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选成 || 十月一,烧寒衣
沙苑有俗语,云:
“十月一,乱杀机,家家户户烧寒衣”。
什么意思?
且先读读明代西北王--秦王朱樉《沙苑十月一》这首诗:
枯叶旋风世萧索,鸡雏上架暮云薄。
千门万户点点火,寒衣飘起鬼唱歌。
它形象地描述了农历十月一这天,沙苑人家给逝去的先辈烧寒衣的情景:
天麻麻黑、鸡雏上架的时分,栉比鳞次的巷道内,随着暮霭的絮絮笼罩,枯黄的落叶随旋转的寒风,紧贴人身飘荡。千家万户的门前,人们都在烧纸糊的衣服和冥币,以寄托对他们的感恩和思念。这一堆那一堆燃烧的纸火,红、黄、蓝、绿、青、白的火苗,摇曳舞窜,纸灰嗦嗦,人影绰绰。恰似有形无影的魑魅魍魉,在得意唱歌。
这就是流传在沙苑、同州,乃至关中东部大部分县市的民俗---“烧寒衣”的情景。
那么,烧寒衣都有哪些讲究?起源又是如何?
说道起源,这要从“大荔第一人”隋文帝杨坚说起。
话说杨坚做了大隋开国皇帝后,看到经过南征北战、整治吏道、休养生息,国家安宁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心里非常高兴,巡游到出生之地同州府龙卧巷,想起小时的艰辛,想起神尼养育自己的不易,感恩之情油然而生。为报养育之恩,赦令大规模修建般若寺(在现城关初中)、使之成为全国规格最高的皇家寺庙。
为安置其他一般的僧尼杂工,就在离寺院不远的内城墙北门外(那时大荔城很大,北城墙在现在东长南洛惠渠处,现在人们印象的北城墙,只是当时内城北城墙)修建了“别院”,虽不富丽堂皇,却也高阁飞檐,雕梁画栋。
后来几经朝代更递,战乱洗荡,般若寺兴盛不再,别院也破败不堪。到了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别驾(官衔相当于省监察厅秘书长)杨公(据传是杨坚的后代,但碑文没有刻名字,想是怕辱没祖先杨坚英名而故意为之吧),到同州巡查。时值深秋,到般若寺祭祀,休憩后告诉众人,祖先杨坚托梦说养母神尼没有过冬衣裳,就连过去跟随他战死的那些无家可归的将士、也在雪地中身着单衣向他索取棉衣,是文殊菩萨镇住才解了围。于是就倡议出资修缮般若寺,特别要求在原“别院”的基础上修建“文昌阁”,里面供奉文殊菩萨(是不是这位杨公为炫耀自己的身份、给自己搞些政绩的借口呢)。
竣工那天杨公亲自到场祭祀圆梦。因从西安来的路上耽误了时辰,到同州已经天晚,但看到属下与公众还在恭敬的等候着,只好将错就错,先在般若寺,然后又到文昌阁路边,匆忙举行了仪式。不外乎是三跪九叩,象征性烧些棉衣纸钱。过后有人问为什么天晚才祭祀,杨公掩饰道,咱们烧的是寒衣,必须等他们晚上回到家才能穿啊。
虽然是杨公匆忙为自己失误开脱,但毕竟是省府高官,为还先祖皇帝的梦愿而倡议的官祭,毕竟是在管辖整个关中东部的三辅重镇--同州,那阵势、那规模、那影响力,想必不会亚于省府一个官诰吧?!何况是因祭祀先祖先烈、教育后人学会感恩戴德的孝义之举、而被朝廷定为每年必行的十八官祭之一呢?
就这样,初冬时节给亡故的亲人烧寒衣的习俗、慢慢地扩散并流传下来。宋朝灭亡以后,元朝蒙古人采取民族歧视,将人划分为四个等级,关中汉民族为三等,不得保留原生活习俗。明朝建立、特别是朱樉驻番西北后,对原汉族习俗大张旗鼓的恢复,烧寒衣就是其一,并定为十大官祭之列。甚至对其内容、时间等都有了约定俗成:
一是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傍晚天麻麻黑。有句俚语专说此事:“冬至黄昏年半夜(ya),十月一鸡上架”。那个时候没有钟表,只能用动物规律等自然现象记述时间。鸡上架大约在初冬晚上六点左右。想想这个时候正是人们刚从田野、或操场回到家里洗漱完毕的时间,岂不是就立马可以试穿新冬衣了。
二是内容。一般要烧棉衣、棉裤、棉鞋、棉帽,而且必须是夹层,夹层必须装(絮)一些带籽的棉花,寓示子情暖意、子孙旺盛(儿女是父母的小棉袄是否有此而来?)。
三是地点。给亲人烧一般在自己居住的大门左边仡佬里,不能在门前或右边,更不能在路边。因为传说每家都有门神把门,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近前。就是亲人也是鬼,也必须回避,也只能随着阵阵阴森森、冷飕飕的旋风,在墙仡佬里瑟瑟发抖,眼巴巴焦急地等着后人送来棉衣。右神左鬼。所以位置不能错,否则亲人就不敢收、收不到。至于在路边烧,那都是一些慈善人士和经历过战事的人,给那些无儿无女、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烧些寒衣、做做善事罢了。
四是参加人员。一般是由家中的掌家男子带领管家的主妇和家里所有男子进行。
烧寒衣,前些年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是破四旧破除的对象。但近年来随着科技、特别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应用,人死后灵魂是否存在、血缘感应有多大力量等已经有了不同的认识。但无论无何,抱着感恩的心态、以烧寒衣的方式祭祀、怀念逝去的亲人,教育后人和世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就这一点,做不做是个人的认识,阻止、就没有必要了吧!
至于烧寒衣的初始之地--文昌阁,因年久和战乱,几经倒塌。到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又在阁基上建塔立碑,因原阁供奉文殊菩萨的缘由,故名"文殊塔",时塔共4层。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冬,拆上层又续增3层,六角七层的文殊塔雏形初现。民国初年战乱,炮火摧毁塔顶及塔身半壁。民国廿五年(1936年)驻军冯钦哉倡议,在"长兴万寿禅院"故址,兴建"方山公园",又在"文殊塔"基础上重建文殊新塔。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龟城龟尾---文殊新塔。
你看,它矗立在交通要道,是否就像文殊菩萨那样在震慑着那些游荡人世、混迹社会、无家可归或有家不归的“魑魅魍魉、妖魔鬼怪”呢?!
十一门前烧寒衣,亏欠亲情自悲戚。
粒粒籽棉儿孙意,感念艰辛别冷凄!
作者简介:朱选成,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现任大荔县质监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