁火,并能通调大便,促使郁热从下而走。
是否加大黄
与小柴胡汤相比,大柴胡汤所治的病证总为郁火较重,而病变焦点集中在少阳胆热犯胃上,严重者少阳内的胆热还可以波及到大肠,影响到大肠的传导蠕动功能,出现大便秘结,此时用小柴胡汤治疗就显得病重药轻了,故张仲景改用大柴胡汤治疗。如果波及大肠出现大便秘结,可在方中加入大黄。胃和大肠都属于阳明,少阳邪热侵犯胃肠,即为少阳、阳明同病,所以,后世认为大柴胡汤是少阳、阳明双解的和方。
但在《伤寒论》中大柴胡汤是没有大黄的,而在《金匮要略》中大柴胡汤是有大黄的,后世的许多医家都认为大柴胡汤中应该有大黄,如晋朝的王叔和、宋朝的许叔微这些研究伤寒的“大腕”,都主张加大黄。在具体使用时,是否加大黄,当视具体情况而论,我认为有大便秘结的,或郁火较重的,加上为宜。
此外,大柴胡汤也是小柴胡汤与四逆散的合方,不但治肝胆疾患,也可治五脏六腑之郁滞。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个方子,大柴胡汤内有小柴胡汤方底儿,但如果把柴胡、枳实、芍药拿在一起,就会发现原来里面还有一个四逆散。我们前面讲过,小柴胡汤是和少阳枢机不利,治胆热的;而四逆散是和厥阴枢机不利的,可以舒肝理气。那么,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使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不论是阳经、六腑的郁滞,还是阴经、五脏的郁滞,抑或是五脏六腑一起郁滞,大柴胡汤都可以使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讲,小柴胡汤是治三阳经、六腑气机郁滞的;四逆散是治三阴经、五脏气机郁滞的;那么,大柴胡汤所治范围更宽,是治六经、五脏六腑气机郁滞的。也就是不管哪里有气机郁滞,只要郁滞不解,病症较重的,就可以选用大柴胡汤治疗,因为它的解郁作用比小柴胡汤、四逆散都强。比如,现在的抑郁症,病情较重者,就可以选用大柴胡汤了。基于肝胆疾病来讲,小柴胡汤主要治疗少阳胆的疾病,四逆散主要治疗厥阴肝的疾病,而大柴胡汤为两方相合,所以可以通治肝胆的疾病。
正是因为本方通调气机的作用较强,所以加上一些软坚散结的药物如生牡蛎、炙鳖甲、土鳖虫、穿山甲等,可以用于肝硬化、脾肿大的治疗。
大柴胡汤的退烧效果很好,可以用于肝胆病的发热,以及不明原因的发热。
大柴胡汤的通利气机,荡涤郁滞的作用,还可以使体内脂肪得以燃烧、分散,有增强脂代谢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柴胡汤可以减肥。
链接:
胆囊炎、胆石症验方
消炎利胆茶:柴胡10克,黄芩10克,玉米须30克,蒲公英15克,茵陈30克,加水1200毫升,煎去渣,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此茶适应于湿热型胆囊炎、胆结石,厌油腻、恶心、胁痛或有身热。
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饮食宜忌
宜食: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
禁食:(1)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2)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3)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4)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烹调食物的方式:少用煎、炸,多采用煮、炖、清蒸的方式。
《伤寒论》和方之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和解安神的作用,方子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上龙骨、牡蛎、铅丹、茯苓、桂枝、大黄,共十二味。
《伤寒论》的方剂组成一般不超过10味,超过10味只有二个,本方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柴胡汤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具有和解少阳枢机、调理全身气机的作用;龙骨、牡蛎、铅丹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经常用于治疗各种精神情志性疾病,但铅丹有毒,现在临床多不使用,可以用生铁落、珍珠母代替;茯苓则起宁心安神的作用。桂枝、大黄在这里用得精当。我们前面讲小柴胡汤具有调达气机的作用,但如果气机郁滞较甚,势必影响到血分,导致经脉不利、气血不通,这时就必须加上活血通经的药物,桂枝与大黄在本方中即起着这样的作用,而且二者分工明细,各负责一方。桂枝走表,可以温通在表之经脉气血;大黄走里,可以通泄在里之经脉气血。二者相合,通贯表里之经脉,表里经脉畅通了,就会使小柴胡汤的解郁作用、龙骨牡蛎的安神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所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解郁、安神、镇静的作用比较好,《伤寒论》里用它来治疗胸闷、烦躁、惊恐、谵语等精神情志的病变和身体沉重、不能转侧的气机不利病症。现代临床常用本方治疗癫痫、小儿舞蹈症、失眠、抑郁、焦虑等疾病,尤其治疗癫痫,可以说是有良效之方。
癫痫病是大脑神经元的突发性异常放电所致,表现为眨眼或直视,动作不协调如吮吸、咀嚼,口角一侧抽动,甚至四肢抽搐,头昏、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口吐白沫,或口中有异常叫声。中医认为,癫痫有遗传因素,其诱发因素多是精神情志的刺激如惊恐等,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曾指出:“帝曰:人生而又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不只是惊恐因素,一个人各方面的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情志抑郁,也是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这些精神方面的刺激,就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紊乱,痰邪内生,蒙蔽清窍,从而发为癫痫。癫痫病虽然治疗困难,但不是不能治愈。大量资料表明,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80%左右的病人能够得到完全控制和治愈,因此,癫痫并非不治之症。
一农村高中女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家长寄予厚望,临高考的一个学期,家长频频施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学生自感学习压力过大,有时整宿不能睡眠,又不敢和家长交谈,怕伤了他们的心,经常有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但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每当考试成绩公布时都非常焦急。一日,出门走一小巷口,突然面前窜过一条大狗,女生当即因惊吓昏倒在地,四肢抽动,口中流涎。自此之后,这种情况就经常发作,近来几天发作一次,经医院检查确诊为癫痫病,休学治疗。根据她的发病情况及舌象、脉象的表现,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祛风止痉之品,服药一个半月,癫痫不发。一年后又发作一次,仍与上方而愈。
但需要注意的是,癫痫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不再发作,一般可以减药或停药。按现代医疗标准,于停药后3年内没有发作的,即认为治愈。一般经系统治疗后多数人不再发作,但不是每个人都不再发作,据研究观察,临床治愈的患者在10年内,有15%的人又出现发作。因此,治愈的病人不可盲目乐观,要警惕以后还有发作的可能。最主要的是注意保养,防止任何诱发因素,如绝对戒烟、戒酒,防止激动或生气以及疲劳过度等。另外,尽量少看电视,少玩游戏机,少使用电脑、手机,不下棋、不打麻将等。
《伤寒论》和方之四:炙甘草汤
前面我们讲过调和太阳少阳的和方、调和肝胆的和方、调和脾胃的和方,这里我们再讲一个调和心脏阴阳的和方——炙甘草汤。
治疗心律不齐的良方
当前,心血管疾病是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各种心脏病,都会导致心律不齐,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心律不齐的病人,根本找不到发病的原因,因心脏出现间歇,或心动过速,患者会有明显的心慌、胸闷,甚至坐卧不宁。从中医的角度认识,慢性心律不齐的病人既有心脏阳气的不足,也有心脏阴血的不足,往往表现为心的阴阳两虚证。《伤寒论》有个方子是专为此病而设的,这就是著名的“炙甘草汤”。
《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什么是结代脉呢?就是心脏跳动中有间歇所表现出的脉象,统称为心律不齐的脉象,就像夜走不平的路,深一脚浅一脚的。不过,结脉与代脉又有不同,结脉是心脏间歇,没有规律性,三五不调地停一下;代脉是心脏的间歇有一定的规律性,或跳两下停一下,或跳三下停一下,非常地遵守规则,像临床上所见到的心脏二联律、三联律基本上可见到这类脉象。但中医临床常将结代脉并称,统为心律不齐的脉象。
心悸就是我们说的心慌感,这是所有心脏病中都出现的症状,但这里张仲景在心悸之间加了一个“动”字,心动悸表明心悸得非常厉害,甚至用肉眼就可以看到胸前区心脏在狂跳,《黄帝内经》把这种状况描述得很形象,称作“其动应衣”,意思就是由于心脏跳得厉害,衣服都随着心跳而抖动,这是严重的心脏病,既心律不齐,又心慌不安,炙甘草汤用于这类心脏病有独特疗效。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太,心肌炎病史五年,经常心律不齐,时时发作心动过速,超过150次/分钟,心慌明显,病人形容象揣个兔子一样,在胸中蹦跳得难受,心动过速发作时恶心呕吐,大便易干结,后背怕冷。属于心脏阴阳两虚,用炙甘草汤加五味子、龙骨、牡蛎,调补两个多月,症状消失。
药物组成
炙甘草汤药物组成: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清酒。本方有以下配伍特色:
(1)重用炙甘草四两、大枣三十枚
对于阴阳俱虚病症的治疗,如果补阳就会伤阴,补阴又会伤阳,这时最好是使用甘味药物调和,因为补阳的药物多为辛味,辛味与甘味相合就会产生阳气,中医叫做“辛甘化阳”;而补阴的药物多是酸味,酸味与甘味相合就会产生阴津,称作“酸甘化阴”。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所以,炙甘草汤内在补阳、补阴的同时,重用炙甘草、大枣甘味药物以调补阴阳,其方子的名称用炙甘草命名,可见阴阳两虚时使用甘味药的重要性。
(2)重用生地一斤
因生地有强心作用。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怀庆地黄的根。药理作用:其流浸膏对蛙心收缩力有显著增强。地黄类药物尽管科属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强心作用。如洋地黄,是玄参科植物紫花(或毛花)洋地黄的干叶或叶粉。其药理作用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增加心搏出量、改善肺循环、体循环,大剂量使用易中毒。《神农本草经》对生地黄的评价:“久服,轻身、不老。”
(3)防止便秘配伍火麻仁
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衰患者,最忌大便秘结,稍有不慎,排便时即可加重心衰甚至导致死亡。所以,用火麻仁是为了保持心脏病人的大便畅通。
(4)防止感冒配伍生姜
因外感可加重或诱发心脏病的发生,我们在临床上注意到,许多心脏病的发生,是由感冒引起的,大家都知道心肌炎,往往是发生于感冒发烧的时候,还有许多冠心病的患者,本来病情已经稳定,但一感冒就会使心脏病重新发作。
为什么感冒后容易患心脏病或诱发心脏病呢?中医可以用非常实际的理论来解释,这是因为太阳经与少阴经相表里的缘故。我们前面讲过,感冒是外邪侵袭人体的过程,而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足太阳膀胱经,外邪侵袭人体,足太阳膀胱经首当其冲,由于正气与邪气的抗争,就会出现发热、恶寒、打喷嚏、流鼻涕的太阳表证。如果感冒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或者患者的心脏功能低下,那么在太阳经的邪气就会直接侵犯到少阴经,少阴统管有两个重要的脏器,手少阴心脏、足少阴肾脏,邪气侵入少阴,就会导致心脏病、肾脏病的发生,所以像心肌炎、急性肾炎这类的疾病多由感冒诱发,就是这个道理。这就告诉我们,患心脏病、肾脏病的人,切切要注意防止感冒,而炙甘草汤里用生姜、桂枝就有这样一个意图。
(5)清酒煎煮通血脉、解药腻
炙甘草汤的另一个配伍特色是煎药时用清酒七升、水八升,什么是清酒呢?
关于汉代的酒:《周礼·天官·酒正》记载“三酒” :事酒、昔酒、清酒。
事酒:冬酿至春而成的酒,即后来汉代所称的“酒”,实是新酿成的白酒,色近水,它不拘泥于祭祀,有事即可用,故名事酒。
昔酒:昔者,久的意思。昔酒,为久酿之酒。贾公彦疏:“'昔酒’者,久酿乃熟,故以昔酒为名。”也就是比事酒酝酿时日更长,冬酿接春,白色不清的酒,实际为久白酒,一般为宴请宾客所用。
清酒:冬酿夏成(陈米酒),祭祀天地祖先用。郑玄注:“清酒,祭祀之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
本方用清酒煮药,有醇提的作用。养血通脉,行药之滞。
酒与人类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但中医用酒,西医也用酒,如用酒精杀菌消毒等,中医用酒的历史更久远,连医学的“醫”字的写法,都含有“酉(酒)”的意思,《说文·酉部》:“醫,治病工也;……酒所以治病也。”
《伤寒论》中有两个方剂用到了清酒煎煮,一个是本方,一个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皆是用其通血络的作用。清酒是最纯的酒,中医认为,酒具有活血通脉、助药力、增进食欲、消除疲劳,陶冶情操,使人轻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饮用少量白酒可以扩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延缓胆固醇等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对循环系统及心脑血管有利。所以,现在中药配方就有酒剂,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病、老寒腿、冠心病、心腹冷痛等疾病。但不会饮酒者,不可使用;即使会饮酒者,也不宜过量服用。有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肺结核、痔疮等疾病的人,不可使用酒剂。还应当注意的是,饮酒前后不能服用各种镇静类、降糖类、抗生素和抗结核类药物,否则会引起头痛、呕吐、腹泻、低血糖反应,甚至死亡,这是因为饮酒后会增加这些药物的过量吸收所导致的。
治“甲亢”
炙甘草汤对心律不齐有相当好的疗效,除了上述疾病导致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外,甲状腺功能亢进也是导致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的一个常见疾病。甲亢的病人多有心慌、汗出、手颤、失眠、大脖子,除大脖子外,上述症状用炙甘草汤就可以解决问题。
有甲状腺肿大者,可加一些软坚散结的药物,如穿山甲、生牡蛎、玄参、贝母、海藻、昆布、海带等。海藻、昆布、海带都属于海底的藻类低等植物,软坚散结的作用比较好,常用于抗肿瘤、治瘿瘤、瘰疬等疾病。
平常我们多吃点海带,可以预防肿块,预防甲状腺肿大、乳腺癌的发生。另外荸荠也有这方面的作用,荸荠“能化十二种石头”,所以可预防肿块的发生。
一甲亢男性病人,心慌,汗出,手抖,失眠,突眼,双侧甲状腺都肿大,服炙甘草汤加软坚散结中药三个多月,甲状腺及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此外,炙甘草汤常服还以治疗皮肤干燥,具有美容的效果,可做成丸药或膏方服用。
《伤寒论》和方之四: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治疗胃病的和方,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胃病的方剂。
现在的胃病较为多发,如我们大家熟知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胃螺旋菌感染、胃下垂、小儿消化不良等等。中医认为,引起胃病的原因,与饮食及情志因素密切相关。饮食方面的因素多见有:饮食不规律、饥饱失调、偏食、挑食、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或寒凉冰冷食品等;情志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各方面的压力过多、过大,长期的情绪压抑,或思虑过度,以及暴怒等,都会直接伤胃或通过肝胆、脾肺影响到的胃的消化功能;还有一些胃病则是由于长期服用化学药物造成的。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等病
“心下”指的是胃,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故名。“痞”,堵塞的意思。“心下痞”就是胃脘有堵塞感。《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的和方,用半夏泻心汤类。之所以把它们归为和解的方剂,是因为它们治疗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方子中既用热药,又用寒药,为调理寒热的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到底治疗什么样的胃病呢?以一则案例说明:
一青年男性患者,素嗜酒,又因饮食不规律致发胃病,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伴螺旋菌感染”,经常感到吃了饭以后不往下走,胃脘发堵,但不胀不痛,晨起恶心,大便不成形,但又黏滞不爽,粘在便盆上。患者不敢吃凉东西,吃了以后就拉肚子厉害,胃更加的堵闷;不敢晚上吃饭,吃了以后就会因胃脘堵闷而难以入眠,所以经常是晚上饥肠辘辘而又不敢吃饭,非常痛苦。家人认为是喝酒闹的毛病,于是他一狠心就把酒戒了,但仍然是胃脘堵闷,而且越来越重。
病人来看病时反复强调他是胃寒,因为不能吃凉的东西,通过望闻问切诊察,他的确有寒凉的一面,但病人又满脸痤疮,舌苔黄腻,从中医辨证上讲,又是胃热的表现。实际上,该患者是个寒热错杂的胃病,既有寒,又有热,他的寒并不在胃而在脾,一食凉就拉肚子,这种表现中医认为是脾寒所致,同时他又有胃热的症状,痤疮、舌苔黄就是依据。综合病情诊为脾有寒、胃有热,《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就是用于治疗这类病症,服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一周后大便即成形,胃堵减轻,痤疮也有减少,加减服用一个月,全部症状消失,检测螺旋杆菌阴性。
临床上见到许多病人就是这样,上火很厉害,但却不能服凉的药物,一吃就会拉肚子,这些表现就可以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及功效
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炙甘草。
古人将胃的位置称为“心下”,所谓“心下痞”就是胃中痞闷,“泻心”也就是开胃、散胃中结聚的意思。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可以分成三组药物:一组是半夏、干姜,属于辛温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解决脾中的寒,又能散结消痞,称为“辛开组”;一组是黄芩、黄连,属于苦寒之品,所起的作用就是清除胃中的热,称为“苦降组”;一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属于甘温之品,在这里是补益脾胃的,称为“甘补组”。当然,半夏是方中主要的药物,简单说一下。
半夏属于天南科植物,主要成分是生物碱,如没有经过加工处理会引起中毒反应,所以生半夏是有毒的。现在的半夏都是经加工炮制,再加上煮半个小时,就没有了毒性。本药因采取的时间是在立夏与夏至之间,而得名半夏。因为此时半夏所含的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最高,疗效最好。半夏是和胃降逆的圣药,任何类型的恶心呕吐都可以使用半夏,不过要经过适当的配伍才行,张仲景善用半夏与生姜配伍治疗呕吐,如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葛根加半夏汤、小半夏汤等,都是这种配伍。半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化痰,配合陈皮使用,就是著名的二陈汤,用于脾胃痰湿的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痰湿犯肺的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如配合天麻,可以治疗风痰的眩晕、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此外,半夏还可软坚散结,用于治疗胃脘痞闷、瘿瘤、瘰疬、肿瘤等,半夏泻心汤使用半夏,上述三个作用都有。半夏的镇静作用也很好,不过量要大一些才起作用。
半夏泻心汤证的表现和病机
关于半夏泻心汤,张仲景是这样讲的,《伤寒论》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痞,就是堵塞的意思,一般不胀不痛,但也有伴有胀或痛的,只要是符合半夏泻心汤的病机,就可以使用,千万不要局限于症状是堵是胀还是痛,因为中医开方子是根据病机而用的。呕,就是呕吐,也包括恶心、打嗝一类的症状。肠鸣,就是肚子经常咕咕叫,但不是饿了后的那种饥肠辘辘,而是肚子经常叫唤,特别是吃了凉东西,或喝完水以后,还有的肠鸣声好像远方的雷声,《伤寒论》称为“腹中雷鸣”。肠鸣往往会有大便不成形,甚至是腹泻。这是脾虚寒的表现,因脾中虚寒,不能升清,运化失职,就表现为肠鸣下利了。而胃中有热,就会恶心、呕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因寒冷不能升清,胃因有热不能降浊,从而使气机升降紊乱,就会痞塞到中焦胃脘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是气机升降的交通要道,所以表现为胃中堵闷,伴有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病症,我们就称为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擅治胃肠源性疾病
“胃热脾寒”不只表现胃本身的病症,也会因此而引发诸多相关病症,如慢性口腔溃疡、长期失眠等,成为胃肠源性疾病,属于胃热脾寒、寒热错杂的,用半夏泻心汤都有良好效果。
慢性口腔溃疡:一个50多岁中年妇女,患慢性口腔溃疡多年,经常舌头、口腔多处糜烂、疼痛,发作严重的时候,连水也不能喝,反反复复发作,中间不发作的时间最长是一周,一般是一发作几周,好不到两三天就会又发作,中西医用过许多种办法治疗,我看她的病例上记载,中药清胃热的较多,但这个病人一吃凉药大便就稀,平常也不敢吃凉饭和水果,一吃肚子里就响个不停,每天晚上自行搓揉腹部,这样才能感到肚子舒服一些。这种表现就不是单纯的热或寒的问题,而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现象。大凡慢性疾病久久不愈者,特别是慢性口腔溃疡,多是这种寒热错杂的表现。用半夏泻心汤治疗两周痊愈。半年后她带家人看病,告诉我她的口腔溃疡没有发作过。
失眠: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思就是胃里要是难受的话,会导致睡觉不安稳,甚至失眠,临床上这类的失眠症很多。一些长期失眠患者,用养心安神、疏肝理气的方法不能凑效,要考虑一下是否胃有问题,而一旦因胃不和而卧不安,往往就是寒热错杂的胃中不和,故这类失眠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有很好疗效。
《黄帝内经》很早就认识到,人的睡眠与卫气的运行相关,白天卫气行于阳经,人就醒来,工作或活动;夜晚卫气运行于阴经,人就要睡眠了。这相当于人体生物钟的规律。而白天卫气行阳经是早上六点从足太阳经的精明穴(位于目内眦)开始,所以我们早上起床以六点为宜,以顺应卫气的运行规律。到晚上六点,卫气就会从足阳明胃经到达阴经,所以一旦胃中不适,就会影响到卫气的入阴,卫气不能顺利入阴经,人就会卧寐不安,长此以往,就会患失眠症。日常生活中,晚六点后,应尽量减少活动,以免影响卫气入阴而导致睡眠不安。如因胃中不和睡眠不安,就应当治疗了。《黄帝内经》用的是半夏秫米汤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不但和胃,还有镇静作用,一个长期失眠的患者,往往有寒热错杂的现象,所以半夏泻心汤用于这种失眠效果很好。
半夏泻心汤类方
半夏泻心汤经过加减可以变化出许多方子来,如减去干姜的用量,加上生姜,就成为了生姜泻心汤,治疗水饮食滞的心下痞证;加重甘草的用量就变成了甘草泻心汤,治疗腹泻不止的心下痞证。《金匮要略》中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狐惑病,此病一般认为与白塞氏综合征(即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类似。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也可以用于口腔扁平苔癣病,这是一种慢性的皮肤黏膜病变,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其病变多见于口腔内颊黏膜,多见于中年妇女,但男子也有所发。一个中年男子,两颊内黏膜扁平苔藓二年多,以舌触之,有异物感,平常口腔不敢受冷热刺激,否则苔藓加重,伴有消化不良症状,用甘草泻心汤(生甘草、炙甘草同用)治疗两月而愈。
治痛良方: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
目前,疼痛类疾病越来越多,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世界卫生组织非常重视对疼痛疾病的防治。疼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发生过,比如头痛,是我们在感冒情况下经常罹患的;腹痛,是我们患消化系统疾病时经常碰到的;肩背痛,是颈椎病的主要症状;其他如风湿疾病的关节疼痛、妇科疾病的小腹痛、腰痛、肝胆病的胁痛,以及各种癌肿疼痛等。临床上,每天都要接诊有疼痛的患者,而中医药对疼痛的治疗有独特疗效。
中医治疗疼痛类疾病有很多方剂,像人们常用的桂枝汤,它可以治疗风寒头痛,如果经过加减后,可以治疗多种疼痛。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治疗项背疼痛;桂枝新加汤治疗周身疼痛;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治疗腹痛等等。综观《伤寒论》及临床实践,桂枝汤类方剂主要用于头项、背部疼痛及腹痛,现主要谈谈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
两方的药物组成及主治
《伤寒论》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中也有对此病的描述,前者叫“柔痉”,后者称作“刚痉”。
桂枝汤加上葛根就叫桂枝加葛根汤,如果再加上麻黄就是葛根汤,这两个方子都是用于感受风寒引起的项背拘急不舒、疼痛。
项,是后脖子,头与后脖子、背部、甚至腰部连在一起痛,在现今的许多病中都能见到,如颈椎病、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腰椎病、落枕、痉挛性斜颈、僵人综合症等,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都是常用方剂。
一剧团男演员,盛夏外出演出,汗出触冒山间风寒,晨起项背拘急疼痛,脖子歪向左侧如落枕状,恰逢我在当地有学术交流活动,患者前来就诊。平素该病人容易出汗,一活动或吃饭时汗出较多,经常感冒。这种情况属于风寒侵袭太阳经脉,营卫不和,经脉拘急,属于柔痉。我予桂枝加葛根汤加片姜黄、僵蚕,后来病人电话告知,上方服一周而愈。
有汗无汗是两方应用的区别
葛根汤由七味药物组成: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后五味是桂枝汤,所以葛根汤等于是桂枝汤加上葛根、麻黄。前面我们已说过,桂枝汤是调理太阳经营卫之气的,能够调畅太阳经脉的气血运行。葛根是这个方子里的主要药物,用量也最大,它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发散太阳经的风寒之邪,邪气去则经脉自安;二是具有显著的缓急解痉作用,尤其能够缓解太阳经脉的拘急状态,是治疗背痛、头项痛、肩周痛的良药;三是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使太阳经脉更加柔顺、疏通。至于麻黄,在本方中主要是散寒止痛,对于无汗的筋脉拘急比较适用。如果项背痛有明显出汗的症状,则宜去掉麻黄,成为《伤寒论》的另外一个方子——桂枝加葛根汤。所以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治疗的主证相同,只是无汗和有汗的区别,两个方子的区别在于伴有汗出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不出汗的用葛根汤。
葛根汤是缓解无汗拘急良方
葛根汤有良好的缓急解痉作用,对于无汗筋脉拘挛病症,葛根汤当为首选使用。
一壮年男子,感冒后遗留口噤难以张开,医院诊断为下颌关节炎,建议手术治疗,病人家属不同意,改请中医治疗。病人家属诉其感冒半月,发热已退,但遗留脸部发紧,张不开嘴,吃饭时因难以张大口,必须把馒头掐成小块用手指送入口中,否则下巴连及脸颊疼痛。背部也发紧不舒。问到出汗的情况,病人诉平常不易出汗。此属刚痉范围,虽然没有病在项背,但发病的机理一样,都是病在筋脉拘急,因此开葛根汤治疗。原方没有加减,葛根用到45克,生麻黄用10克,服5剂,周身微微汗出而愈。
可以看出,葛根汤的缓急解痉作用特别好,现在的颈椎病、颈肩综合症引起的背痛、头痛、头晕、手麻病症;肩周炎引起的肩背痛、上臂不能屈伸旋转的病症;风寒引起的头痛、面部肌肉痉挛、口噤不开;甚至是气管痉挛导致的咳嗽、气喘,喉头痉挛导致的失音,眼部肌肉痉挛导致的眨眼不止或眼皮跳动不止等,葛根汤都有很好疗效。曾有一个眼皮跳动的女生,眼皮不自主的跳动了半个月,跳动剧烈时右脸颊的肌肉也随之痉挛,怕风寒,用葛根汤加大葛根用量,4剂就解决了问题。像一些面神经麻痹的病人,尤其是早期,使用葛根汤治疗确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对于长期眼部、脸部肌肉跳动的慢性病患者,短期解决不了问题的,注意守方使用,连续服用一段时间。
葛根汤的其他运用
皮癣:2005年,我曾在瑞士的苏黎世讲过一段学,学员都是瑞士和德国的西医大夫、学者。在讲到葛根汤时,我对他们说:使用这个方子掌握住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头项连及背部发紧、发硬,或拘急疼痛;另外一个就是不爱出汗,或背部有点怕冷。过了一段时间,一次下课休息时,瑞士的一个学员走上讲台告诉我,她用葛根汤治好一个多年的皮癣病,一边说一边还竖起大拇指直夸张仲景的方子好。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学员有自己的诊所,一个皮癣患者经常到她这里就诊,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一次就诊时,这个患者无意中说他的背部经常的发紧,发紧时脖子也转动不利,该学员立即想到了葛根汤的主证,就问病人是否爱出汗,病人述说特别不爱出汗,并感觉出汗后项背紧就会舒服些。于是她就开了葛根汤以调治病人的这些症状,可没想到一周后病人再复诊时,告诉她随着项背紧的症状逐渐好转,皮癣也痊愈了很多,大赞大夫的医术高明,终于治好了他的病。后来接着吃下去,皮癣竟得痊愈。谈话间,见该学员眉色飞舞,为能治愈一顽疾而显得异常高兴。
但接下来问我,葛根汤为什么能治愈皮癣,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并没有记载葛根汤能治皮癣。我告诉她,这正是抓主证的结果,葛根汤证的主证就是项背发紧、不爱出汗,发病的原因是太阳经里有风寒之邪,因为太阳经走头项、后背到腰部,所以风寒邪气不去,就会在其经脉运行的一些地方出现发紧、发硬或疼痛。因为太阳经主表,我们说就像人的篱笆门一样,所以,当太阳经内有邪气,使气血运行不利的时候,也会导致一些皮表疾病的发生,皮癣、皮疹、过敏性疾病等都可见到,所以中医治疗皮肤病,很多情况下都需要用发汗解表的药方。此皮癣病人见到葛根汤证的主证,说明他所患的皮癣属于风寒郁闭太阳经所致,你用了葛根汤,把太阳经的邪气赶走了,当然皮癣也会随之而愈。所以,我们要知道,风寒在太阳经导致的疾病会很多,张仲景不可能都一一写上,只能把最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主要病机的症状写出来,供后人使用时参考。
鼻炎、鼻窦炎:鼻炎、鼻窦炎属于风寒型的。见喷嚏不止,流清涕,鼻塞不闻香臭者,可加上川芎、苍耳子等。
肠胃型感冒:有些人一感冒就腹泻,叫做肠胃型感冒,中医认为这是由于素体肠胃功能低下,感冒时人体的气血特别是肠胃气血趋于表以抗邪,其内就相对不足,肠胃功能呆滞,使得风寒之邪得以直犯肠胃,这时用葛根汤就最好。因为葛根汤不但能发散风寒,而且葛根还可以升脾胃的阳气而止泻。这种通过解表散邪而达到止泻目的的方法,明代喻嘉言称为“逆流挽舟”法。
一男子,一患感冒即发腹泻,所下清稀带有泡沫,恶寒发热无汗,腹泻后感冒不减,用葛根汤原方三剂而愈。后再感冒腹泻未发。其实,之所以发生肠胃型感冒,从《伤寒论》的观点来看,是由于表实无汗造成的,也算是人体自我排邪的表现。因为风寒束于皮表,汗孔不能打开以排汗,那么邪气就会随着津液从肠胃而出,造成腹泻的发生。既然邪气由表陷里,就让它还从里达表,由表而去,用葛根汤发散邪气,逆其腹泻之“流”而挽表邪之“舟”,称为“逆流挽舟”。
颈肩综合征:葛根汤临床主要用于以项背疼痛为主的疾病的治疗,结合我们目前的这类多发病,简单谈谈颈肩综合征。
颈肩综合征是以颈椎、胸椎关节失稳及其周围肌肉韧带劳损所造成的颈后、肩背部疼痛不适甚至颈部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候群的疾患。颈肩病的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常和身体素质、职业、生活习惯、寒冷有明显关系。生活不规律、长期紧张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如财务人员、电脑人员、驾驶员、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缝纫工等等。颈肩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但是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复杂程度的提高,使颈椎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颈肩综合征的早期,症状较轻,只是在长时间紧张工作后,有头晕、颈肩部劳累的表现,此时可以不用药物治疗,注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放松,情绪乐观,或可做短暂的外部治疗,一般很快便可恢复原有的轻松。若上述症状没被注意,使病变进入中期,就会出现颈肩部肌肉群痉挛、颈部发僵、两上肢酸麻胀痛等症状。此时颈椎多已发生退行性改变,但仍在可逆阶段,认真的治疗可避免退行性病变的进展。如果中期治疗不及时,或放弃中期治疗,使病变进入后期,骨质增生密度增高、椎间盘突出、椎管变狭窄,将使治疗难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现颈肩不适,应早期治疗。
对于颈肩综合征,可用葛根汤加味治疗。处方:葛根30克,生麻黄6~10克,桂枝10克,白芍15~30克,生姜6克,大枣6克,炙甘草6克,姜黄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
本文来自:陈明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