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这6款“明星面条”的历史故事,看完后感叹古人的智慧
喇家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面条
面条如今是中国餐桌上的常客,在青海的喇家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晚期的面条,距今已经4000余年。
面条在古代被称作“汤饼”或者“水饼”。苏东坡《贺人生子》:“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璋出。”诗中提到的汤饼就是面条。
《齐民要术》更是记录了“水引饼”的做法:“细绢筛面,以成调肉〔月霍〕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揉搓令薄如韭叶,逐沸煮。”
由于地域和饮食文化的差异,如今已经演变出上千种的面条种类,2013年6月由中国商务部、中国饭店协会等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面条”。
最终入选的是十大面条品种分别是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杭州片儿川、昆山奥灶面、镇江锅盖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烩面。
中国十大面条
但是我觉得,在中国评选面条,十个名额还是太少了,像大名鼎鼎的“重庆小面”,“广州竹升面”,“饸饹面”,“板面”竟然没有入选,甚至陕西一个省就能评选出十大面条。
其实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证明咱们中国人爱吃面,会吃面而已。
但是呢,闻名全国的这些面条,它们的历史来历和故事您未必听说过,最近我迷上了美食文化和美食故事,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6款明星面条的来历故事,给您增加一点小乐趣。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山西刀削面
700多年前,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为了防止汉族起义,把家家户户的金属制品都没收了。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有米没有刀,也炊不成不是。
相传朝廷给每10户人家配了一把菜刀,谁用谁领,使用完以后归还。
话说有这么一天,山西的一个老婆婆和完面,让家里的老汉去领菜刀回来切面。老汉去了以后发现刀已经被领走了,无奈只能回家。
据我推断,那时候吃上一顿白面条应该也很不容易,估计是家里谁过生日,老汉心想这么重要的日子,老婆交代的任务自己还没有完成,回家那指定也是一顿被批。
边走边想,突然被一片薄铁片绊倒了,老汉一机灵把铁片揣怀里拿回家。
不成想老婆婆用这薄铁片把和好的面一片一片的削进了开水的锅里,煮熟后吃到嘴里劲道爽滑,口感极佳。要说这位老婆婆可真是创造力非凡呀,她可能都没想到自己创造的这款面条如今会风靡中国北方。
这是一个戏说的故事,是真是假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刀削面发生的背景估计基本就是这样的。
如今刀削面在北方非常流行,还有顺口溜:“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应山西老乡的要求,最后还必须加上一句话,“任何吃面不放山西老陈醋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老北京炸酱面
北京炸酱面前面时常被冠以一个“老”字,但是老北京炸酱面其实并不老。
其实很多朋友都挺关心老北京炸酱面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炸酱面想要出现,必须得等黄豆酱和面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大豆是咱们中国原产的农作物,为酱的出现提供了原料。民间传说:酱是范蠡在无意中创制而成。
但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其实关于酱的文字资料,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就记载有:“芜荑盐豉醯酢酱”。
黄豆酱
唐·颜氏做过注解:“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中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
酱出现的时间基本确定,前面咱们提到过,条状食物出现在中国大约4000年了。
两大基本要素已经出现,但是炸酱面想要出现在中国人餐桌上还需要一种特殊的手法,我们都知道,炸酱面吃起来劲道爽滑是因为在面条煮熟以后过凉水,那么这种手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过水凉面最早出现在唐朝,古时称之为“冷淘”。《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叶冷淘。凡朝会燕飨,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
诗圣杜甫更是著有《槐叶冷淘》一诗: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
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
那么这个“槐叶冷淘”又是何方神圣呢,这种美食的大概做法是这样的:采青槐嫩叶捣汁和入面粉,做成细面条,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鲜碧,然后捞起,以熟油浇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时再加佐料调味,成为令人爽心适口的消暑佳食。看到这您就知道了,这不是咱们现在吃的凉面嘛。
槐叶冷淘的现代复原做法
那么到了唐朝,炸酱面出现的先决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是不是马上就要出现了呢?
让您失望了,据史料记载,到了清代前中期的时候,北京仍没产生炸酱面,这一美味直到晚清才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
补充一点小知识,北京人吃炸酱面的面条并不是切面而是“抻面”,制作手法类似于拉面。
抻面的出现是在明朝时期,我们都知道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把抻面的手艺带到了北京,顺便带过去的其实还有“烤鸭”。
成都担担面
川渝地区的担担面,燃面和重庆小面,因为彼此较近,味道体系属于同一系统所以咱们一起聊聊。
不过关于担担面和重庆小面的起源我发现网上有的说法存在一些逻辑上的漏洞,一会儿我会解释。
担担面
发源于自贡的担担面,自贡是1939年设立的,名字取自自流井和贡井的结合。
清朝同治年间,民间一个叫陈包包的人,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面条。
俗话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担担面的挑子也是一头热,一头挑着煮面用的炉子,一头是碗筷食材。后来人们就称呼这种挑着担子卖的面条为“担担面”。后来传入成都,渐渐成为四川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宜宾燃面,川渝地区冬季潮湿阴冷,所以当地人为了抵御严寒,喜好吃辣。
宜宾燃面
在古代,水路一直是运输的主要途径,宜宾则自古就是繁华的水码头,本就潮寒,一碗热辣的燃面就能满足热量和口味的需求,随之渐渐盛行。
据传,燃面的前身是出现在清朝光绪年间的油条面,挑夫把煮熟的面条拌上猪油与红油,热辣劲爽,渐渐的发展成现在的燃面。
据《川菜烹饪事典》记载:“‘红燃’再加辣椒油;‘糖燃’则只要白糖与化猪油,酌加鸡丝、火腿丝则效果更佳。因此,面淋热油时发出响声,犹如燃烧,故名。”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重庆小面目前网上最多的版本是元朝蒙古大军攻打南宋的时候,攻打一个叫做“钓鱼城”的地方。
战争环境非常艰苦,早春阴冷多雨,南宋的军中伙夫就将面条用油辣子、葱、酱、醋等多种作料调味制作,帮助将士驱除体内寒气,由此演化成现在的重庆小面。
我们知道辣椒传入中国是在明朝的时候,可想而知宋朝的时候还不存在油辣子这味调料。
但是宋人嗜辣已经是历史证实了的,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宋人的辣味获取主要通过葱姜蒜和胡椒,当然还有我们都听说过的“茱萸”。
吉林延吉冷面
延吉冷面
十大面条中,吉林的延吉冷面应该是最神秘的,或许是因为东三省距离中原地区较远,也或许是因为它本身是朝鲜族的特色食物。
冷面其实是朝鲜族的传统食物,每年的正月初四这天中午,朝鲜族的固定美食就是冷面,代表着自己和家人长命百岁的美好寓意,所以它又有“长寿面”叫法。
朝鲜族认为冷面是伴随朝鲜民族出现就存在了,其实冷面的更像是朝鲜族特色辣白菜的衍生品,因为最原始的做法冷面的汤就是腌白菜的菜汤。
关于冷面的记载,可以从日本的史书上获得一些资料,17世纪上半期,朝鲜僧天珍已将制作冷面的方法传到日本。
严格意义上来说,延吉冷面和我们现在在夜市上吃到的朝鲜烤冷面并不是同一个品种。
延吉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
几种面条的来历故事就是这些,大家有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