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农村主要去感受,我的作品不一定画看到的,但却是我感受到的
表现主义在乡土油画中的体现
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指在艺术创作中对客观物像进行主观性艺术处理,强调表现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感受的一种思潮。其反对艺术创作的客观性与目的性,认为主观性的创造与感情的抒发是表达真实的唯一手段,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突出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以及画家内心的的情感,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客观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揭示于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
表现主义艺术风格,从形成初期就受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影响,在表现方式上形成了诸多风格,带有着不同意境的情感表达,如:印象主义表现语言风格、现实主义表现语言风格、自然主义表现语言风格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风格,也在乡土油画中得以一一体现,乡土油画家在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后,受表现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绘画表现语言上,更重视自身的情感表达,用自己个性化的表现语言,表现自我对乡土的独特理解,更丰富了乡土油画的表现语言形式,推进了乡土油画在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多元化发展。
一、现实主义表现风格
这种艺术风格就是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关注当下民众的生活状态,对现实的人性和生存状态的触及,对发展变化中的社会面貌中问题进行解读,在表现方式上吸取表现主义艺术思想,表达夸张、痛苦、狂喜、紧张等情感,揭示内心的冲突,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直接触及社会现实问题为核心。这种艺术格在东北地区乡土油画的发展中有着显著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用自我内心情感表现现实中农民生活状态以及地域文化的乡土油画家,如:宫立龙、王文江、杜晓东等。他们用自我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受东北地域文化的不同影响,表现着东北大地上农民的民生状态和心灵的向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宫立龙。著名美术评论家彭丹这样评价宫立龙:“当代乡土绘画中宫立龙以极其独特的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画风格外引人注目,是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的一股被称之为民间本土化的艺术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
宫立龙的作品中,现实主义风格带有某种“矫饰”的意味,他试图将民族文化与习俗纳入西方现实主义程序之中,现实主义视觉意象并不是其作品的致力追求所在,作品的荒诞性却是作品的表意特征,也许这反映了作者并不把现实主义作为技术的代名词而追伪冒假,而是思索现实主义的内涵所在,从而转化了力不从心的焦点,突出了风俗性的地域文化符号。宫立龙是迷恋于乡土和农民的画家,他从农民的形象上找到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因素,那种健康纯朴的活力似乎正从我们生活中消退,他侧重于农民形象上努力再现的活力,其作品更具有民间本土文化的现实感和一种艺术语言的当下性。
在80年代初期,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宫立龙创作了很多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思维的作品,如《路》、《衡》等,之后他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思路,1987年创作的《为周末晚会演丑角A、X、GRE在镜前试妆的学生温柔玉》中,他找寻到了他真正感兴趣与擅长的东西,便是一种文学般的描绘与语法遣词中的矫饰性,在这里对宫立龙来说,重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把一种思想表达准确的转化为有效的视觉形式语言中。在1989年完成的《东北新娘坐福》之后,他感到一味的向世人证实自身的“实力”与传统的表现手段之高超,已没有什么现实上的意义了。在这时,他敏锐的感到真正能使中国发展改变的文化几乎就是农民文化,谁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的生活、文化的转变与发展,才能使今天的中国文化主体真正的发生转变,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总体文化,事实上是乡镇文化”[15]。
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中,我们看到的人们越来越多的背离现实、脱离民众、脱离鲜活而富有生机的生活,而少见的真正地关心民众、参与生活,虽然我们也常常在各地大小展览上看到众多的具象作品。但并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宫立龙怀着对真实生活向往的内心冲动,踏上了北大荒的路途。在中国虽然某些发达乡镇,在追求模仿西方现代生活,但自己的现代化还是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在广阔的山野乡村之间,他感受到了的一种人性本身的解放,看着那些村姑,乡媳及她们对城市人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追求,足以引起他表现的欲望与内在生命的冲动。在这里他努力寻找着城市与乡村之间一种文化差异的感受和当代城市中所失去的人性的本身。
如作品《春秀》、《时装步》与《城里捎来的口红》(如图4.4)。他说:“我到农村主要是去感受,我的作品不一定画看到的,但却是我感受到的,我从来没有看到农村姑娘在大院里走时装步,但我确信她们中间有人试过”[16]。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上,他摈弃了先往细腻、柔和的笔触,开始用刀对画面人物进行塑造,并把擅长的描述性和矫饰性绘画语言融入画面之中,在这里他自己一再强调的是“再造”性,作品中几乎都是丰硕的造型,单纯明亮的色彩,体现着一种对母性的崇拜,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造型艺术特点,又吸收了“毕加索”动力时期对形象感的理解和斜线交叉式的笔法,这种用西方表现主义思想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东方神韵特点的当代视觉形象,体现出一个当代艺术家对视觉文化及历史的选择。
在今天人们视觉图像经验的积累已达到饱和甚至超载,对传统历史的再利用,人们已不再吝惜传统词语中的“精到”与“准确”而是把传统的词语放在一个新的人文景观中进行任意地组合与重新编排,充分地享受着传统与现代及多国文化资本给当代人所带来的文化视觉财富才是新的视觉形象出现的方式,宫立龙这位中国当代中典型艺术家,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对具体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大众的表达方式,无疑会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印象主义表现风格
印象主义表现风格特点是以印象主义以及后印象主义思想为基础发展开来,追求色彩在画面的灵活性,在画面中用强烈的灿烂的色彩展示作者对物象的感悟,突出个人的感情色彩和内心感情的抒发,在色彩上强烈色彩的鲜灰对比、明度对比和色相上的构成因素,重色彩、轻造型。
这种艺术风格在东北乡土油画的发展道路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我国东北地区在自然条件上日光充足,物象色彩艳丽,在多民族聚居地和农村中代代相传着传统的民俗性色彩语言,为印象主义油画表现语言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画家用对色彩的感情抒发着对这块地土地的热爱,这种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如:周卫。
周卫的作品能在当下东北地区乡土油画发展中脱颖而出,这与他创造的新的油画“范式”的形成密不可分,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东方传统文化与印象主义艺术观念,他的作品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学境界。前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宋惠民曾评价周卫的作品:周卫的画风是独特的,他始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阐释他心中的人物和自然,他始终以一种独特的风格表现着他眼中的世界,他用睿智和激情来开启色彩之门。
周卫的画追求完美,颜色单纯明亮,作品讲究到位,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北方农民那憨厚质朴的本性,其实那就是中华民族本性的体现和象征,因为在画家的脉管里流淌着北方人的血液和精髓,传承着画家对家乡父老乡亲深厚的情愫和良好的修养素质。诸如作品《第一声妈妈》(如图4.5)、《欢乐吧·春风》、《乡情》等。
周卫对西方绘画进入了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他发现正是从印象派开始到表现派之间的这一段时期是色彩上最为觉醒、最为辉煌、最为有成就的一个时期,也是他最为喜欢和为之追求的一段时期,他力图用本土的民间艺术去碰撞西方的印象派与表现派思想。周卫的代表作品《第一声妈妈》是他比较成熟的一幅印象主义表现风格的乡土油画作品,作品表现了在东北地区田间山落旁一位慈祥、善良的母亲哺育孩子的画面,画面中大量面积的红、黄色的运用,构成了中国东北地区民俗色彩的基调,翠绿、天蓝、嫩粉等色彩穿插于画面之中,体现着中国味道的传统色彩,也增加了画面的构成元素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通过画面这一场景表达着对哺育、滋养着他的这片黑土地的热爱,画面强烈的印象主义色彩风格的运用也使其更好的表达着作者内心的激情和冲动,表达着周卫对自然生命的喜欢,爱是他用来贯穿艺术主题的语言内涵。
周卫在《独辟蹊径》中指出:“一幅画的精神内核上应是东方的、本土的”,要具备民族的气质、民族的魂魄。在外在形式上,技法技巧,语言符号要具备油画特质这些特质将在印象派、表现派及本土的民间美中去挖掘。周卫就是一直用着独特“本土油画”的语言氛围再现中国东北地区农民纯朴、善良、美丽、灵动的大美艺术家。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少妇及儿童的形象都给人一种久远的思念和向往,这些形象是纯真古朴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他深信:中国的艺术文化层面就存在一个文人艺术和民间。而民间艺术是文化的母体。一切精英的艺术都是从民间文化中产生的。”[17]也就是在这种“本土情怀”的影响,周卫成为了一位印象派风格表现主义乡土画家,周卫对东北传统习俗的熟悉与厚爱,使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叙述着,东北那种火爆热烈、自由奔放的风格特点。它所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韵,正是受着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民族地域文化和心理感受形成的人格魅力和审美意识所决定的。作者:金磊