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大书法家之姜宸英,书宗米、董,飘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晋人

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今浙江慈溪)人。初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书宗米、董,飘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晋人,70岁后作小楷颇精,名重一时,以小楷为第一。惟其书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精鉴赏,家藏兰亭石刻,拓本称《姜氏兰亭》。与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并称“康熙四家”,为清初帖学书法的代表人物。 著有《西溟全集》、《湛园题跋》。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一,临《兰亭序》)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二,临王羲之)众所周知,清朝的好几任皇帝都对书法颇为用心,康熙皇帝一生醉心于董其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清早期很长一段时间里,董其昌书风笼罩书坛,影响甚至比他在世的时候还大。作为学董其昌的好手,姜宸英以书法获得皇帝青睐甚至获取对于读书人来说最为重要的功名,其中或许有艺术趣味相投的缘故,但是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显然也非常人可比。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三,临王献之)说到帖学,在清中期碑学兴起前的一千多年里一直都是书法的正脉,从魏晋的“二王”一路下来到唐宋元明诸大家,都是这个体系里的坐标。学习书法,所有人都知道临帖是入门的第一步,懂得临帖,才有可能懂得书法。临帖对于一个书家有多重要呢?王铎说过“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可以简单理解为他人生的一半时间都在临帖中度过。只要仔细观察董其昌、王铎、傅山以及后来清代诸多名家的传世作品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很多佳作都是临帖之作。如果只是从书写的文本内容上看,那些确实都只是临摹古人的习作而已,但如果从书法的风格上分析,这些作品又跟母本差异明显,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完全是作者个人风格的展现,是一种带有再创造意义的独立作品。姜宸英的《临古八屏》就属于此列。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四,临古法帖)这八条屏为绢本行草书,书写于甲戌年(1694)67岁,内容题为临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柳公权等名家书迹,正是姜宸英书法最重要的几个源头。在影印技术尚未发明的古代,很少有人可以拿着原作在一边对临,况且还是晋唐名家的作品,所以,这套作品的母本实际上应该是《淳化阁帖》和《大观帖》中的晋唐名帖。有趣的是,如果将每件作品最左侧题写临摹对象的字迹去掉,我们实际上就能更容易发现这八条作品中的共同之处:布局舒朗有致,笔法精熟圆劲,行笔从容不迫,用墨淡雅秀润,字形欹侧中见平正,初看好像若不经意,实际上精气内蕴,老辣里尚有天真的韵致。总而言之,全都是姜宸英个人学米芾和董其昌的影子。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五,临褚遂良)由最后一屏落款中“为辅公先生临”五字我们可以知道,这套作品确实不仅仅只是日常的练习,而是在朋友的要求之下有目的、有意识的创作,故而从头到尾点画精确,一笔不苟,甚至临摹的对象以及作品的形式,都是经过精心选择设计的。如上所言,以临帖为主题的创作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这些成熟的书家而言,临帖的意义显然不会只是简单的笔法训练或风格模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临帖是他们与古代大家对话的一种形式,其意义如同士人日常的修身。故而虽然临的是古代法帖文本,实际上笔下流露出来的却是书家个人对这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而姜宸英应朋友的邀请创作这套作品,可见作为一种特殊的作品形式,以“临帖”为由头的创作在当时已经受到广泛认可,自有其价值所在。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六,临柳公权)关于如何临帖历来说法众多,有人主张先要临得像,也就是取其“形”,有人主张临得不像,也就是取其“神”,说法不一,各有各的道理。关于这点,姜宸英在《湛园书论》中说道:“古人仿书有临有摹。临可自出新意,故其流传与自运无别。摹必重规叠矩,虽得形似,已落旧本一层矣。然临者或至流荡杂出,摹者斤斤守法尚有典型。予于书非敢自谓成家,盖即摹以为学也。传与不传,殊非计也。”对于临帖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摹以为学”一句,实际上正道出了自己这类临帖作品的创作初衷。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七,临柳公权)姜宸英的书法素来以行草负盛名,学书凡几变:少时学米(芾)、董(其昌)书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学晋人书,丁丑后方用大指,专工小楷,是时年已七十矣(杨宾 《大瓢偶笔》)。无论风格如何转变,不变的是他笔下娴雅清逸的气度。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称“本朝书家,姜湛园最为娟秀”,近代王潜刚《清人书评》中说“西溟书能以清健胜”,吴锡麒亦称其书法“秀挺之中,弥具古趣”。而所谓的“古趣”,实际上正来自他最擅长的这类临帖作品,故其作品中又以摹古之作最负盛名。梁同书在他的《频罗庵论书》说:“苇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这“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十字,正是明末以来诸多临帖佳作的成功所在,也是姜宸英这套临帖作品的最大魅力所在。

姜宸英临古八屏(其八,临徐峤之)

姜宸英临古八屏立轴 水墨绢本题识:甲戌四月日,为辅公先生临,姜宸英。钤印:姜宸英印、西溟尺寸:202×46cm×8,约8.36平尺每幅说明:文物商店旧藏、此册小楷书录汉曹植《洛神赋》,末款“姜宸英书”。钤“姜宸英印”、“西溟”印,引首钤“畦风阁”印。册后附清末黄易题跋一段。据跋称,此册为清末李鸿裔所藏,并见示于黄易,因题于后。此册无具体书写时间,但从书风推测,当为姜氏晚年所书。姜宸英作为清初康熙时四大书家之一,晚年尤长于小楷,此册书法风格秀劲,取法于唐代虞、褚、欧诸家,兼融汉魏之意,正如黄易所评“询为楷法正宗,不可多得也。”

局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